古代大肠肿瘤证治方药规律探讨
研究目的 中医在大肠癌的认识上源远流长,本文拟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与大肠癌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建立大肠癌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对大肠癌相关病证从病名源流、症状体征、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揭示古代医家对大肠癌病证理论体系的创立、修正、充实的过程;反映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认识实况,从中探讨古代中医辨治大肠癌的规律,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药物,以期在展现和揭示古代中医学在大肠癌诊治方面的规律和巨大成就同时,能为现代中医学诊疗大肠癌的立法、选方、遣药等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方法 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结合历代医家对大肠癌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共收录符合标准的文献294条,其中病机计223条,包括虚证病机45条,占20.2%,实证病机178例,占79.8%,其中以寒毒(占总体病机的13.9%)、热毒(占总体病机的13.5%)、气滞(占总体病机的12.56%)、血瘀(占总体病机的12.56%)为多。收录文献记载大肠癌治法计9种,其中内治法95条,占治法的65.52%;外治法21条,占治法的14.48%,分别是灌肠疗法(2.07%)、倒仓疗法(0.69%)、贴敷疗法(4.83%)、外科手术(2.07%)、纳肛法(3.45%)、熏洗法(1.38%);针灸疗法18条,占治法的12.40%;调摄导引疗法11条,占治法的7.59%。收录文献记载内治疗法计516条。其中属补法的,包括补脾胃,温补,补气血,滋阴等,频数为68例,在各种治法中占13.18%。属消法的有219例,占42.44%;其中行气活血132例,占消法的60.27%;除湿化痰33例,占消法的33%;消食化滞法5例,占消法的2.28%;软坚散结法37例,占消法的16.89%;以毒攻毒法12例,占消法的5.48%;清法87例,占16.86%。温法42例,占8.14%。下法30例,占5.81%;和法6例,占1.16%;其他如收敛止血法、涩肠固脱法、镇静安神、祛风止痛等法计56例,占10.86%,未见使用吐法。收录文献收录方剂495首,药物333种,计3889药次,平均每方用药数约为7种。在所使用的药物中,
当归出现127次,占3.26%,使用频率最高。在药物的使用上,治疗大肠癌主要有活血药、补益药、理气药、清热药、温里药、攻下药、散结药、泻下药、化痰药等。其中活血药物种类最多,计41种,占12.31%。 研究结论 1.大肠癌大抵属中医“肠风”、“脏毒”、“便血”、“肠澼”、“肠积”、“锁肛痔”、“积聚”、“下痢”、“肠瘤”、“伏梁”、“肠覃”、“息肉”、“症瘕”、“腹块”等范畴. 2.大肠癌的证候复杂,古籍对大肠的良恶性肿瘤无准确划分,对肿瘤的转移,以及转移性肿瘤也缺乏相关认识,诊断上不明确,对各种证候的描述分散在内科杂证之中,需结合现代先进的诊断技术,包括CT、肠镜及病理等以期尽快作出早期、全面、准确的诊断。 3.大肠癌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主要为风、寒、暑、湿、燥、火、热、毒)、饮食劳倦、起居不节、先天不足、七情内伤、内因体虚等;毒邪内蕴、瘀血结聚、痰湿凝结、宿食内踞、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五种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病位在大肠,与脾、肾密切相关。本虚标实为本病的根本病机,脾虚湿毒瘀阻为本病主要病机。 4.癥积不能速除,元气亟须扶助。古人对大肠癌的治疗重在扶正祛邪,因人而宜,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治法各有侧重,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5.从大肠癌治疗的整体药物来看,大肠癌的治疗用药主要有活血药、补益药、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攻下药等等。其中当归使用频数最高,提示行气活血是古代医家比较重视的治疗方法之一,也体现了古人攻补兼施,扶正驱邪的治疗思想。此外温里药、清热药、攻下药、收涩药及毒性药物的运用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6.从发展络脉上看,先秦两汉时期,对于本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大肠癌治疗之先河,理法方药初见雏型,这为后世进一步研讨探索本病奠定了基础。隋唐宋金元时期,活血、软坚、攻下法为主,辅以扶正,认识范围有所扩展,理法方药较为深化。明清时期,权衡利弊,攻补兼用,医家重视概括总结,理法方药日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