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46【大禹渡】
大山带你走黄河
从日出到日落,整整一天,我都在这里。这是一个远古的渡口,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活着。有一位传说中治理黄河的大德站在高处,注视着上游的龙门,下游的三门,他也一直活着,活在华夏文明中,活在千千万万的黄河人心中,他就是大禹,这里是大禹渡。
大禹渡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端,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系山西南大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驿道和盐运的必经要道。万里黄河两岸,以“大禹”命名的渡口仅此一处。
有大禹雕像在渡口后面的山坡上屹立,高达12.3米,由175方中条山青石叠砌雕凿而成。方脸短须,双目炯炯有神,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身材高大壮实。右手持一个短柄的耜,左臂平展外伸,造型简洁古朴。《庄子·杂篇·天下》墨子这样描述大禹:“腓无胈,胫无毛。”据此推想,大禹应该是一个精瘦的样子,为治理黄河,身心俱疲。也许,雕塑大禹像的人们为了表达心中对大禹的敬仰之情,才有此高大威武之塑像,倒也无可厚非,符合民意。
大禹治水之后,大河开始为人类所驾驭,利用。由秦汉开始,黄河漕运日益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地方漕运事业普遍兴起;隋唐时期,沟通了华夏五大水系,连通了千里运河;隋唐五代和两宋,黄河槽运进入到鼎盛时期;元、明、清三代,黄河济运和借黄行运为主要形式,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京津, 黄河槽运发展达到顶峰。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的繁荣局面。
漕运的繁荣,必然需要渡口、码头的支撑,渡口可以说是一种两岸人们横向交流的结果,所有的渡口都有码头。但河流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码头都是为了两岸横向交流而存在,有些码头便是为了河流的纵向交流而存在。是河流上下游之间的纽带,这样的需求是一种漕运发达时期的产物。无论是渡口还是码头,这些具体的存在如亘古大河边的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大河的过往与现在。其中演绎了黄河人多少情感故事,承载了多少欢笑与辛酸。
我沿着大禹神像背后的小路向上攀登,临崖沐风,见大河西去东来,浩浩荡荡。一只船先是逆流而上再顺流靠岸,往返于大禹古渡,在动与静的交替中,演绎着渡口的历史变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渡船还在大河上游弋,那必然传承着远古遗风,讲述着时代的印记,羊皮筏子、小木船,水泥船,大铁船的演变,只是渡船形式的更替,其中故事也许只有摆渡人坚定、坐船人坦然的眼神中有所流露,我们只能慢慢体会。
这里的黄河是由西向东流,可以完美看到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我静静地坐在高处,刚好可以整理一些走过的渡口。黄河从老牛湾入晋,沿山西的边界,一路折而向南。对岸依次有内蒙,陕西,河南相望。从风陵渡再归于东去,浩浩荡荡从马蹄窝流出山西。一条河隔开了两岸,却阻挡不了一衣带水的亲情,人们依水而居,造就了两岸黄河人的共同的地域性格,世代相交,便有无数渡口因此而生。
其实,黄河上究竟有多少渡口,我们真的难以统计。渡口因需要而产生,一路盘点,至今仍然在使用的都难以计数,老牛湾,娘娘滩,河曲西口,黑峪口,碛口,军渡,柳林三交,蒲州,太阳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等。尤其是在黄河出晋陕峡谷后,河面变宽,河水平缓,各种渡口应接不暇。只要是两岸人有需要,便有渡口。
尤其是河出龙门后,便进入黄河上久负盛名的古渡集中区段,黄河水面的变宽,少了波涛汹涌的激流,方便了渡船的穿行。古渡集中在这一段的原因是两岸自古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往来需求旺盛。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风陵渡和茅津渡在几十年前便有了大桥横渡。我们只能在一些惨败的瓦砾与建筑中找寻古渡的传说,而大禹渡依旧运行的状态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形式的存在。
不同的古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黄河沿岸每个古渡都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面对亘古不息流动的大河,只是匆匆岁月的一个断面。我们看大河,可以从时空的纵向追溯,从大河的朵朵浪花中、从岸边沉淀的泥沙中、从两岸那些水蚀的浮雕、从两岸人们生活的传承遥想大河的过往与未来。但我们的行走只能在时空的横向,看如今大河两岸的一些人文遗留,比如渡口,码头,从中探寻着河流中蕴含的所有。
落日渐渐向河水中落去,晚霞如灿烂的画笔描绘出无比绚丽的大禹晚渡。思绪在浪漫的彩色中慢慢浸染,不知不觉便想起我在此岸,你在彼岸。一种悲凉瞬间涌上心头,想起柳永的《临江仙引·渡口》恰是吻合此刻心境。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
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
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远处山坡上有孔孔窑洞,像一张张欲言又止的大嘴,又如期待许久已然空洞的双眼,它们是黄河人内敛、隐忍个性的产物,默默等待,等待归人的疲惫与欢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