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殷墟挖出一些鱼骨头,经考证,这些商朝的鱼我们都见过

接到李济交给自己的任务,伍献文激动不已。
他接了个什么任务呢?
原来,李济把殷墟的一些鱼骨头交给了他。
说事之前,我们先得介绍一下他们两人。
李济,生于1896年,22岁官经留学美国,4年后学成回国。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后入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长期在此任职。主持了殷墟的发掘,使中国的考古学走上了正轨,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1929年李济和董作宾在安阳)
伍献文,比李济小4岁,21岁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毕业,后在厦门大学动物系边当助教边读书,1927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但他真正的兴趣,正在研究鱼类。很早就出过关于鱼类的论文。
正因如此,李济才会把这些鱼骨头交给他。
也正因如此,他会如获至宝。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史语所在抗战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在地下灰坑中,捡得鱼骨数十件……最近李济之(李济,字济之)先生嘱为鉴定,据说此项鱼骨均属殷商遗物,余获鉴赏此惜世环宝,诚幸事也。
他得知,这些鱼骨头,是跟鸡啊猪啊之类的骨头混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断,乃是厨师所弃。
那么,古人都些什么鱼呢?
换个常人,看着这些个零星的鱼骨头,只怕要犯难了。
(伍献文收到的鱼骨)
不过,伍献文不是常人啊,他是研究动物的啊,尤其是喜欢鱼类,黄鳝怎么呼吸,他都能写出一篇论文来啊。
他在法国留学时,博士论文就是《中国比目鱼类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的研究》,鱼在他眼里,肉是肉,骨是骨,从骨形大概就能判断是什么鱼。
经过初步鉴定之后,他买来了很多鱼,进行比对,最终,有六种鱼被识别了出来。
鲤鱼、鲻鱼、黄颡鱼、青鱼、草鱼、赤眼鳟。
有朋友看到此处,是否会惊呼,哇,原来我们吃的鱼,跟古人吃的差不多呀。
没错,以我们这为例,鲤鱼草鱼,都是很常见的呀。青鱼则比较少养。
黄颡鱼呢,则是最近几年的网红鱼。
把它另外的名字说出来,就秒懂了。
没错,正是黄骨鱼。
我们这叫黄辣股。以前很少见,现在不少了。
最让伍献文奇怪的是,鲻鱼产于东南沿海,怎么会到了河南呢?
(三排左一 伍献文)
难道那时已有长途运输冷柜?可运输千百公里而不坏?
又或者,当时地质不同,河南有咸水湖?
又或者,他识别错了?
有所疑问,一时难解,也就存而不论了,毕竟,大部分的任务,是完成了呀。
说起来,通过比对这些鱼骨,有一点是肯定的,相较于三千年间,人类跨越式的发展,对鱼类而言,这点时间在进化史上,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