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影城第三回合:文化的较量
进环球影城之前,我们一家三口围绕文化IP,展开了讨论。
话题由吴老板引起,他问了一句:怎么咱们国家没有这种主题乐园呢?
我卖弄学问:其实咱们有很多很好的文化IP,只是有待挖掘和包装。比如《西游记》,九九八十一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乐园项目呀。
三宝提了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建议:妈妈,那你来弄一个吧。
好像我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出现在环球影城里的。每到一处,不是观察就是思考,真是极其无聊。
看花车游行的时候,我跟着《I like movie》的节奏拍手舞蹈,一如那年我们初中女生组成的秧歌队,舞着扇子走过街头。
眼前的景象,让我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我们小城市存在过的正月十五花车游。一样的形式,只不过,我们的花车上,是硕大的花灯、仙女、仙鹤等,眼前环球影城里的花车,上面坐着各种动画主角。那时候,穿插在正月十五花车队伍中间的,是来自各乡镇的秧歌队,一台130挂斗车上,坐着现场伴奏的锣鼓唢呐乐团,音效了得。眼前的街头舞蹈队伍,是好莱坞式的绚丽与狂热。
走进熊猫阿宝乐园,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熊猫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的故事由美国人讲了出来。如今,他们又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组合成商品,卖到了你眼前。
你说气不气?
在阿宝他爹开的面馆里,一张贴在墙上的招贴画,更是把我“震住了”。
那是一张“中原邸报”。
邸报这个词,新闻系的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报纸形态。最早是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和有关政治情报的抄本,到宋代时,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来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实际上即为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在环球影城里遇到这样一张《中原邸报》,可想而知,创造功夫熊猫的团队,对中国文化下了多大的功夫。当我们的孩子,盲目的为了高考、出国而苦学英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外国的孩子,不用苦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什么?
哈利波特IP单元,是我最喜欢的。JK罗琳女士,我是十分服气的。
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王国,从纸质书到电影,从影视作品到实景乐园。目之所及,无论小孩子还是大孩子(有些可能是大学生),不是穿着魔法袍,就是拿着魔杖。
三宝同学强烈要求必须到此喝一杯“黄油啤酒”,虽然我也看全了《哈利波特》全系电影,但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个饮料。三宝给我科普道:这是哈利和朋友们最喜欢的饮料,经常喝,没有酒精。
逛环球影城,孩子就是最好的导游,他们知晓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角色,比速通卡值钱多了。
我问身边一个正喝着“黄油啤酒”排队的小孩儿:好喝吗?他很得意的说:好喝极了~
50元一杯,来两杯!
汽车人,变形金刚IP,大小通吃。
女朋友要陪着男朋友到这里打卡,妈妈要陪着老公和儿子到这里排队。
遥想这些年,自从三宝同学知晓变形金刚的故事以来,汽车人好像已经变成我们家的一个重要成员了。书架上各类关于汽车人的漫画书基本集齐了,玩具箱里,正版、盗版汽车人玩具,陪伴三宝同学走过多个旅游景点——没错,小时候旅游,必带变形金刚。当年有一款变形金刚落在了二伯家里,博士二伯研究了几个回合,没有搞清楚他们究竟是怎么变形的~
每一个汽车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性格。三宝同学一度很喜欢和爸爸比拼“报名字”,看谁知道的变形金刚名字多。他告诉妈妈关于汽车人的名言警句,也让妈妈很受用,比如红蜘蛛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有想清楚最后一步,就不要开始第一步”。
文创产品方面,环球影城的商品略显单调而乏味。T恤、帽子、运动衫,水杯、钥匙扣、毛绒玩具……让我没有购买的欲望。
哈利波特的魔法杖价格令人发指,一些获得授权的本子,同样贵的令人啧啧感叹,“买不起啊买不起”。
三宝同学发扬了他一贯的“只看不买”原则,长时间在变形金刚零件店里转悠,吴老板说买两个钥匙扣作为纪念品吧,我善意的提醒他看准价格再行动。
果然,99元的定价吓得他缩回了手。
此情此景,对三宝同学产生了深远的激励。他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当大老板,最好当游乐园的大老板,想买什么买什么,想拿什么拿什么。
最后,总而言之,环球影城用光影技术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把自己变成电影里的一个角色。
身临其境,身在其中。
这是技术与文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