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在亚布力论坛青岛峰会专题讨论“焦点论坛”上的发言(2020.8.29)
贾康:我尽量简短谈一下认识框架。小微企业,或者再开阔一点儿,讲中小微企业,占中国全部企业的绝大多数,其中现在最引人注意的,要救急纾困的,是小微企业。中型企业的标准各个行业不太一样,但总数在现在最新统计数1.3亿的市场主体里,它其实也是小头儿。1亿多都是小微企业,都是民营经济成分。那么在我们现在考虑怎么样帮助他们发展,理论框架上,可以有这样明确的说法,就是他们需要得到融资支持。非常个别的像老干妈,从很小的规模做起,基本不靠贷款,就一直发展到现在走向世界,这种案例可复制性极低,大量的小微企业是需要得到融资支持的,而多年来却是融资难、融资贵。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可考虑的积极、有作为的方面看,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实施多样化的改革,金融机构要多样化,金融产品要多样化,要有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的可以覆盖他们各种类型生产经营活动的融资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方面一个具体的观察,就是我们现在整个金融系统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大量的贷款是靠抵押物控制风险,而小微企业恰恰是很难做出抵押,这种当铺式地取得贷款,对他们来说,大量的实际案例里做不到。那么怎么办呢?多少年前就说,要发展一种小额贷款公司,以资本金融资,鼓励他们于市场上以特别的形式去寻找支持对象,不要求这个企业有多么严格的账本、财务信息,而往往是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自担风险的情况下提供“中利贷”,它的贷款利率水平会高一些,但是如果能够更多地发展起来,供给多样化以后,有利于把高利贷边缘化。第二,在我们商业银行系统里,也有一些很积极的探讨,比如洪董事长多年担任领导的民生银行,若干年前我就知道,他们把自己这样一个银行的身段往下压,作为成规模提供融资的银行,可以放低身段到跟基层的商城、社区形成一种配合关系,把这种风险高的小微企业贷款批量化,这样就可以综合在一起使这种融资支持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可行。还有第三,值得称道的,是像阿里小贷这种数字经济支撑下靠大数据、云计算、零人工干预就可以源源不断在网上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我知道低额度的,可以低到三千元,高的一般高不过20万元,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需要有电子痕迹基础,淘宝户、淘宝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相对容易得到这种贷款,但草根层面一些人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电子痕迹,可能第一笔贷款总拿不到。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得说到,第四,是不是还得有政策性金融?显然这是需要的,当然这在中国又是个难题。这次救急纾困的措施里,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由财政贴息,从中央和省往下安排,直达(不许中间截流)到基层,给大量的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财政为后盾的贴息贷款,在实践中的挑战性问题,我觉得还需要密切跟踪。洪董事长、伏安董事长他们最有发言权,我得请教:现在于微观一线提供这些财政支持的优惠贷款,不可能简单地推平头吧,张三、李四、王五,每家给20万,这肯定不行,那就得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依据何来?有的需要多一点儿,有的需要少一点儿,怎么样能大体上客观公正地掌握这种量化界限?掌握得不好,那么实话实说,是不是会带来拉关系、处关系、乌烟瘴气的问题。这个事情我自己作为研究者,觉得还是不能回避的。这次中央这么大的决心,很大的规模,这一轮几千亿的优惠贷款要尽快落实到小微企业层面上,让他们先能生存,再支持他们发展,这方面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当然,这是必须采取的商业性金融跟政策性金融结合在一起的举措,财政为后盾,使这些小微企业得到优惠贷款支持,来支撑我们整个经济的扩大内需,内循环为主,同时也与外循环相互促进——整个发展新格局,离不开这样一些机制创新,那么我们就得应对挑战,把这样的相关问题处理好。
汤敏(主持人):小微企业怎么用资本市场?全新的用大数据的方式能不能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甚至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问题?
贾康:刚才汤敏教授提的问题,我再试着对第一条稍作回应。实际上大的框架,就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他们的发展,融资支持方面一定要多管齐下。在直接融资的概念之下,虽然要努力开掘这种新的机制,但是我觉得空间还是相当有限的。面对资本市场,私募这个概念之下,一般来说小微企业都不知道怎么样操作,但是有一个类型还是要注意的,就是按照硅谷的经验,搞高科技新经济的企业,往往它就是从小微企业起步的,天天在那儿琢磨科技创新问题、做奇思异想甚至胡思乱想的这些小团队,要得到的主要是来自风投、创投、天使投资的支持。风投、创投、天使投,我观察在中国已经运行若干年,但是你得承认,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这方面的差距还非常明显,这两年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率极低。这个成功率极低符合一般规律,但是里面如果能再抬高一点,本来应该有更有效的风投、创投的支持,但是很遗憾,这方面也不是我们意愿中使他们能够迅速得到这样一种支持力量的局面,那么就得待以时日,通过中国的金融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投资环境创新改进,让方方面面的投资者更有信心,包括来自海外的风投、创投,更活跃地在中国市场来起标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的风投、创投也更好发展起来。
另外一个多样性的渠道,我要提到一个概念:在所谓“供应链金融”这方面,还是应该进一步努力做创新。大家已经承认了有一种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类似于生态圈、生态链这样的组合,在某一个行业里面,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其中有一些大企业,可以称为核心企业,这种核心企业跟它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包括大量的小微企业,如果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它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机制,即由核心企业跟大的银行金融机构打交道获得资金支持,并带出来给这些小微企业增信,使他们原来无望得到的贷款和融资支持变成有希望得到。这就涉及间接金融里面多样性的问题。我作这点补充。
【提问环节】
贾康:“后疫情时代”,概念上我觉得似乎可以分两段。完全把疫情消除以后,那主要就是恢复完全正常状态,还有一个时间差。此前,还有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后,就要复工复产,以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这样一个努力阶段。我认为,中国本土,可以认为已经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阶段。那么宏观政策显然就必须努力扩张:现在两大政策都在支持扩大内需,支持本土为主体的内循环,并使之与外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实际的搭配,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同时,银行是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现在这一段时间我观察,货币当局似乎有意要稍微审慎一点,因为前面的安排已经形成了对于整个基本面的支撑。但是,中央所说的“去杠杆”变为“稳杠杆”,我觉得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一定要先把第一阶段的后疫情时代走完。
财政政策方面,现在还有适度扩张的安全区间,今年的“三箭齐发”是明显提高了扩张力度。明年,这两大政策的组合我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如果有可能,会更加强调稳健色彩这方面的一些具体掌握;财政政策,当然也要讲究一点安全性这方面的考虑。但总体来说,今年到明年,经济是前低到后高,后疫情时代第一阶段一定是宏观政策以扩张为基本特征来实现内循环为主和对外循环的积极促进,引领和支持中央所说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这样对于企业来说,还是要有宏观政策方面的一种基本预期:企业层面会得到一定的扩张性政策正面影响,来支撑自己把生产经营更积极地开展起来,总体上是这么一个环境。
贾 康 介 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