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风云 王一亭传奇

王一亭(1867年—1938年11月),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上海周浦。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

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加入中国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上海光复后,历任军政府交通部长、商务总长、中华银行董事。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致力于慈善事业。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交流贡献卓绝。

王一亭作品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意识。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画艺大进,继承任派风格。晚与金石派大师吴昌硕亦师亦友,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构图讲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在海上画派中影响力仅次于吴昌硕。吴昌硕赠诗王一亭:“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1932年任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后,坚辞不就伪职,表现出高贵的劲风亮节。1938年11月病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公葬。蒋公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

王一亭,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做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三十岁出任日清公司总代理,后涉足电器、保险诸业,跻身清末上海最大实业家之列。

光绪三十一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财务科长。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先后出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上海光复后,历任交通部长、工商部长,尝集资九十一万金资助革命军。

1909年,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参加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活动。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中国同盟会上海支部改国民党上海分部,王一亭任部长。

1913年,国民党反袁派宋教仁遇刺,王慷慨资助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世凯通缉。从此退出政界,潜心于书画,热衷公益事业,奔走募集赈灾之款多达亿元。

192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

1922年11月13日晚,王一亭在梓园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爱因斯坦在酒宴上致辞:“今日得观众多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尤佩服者,乃王一亭先生之个人作品。”

1923年,任上海商会主席。

同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王一亭援救甚力,为彼邦朝野感念。

1925年11月,海上书画联合会成立,会员有于右任、王一亭、赵云壑、吴昌硕、周炼霞、马企周、张善孖、张大千、叶柏皋、刘海粟、钱化佛、陶冷月、谢公展、黄宾虹等,查烟谷任会长。以研究发扬中国书画艺术为宗旨,多次举办会员作品展览。

1931年4月作为中国艺术家访问团团长,率张大千、王个簃、郑曼青、吴仲熊、钱瘦铁等青年书画篆刻家访日,于东京上野举办展览,引起轰动。

同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书画界义卖,捐助东北抗日义勇军。

梅兰芳为王一亭祝寿

1932年,任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

1936年冬,上海地方当局以其热心公益,发起为其70岁祝寿。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后,辞去日清公司职务。日伪劝其出任伪职,王一亭不顾年迈体弱,携家眷避地香港,表现出高贵的民族气节。

1938年11月,因病重返回上海觉园,于13日逝世。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公葬。

1939年1月23日,王一亭追悼会于贵州路陈英士纪念堂隆重举行。

王一亭公葬大会由上海孤儿院一百多名青少年吹奏哀乐,政界、商界、慈善界、教育界和艺术界重要人士出席追悼大会。王一亭遗像两上角分别悬挂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远在重庆的蒋介石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

1948年12月22日,国民政府在虹口公墓为王一亭隆重举行正式葬礼,蒋介石为之题写“清标亮节”。

王一亭对海派书画艺术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艺术领军人物的树立起了关键作用。王一亭是上海这座大都市培育出的既有艺术天赋又有商业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既有审美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英才。

王一亭对吴昌硕金石书画的推广,对海派书画影响力的扩大,海派书画家在慈善赈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等,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任伯年于1895年去世后,吴昌硕于1912年定居上海前,海派书画群体中公认的大家已不少谢世,如吴伯滔于1895年、虚谷于1896年、吴大澄于1902年、蒲华、钱慧安于1911年都归道山,王一亭成为中坚人物。

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群龙无首的时期,王一亭以他睿智的目光认识到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解决或弥补,将会影响海派书画的整体性发展及提升。

遥想当年吴昌硕时常在上海、苏州之间奔走鬻艺,缶翁之所以迟迟不能在上海定居,就是担心这海上华都开销甚大,立足较难。

而正是王一亭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和独到的经济头脑,认定凭吴昌硕书画印诗四绝的艺术才能,不仅能在海上艺苑开创一番大事业,而且凭吴昌硕的社会资历和从艺声望,他也能担当书画界的领袖。于是他多次劝说、反复邀请缶翁到上海定居,并给予了老人以生活上的关照及经济上的帮助。

吴昌硕初到上海时,书画销售并不畅,是王一亭悄悄地自己将其作品买下,以安抚老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讲是王一亭为海上画派引进了一位领袖。于是他除了问艺于吴门外,还礼贤下士,甘为辅佐,帮助并力推吴昌硕为海派书画界盟主,并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大振。

而这种现象假设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当时吴昌硕见上海已成为繁华都市,自己来到上海鬻艺,而王一亭作为当地书画界的大腕,如其心胸狭窄的话,那么就会极力排挤吴昌硕,使其难以立足。那么已年迈体衰而又没有社会背景的吴昌硕就很有可能退出海上画坛,回到苏州或故乡终老,而海上书画艺苑的发展将会失去一次历史的契机和振兴的机遇。

如果说历史选择了吴昌硕,那么这种选择的执行者就是王一亭,尽管这种历史现象有特殊性和随机性,但王一亭作为个人在这个历史阶段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912年,年近70岁的吴昌硕离开苏州,正式定居上海。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大力推介吴昌硕,使其名声大振,为海上画派树立起一位艺术界领袖。1914年,王一亭为吴昌硕在上海六三园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展。六三园是当时日本政要和商界接待贵宾的宴庆地。吴派艺术始为日本各界所推崇。

受外祖母影响,王一亭自幼酷爱绘画,十二三岁时,画名已传遍周浦镇,被视为少年奇才。后师任伯年,任伯年的创作理念及平民化艺术形式,对王一亭的绘画影响极大。用色明丽雅逸,人物造型生动,以适当变形与夸张使之更具神采。喜怒哀乐刻画细腻,颇富生活气息。与传统人物画的面容淡然、烟云供养相比,王一亭人物画表现出近代人文意识。

王画吴题, 风行一时

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王一亭与之相从甚密,其后期书画创作深受吴昌硕金石风格影响,书法苍劲雄浑,画风趋向阔笔写意。用笔酣畅雄健,气势磅礴,设色浓艳,但仍保持其自身的写实特色。清末民初海上画坛中地位仅次于吴昌硕。吴昌硕曾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

王一亭出身贫苦,作为一名著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辞辛劳、不计得失,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表现出高度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他先后参与策划、创办了上海孤儿院、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上海慈善团、上海游民习勤所、上复善堂等十多个上海最有影响的慈善组织,并担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国际救济会等社团的要职。

王一亭与高凤池创办的上海龙华孤儿院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反响。由宋庆龄担任院母,社会名流张君康先生担任院长。

正是贫寒的出身、艰苦的奋斗和贤者的帮助,使王一亭深受传统人文思想的熏染,“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为大众谋福祉,为百姓解危困。同时,他作为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了解社会现实和民众疾苦。为此,他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全身心地投入,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先后参与策划、创办了上海孤儿院、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上海慈善团、上海游民习勤所、上复善堂等10多个上海最有影响的慈善组织,并担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国际救济会等社团的要职。可以这样讲,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慈善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

慈南在《纪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写道:“先生开会,常若人定,恒一言不发,然遇取决之际,事有不能决者,一言立解,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若不足以号召也者。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

王一亭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慈善家。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及时垫募白米六千担,面粉二千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急速运往日本,为最早抵达的外国救援船,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1983年,王一亭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感念当年救济之恩。

王一亭对上海的艺术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12年,王一亭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之初出任校董,出资相助,并亲自授课。后又创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培育青年英才,弘扬海派艺术。王一亭又是一位促进对外艺术交流的使者,曾多次组织中日书画家互访及办展,影响巨大。

1920年在陆家嘴赖义渡(民间习称“赖泥渡”)的浦东医院,是在浦东同人会的支持下,由陈桂春、王一亭、朱葆三、虞洽卿等发起筹建。竣工后的浦东医院,设床位20张,医护人员六七人,首任院长陈桂春。沿江地区有了医院,部分缓解了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陈桂春病故后,由上海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王一亭继任院长。

以“仁者爱人”为宗旨的浦东医院,坚持平民医院的办院方针,慈善为本,救死扶伤,医病施药。但在运作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经费,为此,不得不四处化缘求助。从1930年8月29日院长王一亭写给火柴王、煤炭大王刘鸿生(现上海市作协所在地邬达克设计的爱神花园就是刘鸿生弟弟刘吉生的府邸。)以及实业家朱子谦的信足以证明。信件均用“浦东医院用笺”,院址为:上海浦东赖义渡。浦东医院为防控疫情。组织了时疫部,投入了大量人力、经费,“时疫部成立以来经济异常困难,不得不仍恳各公司继续補助”。

1931年,杜月笙、黄炎培、穆藕初等发起创建浦东同乡会(前身是1905年李平书等创建的浦东同人会)后,杜月笙担任了浦东同乡会理事长。浦东同乡会创建后办理的重大实事之一,就是接管浦东医院,解决医院经费等问题,确保正常运作。为此,同乡会专门成立的维持浦东医院委员会,医院为“浦东同乡会附设浦东医院”。

杜月笙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长,并制订了具体可操作的章程,组建理事会、监事会,聘请潘鸿鼎、傅佐衡、潘志文、瞿绍衡等参与管理。日常经费,由浦东同乡会资助,以确保经费来源,医院能正常运作。

淞沪会战之后,浦东医院被日伪“大道市政府”强占,一度改为警察局。在不远处开设日本人控制的“履仁医院”。1941年3月,日军将履仁医院更名为“市立浦东医院”。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卫生局将浦东医院迁回原址,改名上海市立第三医院。但房屋产权仍归浦东同乡会所有,同乡会每月收取的租金,全部捐助给医院。

建国后,浦东医院几经更名。1993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东方医院。

2020年,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东方医院继承传统,派出了强有力的医疗团队,前往武汉,为“武汉加油”,为阻击疫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医院整建制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派出共55名队员、10辆专业车辆装载物资、药耗、生活保障、帐篷医院等共计30吨,2月4日从上海出发驰援武汉。2月7日晚,该救援队所在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收治第一批患者。救援队展开了包含25顶帐篷的现代化帐篷移动医院,包括了门诊、预检、观察室、监护室、药房、办公室、会议室、更衣室、休息室、食堂、浴室、厕所的全功能,并接通远程会诊中心。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副主任王贺胜、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和湖北省省长应勇等领导先后实地视察,并对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提出高度赞扬。

做过很有意义的事,历史也绕不开你的名字。

让每句话都有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