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看「绣春刀2」,必看这篇科普


古来锦衣征战,但见文武呢喃。


说起七月国产院线,非《绣春刀2:修罗战场》莫属。

提前多日点映;首日票房夺冠;路阳宁浩双剑合璧;坏猴子计划如火如荼……

诸多惹眼标签,将这部续集推到风口浪尖上。

回想三年前的《绣春刀1》,票房平平,但用心制作换来了良好口碑。

本次《绣春刀2:修罗战场》归来,无论声势形貌都更加响亮。故事,阵容,动作场景与服化道全面升级,前作中少有的大场面,本次也逐一献上。

当然,作为“非典型”武侠电影,《绣春刀》系列于江湖、侠义等方面未有太多着墨,儿女情长也只是旁支点缀。

真正支撑它一枝独秀的,是无处不在的历史细节,考究而耐人寻味。

但问题来了,片中反复出现的某些名词,对历史不好的同学的确有些折磨。

什么总旗、千户、镇抚司,各种官职头晕目眩。

更别提萨尔浒之战、宝船沉没、诏狱、无常簿、飞鱼服、还有作为片名的绣春刀。

这些专有名词,没点历史知识还真拿不下来。但别担心,小十君这一篇科普,正是为你量身打造。

PS:本片虽然取材于历史,但并非真实还原,内容多为半架空半加工。

先聊聊大家最为关心的,电影中出现的种种器物道具。

绣春刀

绣春刀,作为电影名,自然有其特殊地位。

先看标准答案: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 外形综合唐刀和少林梅花刀特点,轻巧且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短兵相接。”

但由于没有确凿实物传世,没人知道真实的绣春刀是何般模样。

只有根据明代画作,如《出警图》中描绘,考证得出:其原型为唐刀改制后的制式兵器,不仅因其外形阴柔得名,也成为了锦衣卫佩刀的一种统称。

如男主沈炼所持绣春刀,从外形来看,与普通武人所用雁翎刀别无二致。只是他职位较高,所以制刀所用钢材更纯,锻打次数更多,锋锐程度更甚。

如果结合《大明会典》等典籍笔记研究,绣春刀同时也作为一种礼器存在,用于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

“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

所以,绣春刀并非锦衣卫专属。亲军、禁卫军甚至一些文武大臣,在不同场合也可能佩戴。

更有趣的是,如今唯一经过考证的锦衣卫武器,是台湾一位收藏家所藏的“东厂双刀”

此刀为其三十年前偶得,曾为已故台北故宫博物馆院长秦孝仪最爱,但秦院长也未认定它为绣春刀,只是称为“东厂双刀”而已。

飞鱼服

飞鱼服,可谓武侠电影道具中的颜值担当。

如果你简单百度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张图片,明黄色长袍上衬飞鱼纹绣。

但其实,所谓飞鱼服,就是绣有飞鱼图案的官服。飞鱼是一种职能象征, 而颜色则暗示职位高低。

如同属锦衣卫一职,只有品级正三等,才能穿着大红色飞鱼服,而要穿到明黄色,怎么也得二品往上。

至于为何沈炼等人多是黑色飞鱼服?很简单,一是平日当差要穿适合活动的服装,二是品级不够罢了。

无常簿

无常簿,也是片中多次出现的道具。但其实,就是锦衣卫中较高等级武官随身携带的记事本,用来记述探案时的经历判断。

但由于明末的政治高压环境,与锦衣卫的种种特权,记载在无常簿中的任何信息,不论真伪,都具有很高的证据效力。

这也是为何片中沈炼要拼命毁掉凌总旗的无常簿,毕竟给上面看到,自己可是百口莫辩,难逃干系。

流星锤

除却锦衣卫的看家装备,《绣春刀2》中的掌班太监郑公公所使的流星锤,也是亮眼。

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碎石破门也是轻而易举。

但其实,流星锤原本为杂技器具,不是专门的武器。后由八卦掌祖师爷董海川,一名身为太监的紫禁城护卫改进,逐渐演变为具有攻防理论体系的武器技法。

且有野史传说,宫内太监高手,多使用流星锤为武器,一方面也是弥补生理缺陷导致的心理失衡

就像《绣春刀1》中东厂赵公公的长枪,到了第二部里成了流星锤。

一长两圆,一样不缺,难免不让人浮想连连。

官职制度

说完了片中关键道具,再来聊聊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官职制度

电影开场,便是尸横遍野的萨尔浒之战战场。但对锦衣卫三字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就会奇怪,一个特务机构,怎么会跑去参战?

但其实,这只是影视剧刻意渲染的印象。

锦衣卫的根本职能,是皇帝的亲兵卫队

从明洪武15年正式成立锦衣卫开始,它就作为“天子亲军”行使诸多职责。无论是朱棣北征,还是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变,都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

除了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皇亲国戚,且无视一般司法程序等特点外,《绣春刀2》中的锦衣卫组织,还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这里就要提到片中反复出现的“镇抚司”,指的就是锦衣卫们所在的机构名。就像法官在法院工作一样,锦衣卫就在镇抚司上班。

严格来说,南镇抚司多负责锦衣卫内部人员的监察管理,而北镇抚司,则负责对外监视官员,抓捕缉拿等问题。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但相比有司法特权和诏狱的北镇抚司来说,南镇抚司的职权范围显然较小。这也是为何片中裴大哥,曾抱怨自己被从北贬到南。

而为何诏狱,这一锦衣卫的审讯地点如此可怕,能让电影开头沈炼的马仔宁可自杀。

主要还是因为其中种种酷刑,和其凌驾律法之上的特权压力。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诏狱作为皇帝用来弹压地面的特殊机构,不用经过三法司(明代司法机关合称)审核,从抓人到审讯到行刑全部独立。

而被抓进诏狱里的人,除了皇帝特赦,就只有“招供”这一条路可选。而逼供所用酷刑,到了明代也是研究到了炉火纯青。

比如“刷洗”一刑,听起来像是洗澡。

只不过用的是开水和铁刷而已:将犯人赤身裸体按在铁床上,滚烫开水浇满全身,趁热再用铁刷用力来回刷洗,直到白骨露出,仍不停手。

而与镇抚司相对的,则是东西二厂,由明成祖朱棣发明,用来牵制和监视锦衣卫。

不仅能抓人,还有诏狱,地位更在锦衣卫之上。只是一个由司礼监太监管理,一个由指挥使统辖。

但东西二厂与锦衣卫也并非水火不容,在厂中的大部分属官,特别是缉拿捕盗那些,都是从锦衣卫中调拨去的人手。

而东厂所在原址至今尚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一侧,横贯王府井和东皇城根,全长三百多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厂一卫这两大机构,共同支撑起了明朝的皇权皇威。

至于电影中几次提到的官职,这里有一列表,可供参考: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千户十四人,正五品——陆文昭等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沈炼等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裴纶等

小旗,从七品。

看到了吧,片中主要角色,官职最大的陆文昭,也不过五品官而已。只能花钱买通上级,才有跟魏忠贤见一面的机会。

瘦马

最后再提一句片中所提“瘦马”一词。

北斋先生所提自己少时曾遭阉党陷害,被卖作瘦马,其实指的就是官方出资买来穷人或罪犯家中少女,进行特殊调教,教给琴棋书画,后卖他人做妾或入青楼。

而北斋擅长书画,不得不让人联想,她一身的才艺是否也正是那段经历造就?

而这一切与史实或近或远的细节,都承载在明末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不仅为电影提供了更多解读空间,对真实感的营造也功不可没。

严格来说,前后两部作品的时空背景,与整个明末的政治生态格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比第一部,《绣春刀2》的文本,显然与明末皇室的权力更迭联系更紧。所有故事,与历史事件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之余,又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视角。

众所周知,历史上各朝代晚期的政治局势多波谲云诡。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沾,而明末则更是如此。

先后经历泰昌暴病而亡和天启大权旁落,在电影结束时崇祯接手的大明朝,和烂摊子相比差不了多少。

上有天灾旱涝,外有东北辽乱,内有阉党乱政。各地更是匪患徒增,贪官横行。

电影开头的“萨尔浒之战”,发生在明万历年间,也是明清局势彻底逆转的节点。

对阵双方为明朝精锐与后金努尔哈赤所率领部队。前者四路围攻,后者防卫反击。结果更是惨烈,后金在五天之内,大破三路明军,彻底摧毁了明军的精锐力量。

而就在战争结束后不过十年,“东林党争”接而爆发。

东林党一词来源,取自当时一处书院之名,在此处谈论国事,针砭时弊的官员学者,便自称为“东林党人”。

而他们的主要对手,便是当权的阉党,也就是魏宗贤一人把持的宦官集团。

他以三件答案为由,伪造《东林党点将录》,裹胁明熹宗拆毁书院,打击东林党人,一时杀人无数。

而所谓“倒阉”,不仅是贯穿崇祯帝政治生涯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中学历史课本里的送分题,更是让男主角沈炼横祸连连的主要矛盾起因。

阉党对于即将上位、有着强大政治野心抱负的崇祯帝来说,是不得不除的眼中钉。而能够借力的,自然是对其有着深仇大恨的东林党人。

在《绣春刀1》中,大太监魏忠贤被罢免一切职务,发配远郊守陵,死于半途,阉党覆灭,锦衣卫奉命剿灭余党。

在《绣春刀2》中,阉党专权独大,权力正处于到达顶峰,即将下滑的边缘时节。

就像片中带出所有是非,牵连一干人等的沉船大案,在史书中也有真实记载,但改得面目全非。

从原本的小舟,改为了大船,从因大风刮翻,改成在设计上动了手脚。

但无论如何,朱由校落水染病是真实存在。临死前一句“吾弟当为尧舜”,拉开了整个故事体系,历史与虚构在此刻无缝对接,诞出无穷的想象空间。

而身为锦衣卫小官的沈炼,位于风云突变的政治风暴中心,无可奈何也身不由己,一切恩恩怨怨,都抵不过电影中崇祯帝的一笔朱红

以上说了诸多,也只能涵盖《绣春刀》两部作品中涉及的部分历史细节。

而本片之所以成功,也正有赖于它突破以往武侠电影多拘泥于江湖二字的局限,让真实历史,成为真正参与叙事的母体。

武侠,古装,功夫,一切的一切,都置身于一个充满细节,真实且具体的时空环境下。

这曲由历史哺育的长歌,自然有着其他武侠所难及的厚度与底蕴。

就像《崇祯皇帝传》中所说,

“人类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但却在无意之中,成为达成全人类历史目的的一种工具。皇帝也不例外,皇帝是历史的奴隶。”

互动话题

关于绣春刀的哪段历史细节你更感兴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