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劝退函让1名学生服药,4人失踪:为什么孩子的抗挫能力越来越差?
林肯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而是你面对失败能否无怨。”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从失败中寻找进步与改善的方法。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京华日报》曾有这样一篇报道:8名高一声乐班的学生家长接到了学校的劝退函,学校称孩子有数门学科不达标,要求劝退。(学校有规定,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科不及格,就会被劝退。)
被劝退后,8名孩子曾相约一起服药自杀。其中,一名被劝退的女孩服药自杀;另外7名学生,3人回家,4人失踪……
近年来,学生因考试失利跳楼、因害怕叫家长而离家出走的事件频频发生,在替这些美好生命叹惋和焦急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一点——孩子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越来越差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
壹
留学博士黄全愈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时,老师经常让孩子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孩子们搞一个关于美国国内战争的课题研究,老师就要求孩子做一顶当时士兵戴的小帽子。
有一次,矿矿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决定做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雕像。
听到儿子要做斯芬克斯的雕像,黄博士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太不切合实际了!小小年纪怎么可能完成得了?于是,黄博士就让妻子帮儿子一起做。
在开始的建模、浇筑、定型等准备工作的过程中,母子二人配合流畅,干的有滋有味。但到了雕塑阶段,母子俩便开始了争论:因为在细雕阶段,需要格外的耐心和足够的气力,而儿子太小,总是出错,母亲便提议代儿子完成雕刻。
于是,矿矿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气地对妈妈嚷到:“这是您的课题研究,还是我的课题研究?”妈妈无语。
最终,儿子独自完成了作品。虽然成品斯芬克斯有很多缺陷,却得到了老师的夸赞,因为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孩子亲手完成的作品,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其实,在生活中,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
甚至,有些父母常常越俎代庖,去帮助孩子完成本该由他完成的任务。而正是这种“代理行为”,剥夺了孩子感受失败和挫折的权利。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连“吃一堑”的机会都不留给孩子,他们又如何“长一智”呢?
贰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明白,世间的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成功,孩子的一时失败不代表从此一蹶不振。
与其给孩子施以严苛的要求,唠叨不休,不如严于律己,做好自己,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身教”的力量要远远比“言教”强大。
家长朋友们也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充分体验和经历的机会,让孩子在亲身体会中获得感受和成长。毕竟,孩子未来的路,家长只能陪一段,漫漫人生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摸索的。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如龙应台所言,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为什么要焦虑呢?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那么天晴时便能受到阳光滋养,骤雨时便会经历风吹雨打,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为何不能平常心待之呢?
天晴时,过分忧虑孩子承受不了骤雨的侵袭,这到底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呢?
Professor说:
成功是每个人的理想,但失败和挫折往往会在成功之前反复造访。
当挫折来临时,父母只需在孩子的背后默默支持、鼓励、理解和安慰,这样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