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吕布”王辅臣,七降七叛甩吕布十条街

说起历史上著名的叛将,多数人会想到吕布。三姓家奴名头实在响亮,坐实了第一叛将的名号。“三姓家奴”其实是罗贯中杜撰,细究起来,吕布真正背叛的也就是丁原和董卓两个人,其后他羽翼已丰,成为天下诸侯之一员,做得了自己的主人。1400多年后,在明末清初,有这样一号人物,人称“活吕布”

周旋于农民军、大明、大顺、大清、吴周等势力之间,一生投降与反叛的次数达到7次之多,最后还落了个全尸,家族也得到保全,可称个不大不小奇迹。此人就是王辅臣。王辅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本是明朝一官宦人家仆佣的孩子。他“活吕布”绰号开始来得倒并不算贬义,而是因他长得面孔白皙、长身玉立,酷似吕布画像。同时他又喜好枪棒,勇武过人,由此得名号“活吕布”。

其时正值明末天下大乱,王辅臣追随姐夫刘某参加了农民军。王辅臣好赌,一次在一夜间就输掉六百两银子,姐夫觉得留着他是个祸害,在房中拉弓搭箭想要射杀他,被王辅臣躲过并反杀。王辅臣随后逃亡,投入大同明军,在大同总兵姜瓖账下将领王进朝处效力。王进朝没有子嗣,认了王辅臣做干儿子,从此他就改姓为王。从农民军到明军,此为一叛。

没多久,李自成自西安发动东征,黄河流域闻风而向,姜瓖坐镇重镇大同,本有机会增援死守宁武关的周遇吉,却向李自成奉上降书,大同不战而降。王辅臣自然也在投降的明军中,李自成仍然让姜瓖当大同总兵,王辅臣被划到姜瓖麾下。从明军到大顺军,此为二叛。

李自成的好景不长,虽然三个半月就拿下北京,却在42天后又丢了北京。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连战连败,很快退入陕西。姜瓖见大顺失势,在大同发起叛乱,杀死了大顺守将张天琳,举城投靠清兵,王辅臣亦随之降清。从顺到清,此为三叛。

顺治六年(1649年),姜瓖又在大同举旗反清,一度声势浩大,逼得多尔衮也不得不亲征,更调来满汉名将重重围困大同,是为“八王围大同”。之前几次反复,王辅臣还只是个小人物,真正让王辅臣声名鹊起的正是这次。此时王辅臣已成姜瓖麾下大将,面对八旗劲旅,他毫无惧色,经常经常黄马白袍,于乱军中冲突奔驰,十荡十决,勇猛无俦。围城的八旗兵从关外杀到关内,罕逢敌手,遇见王辅臣往来冲杀,竟然无人敢当其锋芒,纷纷辟易。王辅臣还有个绰号叫做“马鹞子”,往往远远看到黄马冲来,还未能看清,清军就直呼“马鹞子至矣。”从清到明,此为四叛。

姜瓖反清虽轰轰烈烈,却因缺少支援,以孤城抵挡八个多月后,城内弹尽粮绝,姜瓖被手下杨振威等人杀死,大同宣布投降。多尔衮为了报复,在大同纵兵杀掠,为免一死,王辅臣投降了阿济格。以王辅臣与清军作对时的锋芒,他本是必死,但此时王辅臣武勇之名已远播于京城,甚至连北京的满人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盛名之下也有好处,王辅臣被认为是难得的人才而得到赦免,又穿上清军制服,此为五叛。

降清后,已名声在外的王辅臣颇受重用,先后在顺治和洪承畴身边担任贴身侍卫,并得到洪保举当上总兵官。王辅臣是颇为显眼的人物,吴三桂正与西军李定国交战,急缺人才,看上了王辅臣。于是得到顺治批准,授给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后调拨到自己麾下。从此,王辅臣就成为吴三桂手下数一数二的勇将,跟随他出征西南,进入缅甸,擒杀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吴三桂对王辅臣也相当重视,视其如同子侄。吴三桂立下大功后得以镇守云南,王辅臣依旧在他账下效力。此后王辅臣与吴应麒闹出过节,牵扯到吴三桂,被吴训斥,王辅臣心中有气,走京城的路子自请调离,出任平凉提督,从此专镇一方。等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约请王辅臣共同举事。起初,王辅臣并没有答应,还把吴三桂的使者汪士荣和招降书送给了康熙以表忠心。

谁知此后王辅臣与另一员镇将张勇闹出矛盾,康熙派出经略西北的大学士莫洛又与王辅臣早有过节。王辅臣感觉处处受到掣肘,部下也怨气冲天,矛盾日积月累,王辅臣借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率兵冲击八旗军营,莫洛在冲突中中箭身亡。朝廷大员被杀,王辅臣就算不想反,也不得不反了,他一不做二不休,联络吴三桂,扯起反清大旗。此为六叛。

王辅臣归顺,吴三桂大喜,封他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并助饷银二十万两,还令王屏藩、吴之茂率部北进,援助王辅臣攻取整个陇右。王辅臣兵势一时大盛,席卷西北大部,陕甘地区临近京师,对康熙威胁最大,西北不平,清朝将腹背受敌。康熙这时形势其实相当吃紧,四方皆叛,吴三桂饮马长江,耿精忠 三路出兵,威胁浙江、安徽,清朝兵力捉襟见肘,关外的八旗兵也都被调入内陆作战。

康熙派出多铎之子,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鄂率军征讨,但八旗兵围攻平凉过半年而不能下。康熙愤怒,将董鄂免职,又启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总辖满汉大军前往平凉。图海有勇有谋,好过董鄂许多,又有张勇、孙思克、王进宝等汉将前来辅佐,军势大振。他首先攻克城北制高点虎山墩,架起大炮向城内轰击。城内恐慌,图海又剿抚并用,派人劝降。图海围城27天后,王辅臣终于势穷粮尽,表示愿意归降,历时一年零六个月的陕甘之乱才宣告平息。此为七叛。

王辅臣投降后,康熙并没难为他,依然让他担任原官,并加太子太保,升为“靖寇将军”留镇陕西。看上去康熙宽宏大量,实际是为形势所迫,先安抚好王辅臣再秋后算账。处于劣势时,康熙对招降敌方将领不遗余力,信誓旦旦表示“朕决不食言”,可“昭之日月”。但此一时彼一时,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终于被陆续平定,眼看大势已定,康熙终于不用顾忌降将复叛,这才亮出手腕,以各种理由将投降的叛将逐一查处,定罪处死。

吴三桂勇将马宝来降,康熙特意下旨,将他押送到京城凌迟处死。吴三桂女婿夏国相投降,押赴京师斩首。耿精忠在康熙十八年已投降,第二年被召入京觐见,到京即被革去王爵看押,一年后,耿精忠与曾养性、白显忠等降将一起被凌迟处死。广东的尚之信其实算是被裹挟从叛,并未真正与清军交战,并且早就归顺。康熙还是赐他自尽,尚氏宗族尚之节等人都被处斩。其余还有吴三桂属下降将祖泽清父子、贵州提督李本琛等,也都被判凌迟。

轮到王辅臣了,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召王辅臣入京觐见。眼看众人下场,王辅臣料到入京后凶多吉少,按自己的行为,最少也是个凌迟。在这点上,王辅臣倒表现出了政治觉悟,他一把火烧掉所有账目,又把府中银两都分给诸将和部下,遣散部属以免受其牵连,剩下的事就是日夜饮酒。

八月二十九日,王辅臣抵达西安,再也不肯前进,他叮嘱手下: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我已想好,待我喝得极醉,不省人事,你们就困住我手脚,用桑皮纸层层蒙住我的脸,再用冷酒喷在上面,人便立死,与病死无二,然后以暴死报告朝廷,这样就可保无事,不会连累他人。当夜,手下依言炮制,王辅臣就此死于睡梦中。康熙帝听到王辅臣死讯,默然良久,果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部属,仅仅将他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王辅臣可以说是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历虽然悲剧,却也可称传奇,这正是朝代更替几十年间,各方势力角逐之见证。七降七叛,看起来不可思议,由王辅臣身上折射出的,是当时时局之混乱。王辅臣七度反叛,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在明末清初几十年里,王辅臣的反叛次数虽然首屈一指,但同样多次改换门庭的人也为数不少。如姜瓖,先叛明再叛顺再叛清;金声桓,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清;白广恩,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流寇。

熙熙攘攘,投降的路上拥挤不堪。但或许,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相比起传统旧王朝末路,新王朝新兴。新势力摧枯拉朽般横扫千军,明君名将云集,后世史家一片歌功颂德。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明末到清初这几十年,被人遗忘的这个角落,这个时期在正史中处境尴尬,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时代的印记投射到到王辅臣身上,就成为七降七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