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书相伴的日子
star 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女子,不一样的80后,喜爱自然,喜爱传统文化亦喜爱新生事物。
国庆长假的倒数第二天下午,难得浮生半日闲,本想去书店看看书,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一静,奈何老公发圣旨道:天天往外跑,想看书在家也一样看啊。好吧,这个国庆节虽没有去远方,但吃喝玩乐一样也没少,那就在家看看书吧。
来到我那个简易的书架,手指在一本一本的书间划过,有种皇帝翻牌子的感觉,这种熟悉的感觉每天早上站在衣柜前同样上演。每拿起一本书,就会想起当初买这本书的心情,以及读这本书的心境,仿佛找回了与这本书初次相遇的怦然心动之感。
喜欢的书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比如三毛的书,村上春树的书,或许这就是好的书耐看,好的酒耐品吧。每次读书都把自己代入其中,让自己身临其境,跟随作者去探索这未知的世界。
读书有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习惯,那就是对于喜欢的书越到最后,阅读的速度越是缓慢,有时甚至还总是剩下一部分内容,迟迟没看完。究其原因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完,仿佛一读完这本书就要向它道别,内心深处不忍心结束这心灵之旅。每次留一个结尾,任凭自己天马行空的去猜想故事的结局,经过自己的多次想象,再读作者的收尾,读完了发现结局不过如此,心里突然却空落落的,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美好与悬念,这也就是为啥迟迟不读完这本书的原因。
这也合乎情理,比如放假,每次放假前,心中充满了诸多期许,心里盘算着各种计划。假期来临,时光飞逝,转眼就来到了假期的尾声,心里就盼望着时间能过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种情况,读了一半或者仅仅开了一个头就束之高阁了。当再次读时有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之前看不懂的内容忽然觉得字字珠玑,所以说,看不懂的书,没必要附庸风雅,尽可束之高阁,某一天,你会突然再次遇到这本书,或者想起这本书,从书架上取下来,顿时醍醐灌顶,我想这就是人与书的缘分吧。
也有部分书,未曾打开,包装完好的躺在书架上,想起曾经买这本书也是信誓旦旦,必看无疑,奈何如今被我打入冷宫了呢,或许每天被世俗缠身的我暂时没有那时的心境,或许我和这本书的缘分还没到吧。这让我想起了我买的那些衣服,有一些确实一次都没临幸过,难道这是我的个性使然?
说完书架上的书,再说说我喜欢看的那部分书吧。我发现自己买书读书有明显的阶段性,最开始读的大都是各种励志书,那时血气方刚,每天为自己打鸡血,比如《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然后开始读心理学之类的书,愿意更多的了解自己。再后来读历史,越读觉得越是有趣,看刀光剑影,读快意恩仇,明白再辉煌的生命也会尘埃落定。
再后来读国学,发现这类书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更是深远,充满了智慧,最值得读。比如《诗经》,里面语言简洁优美,朗朗上口,区区几个字就能表达很多层意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8个字就可以把眼下金秋时节的画面呈现在你眼前。《道德经》更是集处世之道、哲学思维等为一体,让你明白万事万物的生存之道及法则,读这类书能很快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这类书读懂不易,但是也不用非得弄明白字字句句的意思,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下次再读,有些地方你会找到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当然,大部分消遣的时候还是读读散文,这类书一样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最主要的是还不费脑。
总之,不同时期,不同心情下读的书不一样。当然不读书也没什么坏处,只是太过沉溺于现实世界,容易让人苟且偷生,什么都将就,就不讲究了。
喜欢这句话:读书,让你在历史、未来、现实、空虚中来回穿梭,然后发现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读来读去,自己经历了人生百态后,发现自己也就变成了一本书。
许我一寸光阴,还您深度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