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不传秘密!终于找到了
为什么用崩拳?因为崩拳直线距离最短,最快,力量最大。崩拳为什么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出前脚走半步是先下手。打崩拳得象得神经病,脑子一激灵浑身一抖、一炸翎子拳头已经到肉了。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还用想拳头怎么出去?身子到拳头就到,亲上对方嘴,看着对方眼,沾上了马上就回来。
薛颠发明的晃法其实是说出了一个技击的大道理,就是身法。打人用拳头只是手段,关键是身法。两人试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学过的别管有没有功夫,一说开打先左右一晃对方基本就傻了,因为摸不着你。有的老师傅动手一晃对方就倒了,都不用下头的啰嗦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东西必须得在练习过程中才能体悟明白,用文字是很难说清楚的。比如劈拳前脚外撇,有的门派说45度,孙禄堂说尽可能往外撇,谁说得在理呢?前手拳起来眼睛要盯着小指头,为什么盯着小指头呢?神光指引!前手拳用小指头指引外翻与前脚外翻是一体的,翻到一块去,就翻出来一种东西,很整的东西。
右手上来盯着食指,为什么盯着食指?和盯着小指头一样,都是个指引的作用,同时还有个挑通经络的作用。上手劈打与下手回带也是一块的,因为是一块的才整。一个拳架,没有一丝一毫的动作是没用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才能琢磨出东西来。就这么打着,一个标准的三体式,连你自己都觉得整,没有多余的了。
归根齐底最后都要落在身法上,练出了身才有拳可用,光有拳也能打人,但只是局部。李仲轩老说:尚云祥遇见李存义之初也练了很多年杂七杂八的,给李存义练了一趟,李存义一看乐了,说你这练的是挨打的拳。尚云祥不服动手比划,李存义连拳都没出,一个身法尚云祥就飞出去了,从此老老实实跟着李存义练。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脚跟外扭、膝盖内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顶悬、背圆胸涵、沉肩坠肘,很多人知道这么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我知道了。就是奔着脊椎骨去的,或者说冲着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来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师傅说形意门练的就是脊椎骨这条大龙,没错!
打太极拳,有了细若游丝的感受,便觉浑身上下十分通透,前后左右一气贯通,举手投足顾盼自若,自此方得太极真味,感叹前辈创拳之伟大也。打形意拳,于左右颠倒间忽得细腻感受,便如肥皂滑不留手,一气浑然忘我,体内蒸腾勃发,兴致盎然,腿不是腿,胳臂不是胳臂,只是筋脉驱动,天地间唯我一心使然。
突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软软塔塔,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练习内家拳,由其太极,讲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说道,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当年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性)。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自在!
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练形意拳把自己胳臂腿练短了,感觉上像个精矬子,动作越来越小。越练越舒服了,打起来就不想停下来,好像站浑圆桩那种享受的感觉。练得自己有点像小孩,对什么事都有点跃跃欲试的想法。心里头有股子劲往上拱,有点咋咋呼呼的劲头,遇见什么非得去张罗张罗。这就是顺中用逆,往回走了。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那天一位拳友提到子午时辰练形意拳或者容易上火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练形意拳上火,最早我是从孙禄堂所著形意拳讲义中看到。孙先生直言练拳毕要双眼上翻收功,以免上火,却未言及时辰问题。李忠轩老练浑圆桩,也是双眼上翻。但是他练拳讲究时辰,就是在每天的寅时练功,天一发亮就不练了。
在我看来寅时练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此时阳气逐渐生发,又是夜深人静思虑少,较容易出功夫。李忠轩老提到他们师兄弟这个时候练功都是面向东方,这个我是知道原因的,因为寅在先天八卦中的方位即为东方。以此类推,午时练功要面向南方,申时则要面向西方,而子时练功则要面向北方。这是天人感应的融合。
昨晚夜读薛颠武学录,其中提到练拳三害,其中有拙力一条,其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有虚火上升。而巧的是,薛颠所传内功中也是要求双眼上翻的。这个我在练习少林易筋经时已经有过体会,收功时也要双眼上翻,要求内视后脑。看来双眼上翻是应对练功产生虚火的通用方法,而练功不当产生虚火也是普遍现象。
想起南怀瑾先生在提到佛家的内功修行时也是要把眼睛翻到后头,想来这是个修行的大秘密。许多年前曾经看过一本内功修炼的书,在谈到小周天时,讲到双眼上翻自脑海接引直下十二重楼。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一比较不难得出结论,这个双眼上翻的法决的确是个窍门。我建议大家都读读薛颠武学录,里头东西真多。
至于说上火的问题,我看倒不如说是怎么练是对的问题。我之前说过如今很多人练形意拳打明劲,打得象怒目金刚一样,脚出去踩得地咚咚响,拳头出去带着浑身力量,胳臂上练得青筋直露,这个就是薛颠所谓三害之一的拙力了,不上火才怪,而且容易得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孙禄堂先生与薛颠先生都讲过,打拳如射箭、如抽丝、如撕绵,怎么理解?射箭是指蓄力而发、空而中的;抽丝则指劲力轻巧连绵不绝;丝绵则指双手交错缓缓带劲而发。薛颠传出来的拳路慢练,慢到甚至如打太极一般,这还是形意拳吗?孙禄堂先生晚年为什么只打那套太极拳了?这是真正弄明白了内家拳。打明劲不是打得咣咣直响,是明白清楚。
李忠轩老其实透露了一个形意拳的大秘密:他说练拳的重点应该在收而不在放,打出去只是轻轻一划拉,但收要回到丹田里。这就是内家拳的绝密了,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顺逆之说。内家拳其说是拳,不如说是道。它练得的不是打人,打人只是练成了捎带脚的。无奈前人已去,今人不识,也只好各发宏论,只当缶响了。
再用更普通的话来说,内家拳本是修道的辅助,是道业的一部分,真正的用意是以拳辅道。而如今的人们却是把它当成了好勇斗狠的拳术来修习,想得都是怎么快、怎么狠、怎么打人省事,怎么着效果更好,你不上火才怪。要我说啊,上火还是轻的,因果还在后头。前辈高手不得善终的有多少,还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