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形成及治疗方法
皮肤受压力、剪切力和/或摩擦力所致
受压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水疱、溃疡甚至坏死
轻者创面可完全愈合,重者较难痊愈
通过定期变换体位、保证足够的营养可预防
疾病定义
压疮(pressure ulcer)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身体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缺乏而出现损伤、溃疡甚至坏死。好发于受压的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骨、脚踝、足跟、臀部等。
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由于卧床患者未经良好护理而造成。压疮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基础病情、延长病程,甚至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所有患者都有发生压疮的风险,多发生在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群。
疾病类型
根据国际 NPUAP/EPUAP 压疮分类系统,压疮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可分期压疮、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各期具体的表现详见典型症状。
压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变形和坏死。皮肤长期受压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
基本病因
外源性因素
垂直压力
是压疮形成最常见的原因。皮肤长期受压会出现血流不畅,从而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而致受损。
常见于卧床、坐轮椅等长时间不改变体位者,如脊髓损伤、瘫痪、昏迷或下肢骨折的患者。
摩擦力
拖动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者,会使其皮肤和衣服、床上用品产生摩擦,脆弱的皮肤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出现压疮。
剪切力
例如,床头被抬高时,患者可以从床上滑下来,随着尾骨向下移动时,覆盖在骨头上的皮肤可能会保持原位——本质上是向相反的方向拉。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汗液、尿液及各种渗出物、引流液、粪便的刺激会影响皮肤的防御功能,从而容易发生压疮。此外,皮肤潮湿会增加摩擦力,加重皮肤损伤。
内源性因素
营养不良
日常饮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不能维持皮肤健康及预防组织被破坏。
年龄
7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行动不便,皮肤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损伤。
疾病
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肾衰竭、心力衰竭、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可影响血液供应、造成运动能力下降,从而使患病风险增加。
吸烟
吸烟会损害血液循环,更容易患压疮。
其他因素
矫形器械使用不当
如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松紧不适宜,衬垫不当,可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引发压疮。
机体活动感觉障碍
因神经损伤、手术麻醉等造成活动、感觉障碍,可使身体全部或某一部分长期处于固定姿势,从而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进而易形成压疮。
药物作用
应用某些药物可促使压疮的形成,如镇静药、镇痛药、血管收缩剂、类固醇类抗炎药等,一方面可能引发运动能力下降而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另一方面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受压部位血供更加不畅。这些都是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
压疮好发于受压的骨骼突出部位。早期受压皮肤可出现颜色的改变、轻度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水疱、溃疡,严重者可加深至肌肉、骨或关节,形成坏死,继发感染后可引起败血症。
典型症状
压疮的常见部位
以长期卧床患者为例,好发部位为头的后部或两侧、肩部、腰部或尾骨、臀部、股骨粗隆、腘窝(膝盖后面)、脚外踝及足跟。
压疮不同时期的临床特点
Ⅰ期压疮(皮肤完整)
局部皮肤完整,肤色较浅的人会出现红斑,肤色较深的人可能难以鉴别。
按压变色部位不会变白。
病变皮肤有疼痛、硬肿或松软。
皮温升高或降低。
Ⅱ期压疮(皮肤破损,形成溃疡或水疱)
表皮或部分真皮缺损,表现为开放性溃疡,或开放/破损的水疱。
溃疡表面无腐肉及淤伤。
Ⅲ期压疮(伤口到达皮肤深层)
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或不可探及。
伤口处有坏死组织或腐肉,可出现窦道。
Ⅳ期压疮(深可见骨、肌肉)
全层皮肤组织缺损,有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
伤口基底部某些区域可覆盖腐肉或焦痂。
鼻梁、耳朵等部位没有皮下组织,此期有可能导致骨髓炎。
不可分期压疮(深度未知)
缺损涉及全层组织。
缺损基底部有腐肉(黄色、棕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或)焦痂(棕褐色、棕色或黑色)所覆盖,无法确定其实际深度。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深度未知)
在完整且褪色的皮肤上出现紫色或栗色,或充血的水疱。
病变处可疼痛、发硬、糜烂、松软、皮温升高或降低。
可迅速暴露深层组织。
伴随症状
坏疽形成后,继发感染可引发
在住院或疗养期间,受压部位出现颜色或皮温改变,同时有疼痛、水疱及溃疡等表现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在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基本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抽血化验或切除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
就医指征
卧床休养期间,患者或家属发现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出现颜色改变、疼痛等症状,改变体位后24~48小时内没有改善,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
出现以下症状提示严重感染的可能,需立即到医院就诊进行治疗:
高烧(体温≥38℃);
患处皮肤红肿、伤口流脓,分泌物气味难闻;
疼痛加剧。
诊断流程
1. 当受压皮肤出现颜色改变、疼痛、溃疡等症状时,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2. 医生可能会询问问题了解病史,具体包括:
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
疼痛的程度,轻微疼痛还是剧烈疼痛;
之前是否做过手术;
卧床时间;
卧床的姿势以及多久改变一次体位;
以前是否有过压疮以及治疗措施;
平常是如何护理皮肤的;
有没有全身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心脏病;
日常饮食习惯。
3.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观察患处皮肤,以确定是否患有压疮及严重程度。
4. 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抽血化验或切取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以进一步诊断。
5.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判断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疾病的分期,之后给予局部外用药物或手术等治疗。
就诊科室
当发现可疑压疮时应首先选择皮肤科就诊。
当出现深大溃疡,累及骨和关节,可于骨科就诊。
伴有糖尿病者还需到内分泌科诊治。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用来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是否缺乏。
皮肤病理
必要时需进行皮肤活检和病理检查,其目的为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指导临床用药。
鉴别诊断
压疮所形成的溃疡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动脉性溃疡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所致,多见于下肢,病损处皮温降低,颜色苍白,溃疡处有剧痛,夜间加重。
静脉性溃疡
静脉功能不全所致,多发生于脚踝部,患者可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抬高患肢会得到缓解。
神经性溃疡
由神经病变导致,好发于足部受压部位,溃疡一般较深,没有疼痛感,足部皮肤温暖。
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继发血管与神经病变,足部呈青紫色改变或苍白,伴有足部的畸形,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严重糖尿病足可能需要截肢。
癌性溃疡
原发性或转移的皮肤恶性肿瘤所致,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生长速度快,与周围组织难以区分。
治疗
压疮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定期改变体位、使用特殊的床垫来减轻压力、外用敷料帮助溃疡愈合、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此外,如出现感染可应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皮瓣复术。
一般治疗
减轻引起压疮的压力和减少摩擦
频繁更换患者体位、姿势,有助于减轻已经形成的溃疡,还可以预防压疮的发展。可自行活动的患者,坐位时每15分钟活动1次,每1小时变换体位1次;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坐位时每1小时变换体位1次,卧位时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
使用特殊床垫,如充气床垫、泡沫防护垫或压力调节垫。
清洗
对压疮创面进行清创换药非常重要,可以更好地观察伤口以进行评估。
药物治疗
外用敷料
可保护伤口免受污染、吸收渗出液、填充坏死腔缺损、减轻水肿,并且可为伤口愈合提供适宜环境。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薄膜敷料、水胶体敷料、水凝胶敷料、海藻酸盐敷料、硅胶敷料、泡沫敷料、含银敷料、含碘敷料、抗生素敷料、纱布敷料等。
其次,还有用于治疗的生物敷料,包括皮肤替代物、异种移植、同种异体移植/胶原敷料。但是目前对于生物敷料治疗压疮的证据不足,尚不推荐使用。
外用杀菌剂
适用于出现感染症状时,常用药物包括:碘化合物(聚维酮碘和缓释卡地姆碘)、银化合物(磺胺嘧啶银)、聚盐酸己双胍和甜菜碱(PHMB)、双氯苯双胍己烷等。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可用于压疮的治疗,但是其具体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止痛药
出现剧烈疼痛时需要使用镇痛药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萘普生钠,以减轻疼痛。局部止痛药也可用于伤口护理。
抗生素
溃疡继发感染引发败血症、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并发症时,医生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压疮部位如果有较多坏死组织,医生可能会先在患处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然后通过外科手术器械(如手术刀和镊子)切除、高压水喷射、超声波等方法清理创面,促进愈合。
皮肤修复术
严重的压疮可能无法自行愈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手术治疗来封闭伤口、加速愈合,并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手术修复的方法是彻底清洁伤口后,使用其他部位的健康皮肤组织来覆盖伤口。
手术后可能出现植入的皮肤组织坏死等。
其他治疗
物理疗法也可用于压疮的治疗,包括:
使用电磁光谱的能量,如电刺激、磁场、脉冲式射频能量及光疗。
使用声能的能量,如高频及低频超声波。
使用机械能的能量,如真空能量(负压创伤治疗、抽吸疗法)、动能(涡流、冲洗、震动)和环境能量(高压和局部氧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