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怎么审题?如何推理和论证选项呢?(看完豁然开朗)

写在前面:

相信大家写英语阅读都有这样的情景:

呼,准备开始做阅读了。

”这篇字好多哦,密密麻麻,那我先看看题目吧……”

“哇,这个题目看起来好简单(≧∇≦)ノ,每一道都这么朴实无华!这不就是我的命中情题嘛!我突然有了信心!我可以!I can do it!Let’s do it!140分我来了!”

于是我兴致冲冲看了开头。

“EASY!这情节!就是套路!我已经脑补完整套故事线路了!没有谁能比我更懂做阅读了!”

然后我一路纵享丝滑,不想居然遭逢长难句灾难区。

”Emmmm,虽然好像没有读到什么内容,一头雾水,但是!探索成功的旗帜不能倒!我还能读!”

于是我艰难的爬行,直至能些微读懂的范围。

“好像是我生存的范围了!感动!但是这说的是什么呢?怎么感觉和上面的内容不一样呢?是我写到下一篇了么?没有啊!”

……摸索半天后,反复读只会读的范围,反复反复上下对照,一头雾水已经变成一头暴雨。

“好像我搞不定了!但是一篇阅读光凭读得懂的部分也能做的出来的吧!那我就直接做题吧!”

然后,我这位过度自信的溃败士兵转战,准备直接做题寻找一线生机。

“嗯??这些题目跟我刚刚读的有什么关系吗!完了,难道我刚刚读了一个寂寞?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用C来消解烦恼。”

每个人都读得懂阅读的题目,但是,却读不懂阅读的心。

今天咱们就来介绍介绍怎么样审题,以及怎么样在阅读中找到关键的信息。

英语阅读的题目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提取推理、提炼。

在审题的时候只要区分好这两个部分基本上就能够明确我们的阅读任务。

我们用两道细节理解题和细节判断题来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解释和区分:

细节理解题:

which one is ture among the sentences?

特点是:判断四个选项的对错,其中有3个选项存在细节性的错误,在看选项时务必将每个选项可能错误点找出来,然后到文中进行比对。即细节理解题是对原文信息的准确提取。

细节判断题: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特点:四个选项,每一句话是对的,原文可能存在对应的信息论证,但与题目无关。即细节判断题是对原文信息的提炼。

我们拿一个小明捡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第一段:

小明在马路边捡到了一百块钱

第二段:

小明把这一百块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希望能找到失主送回去

那么细节理解题问:小明把钱给了谁?

A.卖糖葫芦的大爷

B.路过的老奶奶

C.掉钱的失主

D.警察叔叔

提取第二段信息,我们会知道这道题选D 警察叔叔。

那如果是细节判断题呢,就会问:小明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这个行为说明了什么?

A.小明和警察叔叔关系好

B.小明拾金不昧,很善良

C.小明很勇敢

D.小明不缺钱用

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支持下,小明给钱警察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推出B选项的拾金不昧,希望找到失主送回去这个信息,可以推出小明很善良。

假如选A,我们要在原文看到警察叔叔和小明天天呆在一起,这种能体现关系好的故事情节。

假如选C,我们要看到小明曾经很胆小,不敢和警察说话,直到今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捡起来交给警察叔叔。

假如选D,我们就要看到小明经常有巨额零花钱在手的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原文都没有。所以,综上所述,这道题选B。

好啦,那我们知道了这两个类型的概念,究竟该怎么审题呢?

简要概括即是:

01

读题—辨识任务明确的题目和任务不明确的题目。

02

定位出可立即划分区间的部分。

03

清楚阅读任务。

04

开始阅读

这个步骤,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

首先是任务明确题目是什么:

第一种,比如说题目问:

在第二段,小明把钱交给了警察,这个行为说明什么。

那么这道题,我们可以从前半部分的 “在第二段“ 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在第二段,马上我们 就可以在试卷标注出第二段是重要段落,一会阅读的时候要求 放慢速度阅读。这个就是在审题过程中给自己布置的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

放慢速度阅读,重点标注内容,阅读时做相应的圈画。

除了题目中显示的段落 是不能更换为其他内容的,还有类似:姓名 ,数字 ,年份……

第二种,信息散乱型:

上述类型的答案来源都是分散的,没有规律的。如果在阅读后再去定位非常容易找不到方向,所以我们应该要在阅读前就完成信息的查找。这类题的阅读任务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要着重注意区分。

于是乎~这个任务不明确的题目我们就可以反推了:

只要它不是任务明确的题目,它就是任务不明确的。

作为任务不明确题目时,它一般可能会这么问:小明把钱给警察,这个行为说明了什么。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题目是用一个原文的故事情节问的,没有任何指定信息,所以在读题的时候 我们可以马上把这个题目归纳为任务不明确题目。

其实大部分同学提取信息的能力都是很好的,能够基本理解阅读。但是很多同学在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总是模糊不定,略带猜测,然后长期在这种错误的论证方式下犯类似的错误。

为什么推理判断题会给我们一种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我们模棱两可?

实际上无从下手的原因就是:

我们对部分名词,句子和段落的性质与题目和选项的组成要素的解释出现了贴标签。

我们还是拿刚才的例子:

第一段

小明在马路边捡到了一百块钱

第二段

小明把这一百块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希望能找到失主送回去

第三段

警察夸奖了小明

题目:

A.小明和警察叔叔关系好

B.小明拾金不昧,很善良

C.小明很勇敢

D.小明不缺钱用

那么贴标签在这里就是说,警察夸奖了小明我认为这里表示的是他俩关系好。但实际上,警察夸奖小明这个行为,只是出于小明的善举并不是出于关系。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容易贴标签是因为我们,不能够辨识出两者的本质区别,模糊边界关系,直接套,并自圆其说。

接下来我们看一道具体的题目来理解一下这个概念:

(2018·北京)阅读理解D

和原文对比来看,我们发现,设问和原文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题目问的是: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而原文是policymakers also should be talking abou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