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查(家)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少陵原东畔,距街办所在地1.5公里,面对浐河清流。东接鸣犊村,南邻新村,西靠查家寨,北倚留公村。现西康铁路穿村而过。村东有唐代古冢查家
坡“黄书冢”。5个村民小组,196户,786人。耕地千余亩,土地肥沃。以查姓为主,兼有张、刘等姓。
据村民辈辈口传,约在明朝中晚期,古邰城数户群众为了躲避瘟疫巨灾,弃旧居,沿渭河向东流浪来到长安,此处宜居宜耕,于是便定居下来。数百年来,村民们代代沿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传承着孔孟儒家思想,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质朴诚信,互帮互济,有古风传世,无奸邪立足,村中数棵古柏古槐们共同见证着这段历史。
始建于宋初。因地处少陵原东坡,又查姓居多,故名查家坡。清嘉庆《咸宁县志》记有查家坡。原隶属大兆乡,后转为鸣犊乡、鸣犊镇至今。自然环境优越,土地植被优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规划有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青年突击队”修梯田,造林木,打泉水洞,在省党报整版报道,享誉省内外。
原居住以窑洞为主,有少数土木结构的厦房、鞍间房。20世纪80年代后,村庄东移,逐渐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替代。由原来的农业为主逐渐改变为多元化,现人民安康,生活富足。
村内主干道、出村路已全部硬化,配有相应的排水渠、绿化带。村内有办公楼、健身场所、医疗室、农家书屋等。又铺设管网,固井建塔,引流入户,家家用上自来水。
民风淳朴,注重办学,曾有私塾、小学。清末村中刘姓有人中了秀才。民国时期,接过皇榜,有人在黄埔军校就读,有人在国民党县党部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年年有人考入高等学府,现有大学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生、硕士生,还有人在国外留学攻读博士。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