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21:为什么我的日子过得很不开心?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搞清楚这个道理,拿来用就好了。
【原文】
所以云谷禅师讲这么一段:“不独得道德仁义”,不光是我内在会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亦得功名富贵”,外在会同时显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为什么你会内外双得(物质、精神双丰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你“只问耕耘,不问结果。”我们讲“对结果零期待。”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如果你不懂得“从内在调节外在”这个办法,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内省,向内观察自己的感觉,都会向外边找原因,外边找技术,外边找条件,你这么找来找去,这叫“向外驰求”。你如果“向外驰求”,你就在哪一个维度里边儿呢,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你在外边找的这些东西符合不符合这个事物的发展规律?你要符合了,那你找它还有用,你要不符合,找了也是白找。即使你把这些条件都找到了,是不是你就意味着成功了呢?还得看你的命,看你有没有这个命来享用这个,所以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内外双失。”外边肯定是没利益;里边有没收获,这不好说。“内外双失,故无益。”因此得不到什么效果。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孔先生算的你这一辈子都是什么情况呀?
“余以实告。”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这辈子咋回事咋回事,某年某年该干嘛,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然后什么时候当四川一大尹,哪年哪月哪日几时就死掉了,惜无子,讲完了。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我天哪!这么一句话!
我们很多人也会有人问这一句啊,你自己觉得你应该不应该?我们问完这一句,我们会怎么回答?“你以为我想这的?我不想好?我没办法呀!”什么意思呢?他不肯接受,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感觉里头创造的。他不明白这个原理,所以他认为一切外在是“外在”创造的。他认为物质是不变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其实很遗憾,物质世界不是永恒的。
就好像啥?就好像你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你出一道题,你拿着卷子一看,“3-5=?”你马上就举手了,你特来劲,手举的特高,叫老师看见你。
老师过来:“你怎么啦?”
“老师,你的题出错了。”——看到了吧?她的题出错了。“你的题出错了。”
老师说:“怎么出错了?”
“三减五就减不动。”
多自豪呀,这问题都被你发现了,“三减五减不动。”但是一上初中,这道题你还敢举手吗?乖乖的写等于负二。什么意思呢?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很多知识是要更新的。
比如说我们原来在“牛顿物理”时代,“牛顿物理”现在我们叫经典物理,我们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个时代。但是从1901年开始,科学进入了量子物理时代,1901年,你还以为是这两天的事儿呢?1901年进入量子物理时代了。
量子物理有两个鼻祖,一个鼻祖大家都知道叫爱因斯坦,还有一个鼻祖叫波尔,波尔一九零一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一句话,“我深深的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物质这回事。”这是物理学家的说法,物理学家的日记!所以其实我们今天的思想还陈旧地固守在1901年以前的科学时代,然后自诩自己是个科学人士,太陈旧了,太落后了。
今天我们有很多东西,尤其是量子物理里面,提到关键的一个词——“波粒二象性”。“波”是什么意思?“波”的意思就是说不是物质,它是个振频,正弦波、余弦波、电波、磁、热,它没有形状。它就是振频,它本身就是振频,这叫“波”。
“粒”是什么呢?“粒”就是把一个物质切割,比如说我们讲一块铁,切割,切到最小。切到很小,它叫分子,分子是个物质,再继续切;切到很小,它叫原子,叫电子,叫夸克……它一直分,分到最小最小,它叫“粒子”。
“波粒”,什么意思?它又是没形状的那个东西——“振频”,又是物质的。既是“物质”的,又是“不物质”的,这句话就说清楚了吧。它同时具备两种属性。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物质都是一样,同时具备两种属性。
有意思的是什么?“那我看的时候,两种属性都能看到吗?”不能。你只能观察到它的一种属性。你怎么保证我观察到的是哪一种属性呢?量子物理里面告诉我们: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这句话老刺激了,“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什么意思?就是你观测的对象不是恒定的。它是由观察的这个人的主观来决定的。
这句话的意思跟我们小时候学的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学的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现在它告诉你:“主观的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物理里面讲的。现在这种话题已经引入高中物理课本了。所以你还在固守陈规,你还觉得:哎呀,我的世界不会变的。”你还是这么以为的吗,不是这样的。
所以今天我们特别幸运呐,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时代,我们会发现科学里面会有很多佐证,渐渐地证明我们的老祖宗在老早老早的时候,已经明白世界的真相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在这个里面去搞清楚它的原理,你只是把那个东西拿来使用就好了。
这句话谁说过呢?英国有一个大文豪叫萧伯纳,他老人家说过,他说:“你吃鸡蛋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是哪只鸡下的吗?”其实用不着,你用不着搞清楚哪只鸡下的,它怎么下的,吃你的鸡蛋就好了。所以这个功课你拿起来做就好了。
当然有个前提,前提是什么?你对这个功课到底有没有信任?你信不信它?,信、解、行、证,你没有“信”不会有“解”的,你不会对它有深入的体悟;你没有体悟,你不会有行动的;你没有行动,你也不会有体验的,所以叫信、解、行、证。
所以这儿讲“汝自揣”,现在其他都不说了,你自己回到自己的感觉里面重新观照一下,你觉得你应不应该有孩子?应不应该考中举人、进士?就问了这么个问题。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