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落寞的侠道
学太极,上漾太极
武术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溶入了文化内涵。
也许在洪荒时代,武术的产生与杀人有关。那是一种冷兵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本身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水翻阅戚继光《纪效新书》,发现他在早期编著的十八卷本中保留着他以“绵张短打”为编排核心的32式拳,在他晚年编着的十四卷本中,增加了如何训练将士的团队精神的内容,却将与如今的太极拳戚戚相关的32式删除了。这一现象说明,在戚继光看来,历史演进到了明代,武术作为一种兵器末技,除了在浙东沿海丘陵地区,对付倭寇还稍能发挥些作用,在其它战场上,已经丧失了冷兵器的功用。
可以这么说,在后戚继光时代,武术的功能应该发生变化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之相反,义和团抱残守缺,想以武术去对抗洋枪样炮,其失败是必然的了。
任侠何处,江湖不再。而今你纵有古道侠义,豪情万丈,还能“谁看挟剑赴长桥”吗?落寞了的侠客精神,也只有靠阅读童话般的武侠小说去得到些须抚慰罢了。
所以,在二水眼里,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门人体艺术。无法脱离人体本身作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就象京剧昆腔相声一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作为一种行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抢救。我们有义务去发掘。我们也有义务去推广。这么说,我们好象责任很重大了。也或许算是二水心里落寞的侠义精神的体现吧。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