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神经白塞氏病,MRI出现这两张情况应高度怀疑!【确诊丨医学影像经典病例349】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26岁
主诉 :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可独立行走,无走路跛行,可持轻物,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无头晕、头痛、畏寒等症状。
现病史: 在当地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好转;1天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加重,需人扶持行走,伴头痛、头晕,双眼内聚,视物重影入院。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下肢腱反射亢进,左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未见异常。
既往史: 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9.2×109/L,中性粒细胞% 81%。狼疮细胞、ds-DNA、ACA、ANA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744mg/L,氯118.0 mmol/L,白细胞 350×106/L,未找到隐球菌。
超声: 无
CT/MRI扫描: 见图
查体: 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医看
答案解读:D
解析:病变在T2WI为高信号,主要位于中脑与间脑交界处,病灶向上延伸累及间脑,向下发展波及脑桥及延髓区。近1年内病灶出现多次反复,缓解-复发-进展-缓解-再发,缓解期部分病灶吸收消失,见T2WI高信号明显缩小,复发期病灶异常信号重新出现,甚至进展,可伴发出血,在T1WI和T2WI中呈低信号;由于病变演变过程中有些病灶是可逆的,故本题答案选D。
该病例在MRI上,以下说法哪些正确
A 该病例病灶分布和受累与动脉的供血分布区吻合
B 各病灶水肿及占位效应不明显
C 病灶分布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类似
D 脑干病灶优势
答案解读:D
在MRI图像上,病灶周边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颅内病灶分布与多发性硬化病灶分布不同,无垂直于脑室分布的特点,病灶也不与动脉的供血分布区吻合,主要以脑干为优势部位发病,答案选D较为合理。
根据以上MRI表现特点,临床进一步诊治过程中确诊该患者为白塞病,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 脱髓鞘疾病
B 多发性脑梗死
C 狼疮性脑病
D 神经白塞氏病
答案解读:D
神经白塞氏病(NBD)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应以白塞氏病的诊断为基础,而且神经症状的发生不能由已知的全身或神经系统疾病来解释。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即使临床表现不满足BS的诊断标准也应当高度怀疑NBD:①患者为青年男性,神经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心理异常;②MRI显示自脑干和/或基底节延伸至中脑的T2WI高信号;③CSF蛋白升高伴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增多。故本题答案应选D。
【临床诊断】
患者入院后诊断为神经白塞病,经过抗炎、抗病毒、加强脱水、止血后,近1年内病情出现缓解-加重-缓解等多次反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首次发病时病变分布以脑桥、大脑脚为主,1年内反复发作、具缓解-加重-缓解的特点,结合临床符合神经白塞氏病表现。鉴别诊断时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变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相鉴别,有时表现类似时,需结合相关化验检查。
(1) 多发性硬化 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与神经白塞氏病好发于男性不同,神经白塞氏病虽然亦累及脑室旁白质,但远不如多发性硬化常见,多发性硬化病灶多垂直于脑室壁排列分布,这是两者的主要鉴别点。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种组织及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称为狼疮性脑病。其神经病理表现为梗死、出血、脱髓鞘改变、皮层萎缩。病变部位多位于额、顶叶白质区,无脑干优先受累的特点。患者一般有明确的红斑狼疮病史。
病例供稿: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文斌
神经白塞氏病(NBD)是白塞氏病的严重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环境有关。MRI可敏感地显示NBD的脑损害,病灶常位于桥脑、中脑、小脑、基底节区,位于脑室周围白质者通常不靠近脑室壁。锥体束受累是神经白塞氏病的重要特征。NBD急性期病理表现为炎症,MRI平扫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此时,因为炎症破坏血脑屏障,较大的病灶表现为强化及占位效应而酷似肿瘤。随着病程发展炎症反应减轻、血脑屏障修复、胶质细胞增生及小灶性梗死形成等原因,MRI表现为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病变的“可逆性”是神经白塞氏病另一个特征。由于本病有反复发作,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观察到急性期的表现。如果患者为青年男性,神经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心理异常,MRI显示自基底节延伸至中脑的高信号,脑脊液蛋白升高伴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增多,即使临床表现不满足白塞氏病的诊断标准也应当高度怀疑N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