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款刻制常用的五种形式
边款的形式构成同印面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如印面因字数往往较少,强调的是平衡、对称、呼应,而边款所强调的则不止于此。通常若文字较多在形式上更强调字里行间的连贯,若边款文字较少则款面文字的位置变化可左可右、或上或下、或逼边或居中,但就是不宜太对称,亦无印面中所谓的呼应与平衡,因而印面形式构成中的诸多规律用之边款的创作是不甚实用的。相反,书法中的一些构成形式却颇适合边款的创作。
边款创作中常用到的较为独特的形式就其特征分大致有手札型、阴阳结合型、阳文行草书型及依石自然成形型等近十种,下面试举例说明。
1.手札型。手札型的边款其字法用行草、行楷为佳,它的基本特点是文字大小随意、或长或短,特别是边款的下部和款文内容前后的空白变化较大。通常我刻两面以上的边款采用之,又往往将每面之间的款文分量拉开,以强调或强化空白的变化对比。如“入神”和曾在导报刊发的“意可驭”二印的边款,全刻在印面左侧是可能的,但效果势必平实,现在我分两面刻成,使左右两边款自然留空,这样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自然要比刻在一面上要好得多。所附“三反斋”款也是这个意思。
2.阴阳结合型。边款中阴与阳结合,变化明显且有利于加强重点,不容易的是阴阳之间往往难以较好地协调,在这方面我尝试颇多但成功则不多。所举“运斤成风”三面款,连在一起尚有些特色,若按平常之法将三面分开,总觉别扭。
3.阳文行草书型。边款中以隶书、楷书等较为规则的书体或图案刻成阳文,古人早已有之,我亦喜欢经常为之。但古今印人中以行草特别是大草作阳文边款则不多见。我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行草必须贯气,刻单刀阴文款尚便于照应、一气呵成,但刻成阳文就不是那么易于照应了;二是阳文行草款若仅刻两三字并不美观,但若字数刻多了,时间、功夫都相应增加许多,而工艺过程的复杂和增加势必带来诸多的匠气,这是文人为印最忌讳的。我的“心经”款,就是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后刻出来的,是否贯气、有无匠气,请读者自鉴。
4.依石自然成形型。有些不规则的印石或带钮印石,刻长款可依石而成,不必刻意,虽然不规则印身的边款拓起来不甚方便。但效果特别是款面石花的形成大多极为自然。当然拓后所产生的自然多变的外在形式基本上还是取决于精心考虑的拓制和印石的自然形状。
5.少字数型。若刻贫款,其字数往往仅三五字而已,按常规将其刻在某一印侧一角即可。为出新意,有时我往往反其道而行,将仅有的字数分布在印章数个侧面,处理得好,颇能得冷峭之气。
其他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边款不再赘述。应该注意的是,作为印章艺术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边款有一定的从属特性,它既不可“喧宾夺主”,又不是可有可无,它同印面之间存在着红花和绿叶样的关系,因此边款形式或种类的变化,必须同印面相协,必须有利于印面气氛的渲染,必须有利于印面境界的开拓和印面内容的开拓。如果把它仅仅作为技巧与灵气、才气的炫耀,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