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黄帝王朝》:华与夏的分裂和对立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史谈第六部 黄帝王朝
第十章 华与夏的分裂和对立
黄饮冰
一、大禹动摇黄帝王朝
动摇黄人统治,为和平终止黄帝王朝打下基础的人,是大禹。
大禹继位时,“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祥瑞的颜色不再是黄色,青龙示天命、黄龙失去权威,说明五帝一系的黄帝王朝结束。
《竹书纪年》记载,“五年,(禹)巡猎,会诸侯于涂山。南巡猎,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黄龙是黄人之帝的代表,黄龙本想加害大禹夺回统治权,无奈大禹的威严无法撼动,只好放弃曳尾而逝。黄龙的离去暗喻黄人接受了天命之易变,也暗喻黄崇拜已经已经失去了祥瑞的力量,以黄为崇拜的黄帝王朝的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大禹的时代,还是“公天下”的时代,帝位传承是传贤,传给谁,由贵族联合会议决定,继承人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考验,而不是由帝本人决定。但是,祥瑞的变化,也喻示着帝位的传承制度必将改变,黄帝王朝必将崩溃。
大禹先后用皋陶和益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同时授予自己的儿子启以极大的权力,大禹还用杀防风氏的血腥手段来建立个人权威,而不是用流放的办法对付对立面,天下在臣服于大禹的同时,也一样会臣服于大禹的家族——“家天下”必将登上历史舞台。
二、启终结“族天下”,开启“家天下”时代
大禹为了不让贵族长老们说自己的儿子启“不肖”,给了启实际的权力和人力,让启很有作为。大禹尽管为启继承权力打下了基础,但启的权力,还是来自自己的争取。
无论益是被杀或是回到自己的封国,但益对于“天下归启”心怀芥蒂——不服。启的兄弟有扈氏把不服表现出来了,启发动战争消灭了有扈氏,自己才保住了帝位。
有扈氏反对启继位是有道理的,既然帝位父子相继,有扈氏也有继承帝位的权力,所以“有扈氏不服”。
启平息了自己集团的“不服”后,其他集团也就没有话说,有一种说法是“伯益就封国”,即伯益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接受了启为帝的事实。益都服从了,其他人也更加要服从,何况不服从还有灭国的危险。
启安心做着帝,不过不是黄帝,而是夏帝(青帝),黄帝王朝也就被昌意的后代废除了。因为黄帝王朝实行帝位禅让和流转制,启要搞“家天下”,用黄帝的名号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只好把黄帝的名号废除了。
三、黄帝王朝没有“夷”的称谓
黄帝王朝统治区域,东、西、中诸族群,没有被称谓“夷”的,黄帝王朝所有的封国,都被称作“某某氏”,氏是封国名称,也是族群名称。
颛顼征服九黎后,变九黎为“黎民”,黄帝王朝也没有称九黎为“夷”,而是称“黎民”。
四、黄夷现于历史舞台,是在夏帝相的时代
经历帝启、帝太康、帝中康三代之后,在夏帝相的时候,黄夷出现在历史舞台:
《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黄夷作为夏的敌人出现在历史舞台。
《竹书纪年》记载:
“夏帝芬三年,九夷来御。” 如果《竹书纪年》是可靠的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九夷”。“九夷来御”,是来朝拜还是来示威,不得而知,是哪九夷也不得而知。
“夏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一共是六夷,帝泄对六夷下命令,可见夏可能已经征服六夷。六夷肯定是夏的敌人。
《论语》和《后汉书》也对九夷进行了记载: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可是注释中的九夷,已经是外国了。九夷的解释是不对的。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是第一次准确地说清九夷的史书。
五、夷之来源——启和益权力之争——夏夷对立的实质是夏与华的对立,夷人就是华人
据《史记》记载,大禹是颛顼的玄孙,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颛顼转帝位给喾,喾是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帝喾应该把帝位传回昌意的后代,但帝喾把帝位传给了儿子挚,挚又禅让给尧。要根据传统,把帝位传给舜,舜是昌意的后人,舜把帝位传给禹,禹是昌意的后人。从喾开始,帝位在玄嚣的后代停留2任(挚和尧),尧之后,帝位在昌意后代停留2人(舜和禹)。挚不传位给昌意的后人而传自己的兄弟玄嚣的后人尧,舜也不传玄嚣的后人而传昌意的后人禹,是对等的。说明玄嚣和昌意的后人在帝位的传承上斗争不断。
问题是到了大禹这里,帝位已经在昌意系流转了2任,大禹也应该和尧一样,把帝位传回玄嚣系,前面说过,大禹的确是这样做的,选皋陶、益为接班人,皋陶、益,是玄嚣族系的人。作为东方人,皋陶、益都在大禹的手下积极地工作,并没有被划分为“夷”而被派出在权力之外,可见,大禹时期,没有“夷”的贬称,都是黄帝王朝的子民。
皋陶被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幸死亡,与帝位无缘。益“荐于天”的时间很短,大禹就去世了,益要继承帝位,就很难了,一是天下可能还不熟悉益,二是强势的启也不会给益机会。
益没有继承帝位,作为东方人的代表,也作为玄嚣后裔的代表,成为了一个悲情人物,益只能选择退回东方,益为代表的东方人,也会选择退回东方。
以黄帝儿子玄嚣和昌意为世系的形成的两部人,在昌意的后代启为帝的时代,彻底分裂。
《竹书纪年》说:“夏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黄夷一出现,就是夏的敌人,也可能是劲敌。黄夷以黄为族称,说明其是黄人的直系后裔。因为黄夷源自黄人,有优越的文化和人力,足可以当夏的劲敌。风夷是凤鸟崇拜的风少昊的后裔,和黄夷并列受到夏的征伐,说明夏时期黄夷和凤夷又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次的联系,可能是对等的联盟,所谓没有永久的敌人。
“夏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一共是六夷,帝泄对六夷下命令,可见夏可能已经征服六夷。其中“白夷、玄夷、赤夷、黄夷”,让人联想到五色——青、黄、赤、白、黑。黄帝以黄人为中心统一了五色,以黄人崇拜的黄色为正色(中色),黄色为黄帝王朝的象征,其他四色统一服从于黄色。而“白夷、玄夷、赤夷、黄夷”中独缺“青夷”(玄就是黑),也就是说缺青色,这与大禹以“青龙”为祥瑞继承帝位是一致的。说明从大禹开始,夏人崇拜的是青色,青色是夏的正色。其他色崇拜的族群离开了夏的统治,被夏人蔑称为“白夷、玄夷、赤夷、黄夷”等它色崇拜的夷。
夏人在和玄嚣少昊的后代做斗争时,蔑称他们为“夷”。
夏人这样蔑称玄嚣的后裔,一是因为夏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正统,看不起东方人,二是颛顼利用玄嚣的力量争帝,玄嚣中坚力量消耗很大,在吸纳了九黎之后,玄嚣族群的种族性质发生了改变,主体力量为夷人。
由于“黄”“昊”均来自“华”,他们跟“夏”却没有什么联系,所以黄人和两昊遗民及随后加入的九黎,均自认为“华”,反而不承认“夏”人的“华”属性。
所以夷夏对立,实质是华夏对立,只是作为历史正统的夏人不承认东方人为华人,而是称东方人为夷人。
六、黄人主体地位在中原的丧失
黄帝建立的黄帝王朝,本身是以黄人为主体,炎帝领导的姜人、神农领导的夏人、少昊玄嚣领导的两昊遗民,为依附族,但黄人保持了绝对的优势。
在昌意就职西少昊时,随昌意西去的黄人是少数,因为昌意是黄帝的次子,昌意就职区域的神农氏族接受了黄帝的统治,昌意带领的黄人就没有必要很多。昌意在夏人区域为首领,自然会在和夏人的融合中逐渐带有夏的色彩,黄人的民族性会逐步淡化。到昌意的后代大禹时期,大禹的族群,就已经是夏人了。
玄嚣是黄帝的长子,在黄帝未建立黄帝王朝前、在黄帝杀两昊时,玄嚣就被封为少昊。玄嚣东方就职时,由于东方还不服,局势不安定,玄嚣所带的黄人自然要多一些,而且对于原来的两昊人来说,玄嚣要有压倒性的力量。在黄帝去世后,跟随黄帝处于中土的黄人主体,也会追随玄嚣,所以黄人的主体部分在玄嚣集团。但玄嚣集团经历了与共工和九黎的大战,黄人消耗太多,所以在颛顼为帝时,黄帝王朝中诸族的力量发生了变化,黄人已经不是主体族群,神农氏族、姜氏族及其他氏族力量发展很快,黄人为了保持权威,也必须发展到绝对地位,所以吸纳了多种成分,力量强大了,但种族属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颛顼接受九黎为“黎民”,就是为了壮大黄帝王朝的力量,“黎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以前的时代,在族群的战争中,一般是以灭族为战争的目的的,消灭不了,才结盟,但各自保持独立性,并没有融合为一个族群。颛顼时期的黎民,就是融合进入到颛顼集团中。
经过历史变迁,导致在颛顼时期,黄族只存在于上层,而黄人吸纳的基层力量则已经不具备黄人的特性。黄作为整个被黄人统治的族群的统一标志,失去了基础。从颛顼夺取政权利用的力量看,主要是昊鸟,后来又吸纳了九黎,所以颛顼领导的少昊玄嚣族群,夷的成分为主。
颛顼以后,黄标志仅作为黄帝王朝统治权正统性的标志被社会认同——上天示黄,说明上天依然承认黄帝王朝的正统性。
大禹以青色为正色,以青色出现为祥瑞,自然就从信念上瓦解了黄帝王朝。色变也成为了后代改朝换代的依据。
作为中原大族的黄人,逐步退出中原历史舞台,演变为夏人蔑称的黄夷。
七、黄夷是黄人——黄夷是夏称,而非黄人自称
东夷九族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畎夷﹑于夷﹑方夷跟黄人的关系不清楚。黄夷为黄人的后裔可以肯定。白夷、赤夷、玄夷来自黄帝时期的五色崇拜,这些夷人来自中原无疑。风夷和阳夷,本身是东方大族,风是凤鸟,是风少昊的遗民。阳是阳鸟,在东南。都是背负日飞行的鸟。
夏人以青色为上色,黄人没有立足之地,本来处于上层的黄人已经不是一个族群了,但是由于黄的优越性消失,处于统治层的黄人汇聚起来,人数也不少,形成新的黄人集团。
中土已经被夏启控制,西土本身是夏人的领土,黄人与其他不服夏启统治的族群,退出中原,回到东方地区。
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首先受到夏征伐的,是风夷和黄夷。吐露的历史信息就是:在夏人眼中的九夷,核心是风和黄。风夷是东方本土族群的核心,黄是重回东方族群的核心。
重回东方的诸族,重新夺回中原的控制权是他们的共同信念。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杀了,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可惜后羿被韩浞杀死,到少康利用有虞氏力量复国,东夷控制夏政权达40年。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由玄鸟化生的,玄鸟也就是玄夷。
《史记》说商是帝喾的后裔,属玄嚣世系。
《竹书纪年》记载:“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代之。梼杌之神,见于邳山。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金德将盛,银自山溢。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从“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的祥瑞看,商的起源跟黄人和玄鸟有关,即商是由黄和玄演化而来。
商立国,因为商为玄鸟,与玄鸟结盟的黄夷改变了“夷”的烙印,黄人把自己的黄国移到河南潢川,重新回到中原。
商,实际上就是“玄黄”的合音。所以,商的主族,是玄人和黄人,在黄人强大时,玄人是黄人组成部分,在东方时,两族保持了联盟关系。黄人中有伊伊,名啊衡,是商战胜夏的主要干事,为商的宰相。
在五帝时期,不可能有封建的国家或自立的国家称为“黄”,因为那时黄人是主体族群,黄是共同的认同标志,不可能有一个群体独占“黄”。但是在夏以后,夏已经不以黄为崇拜,黄人已经因为战争消耗剩余不多也不是主体族群,黄不是整体认同的标志,黄就只能成为余下的黄人的认同标志,黄人降为少数,黄人建立的国家,就一定会称为“黄”。
所以,黄夷重新建国的时间,应该在夏代。黄国成为强大的国家,是在帝相时期。
八、东夷世系
昊鸟、夷(尼)鸟统一于少昊玄嚣,加上追随少昊的黄人,组成了历史上的东夷。
东夷的祖先,是少昊青阳即玄囂。但也绕不开颛顼,一般颛顼为二代祖,也有的族谱视少昊为一世祖,把昌意列为二世祖,颛顼就成为了三世祖,都是因为东夷世系绕不开少昊也绕不开颛顼所致,但少昊和颛顼又不是直系关系,所以产生混乱。远古时代,融合的办法,就是通过“认祖归宗”,认要加入的族群的首领为父,承认自己氏族是要加入氏族的子氏族,两族结成父子氏族关系。东夷的历史,应该是从少昊玄囂开始的,因为风鸟少昊太昊被黄帝诛杀,其遗民只能认黄帝派来的少昊玄囂为父,才能纳入少昊玄囂统领下生存下来。所以少昊玄囂是所有东夷族的始祖。
颛顼在东夷长大,利用东夷势力与共工争帝,在战争中被纳入颛顼世系的族群,也要认颛顼为父,颛顼也是这些族群的始祖。但因为有少昊在前,所以颛顼成为二代祖,尽管颛顼和少昊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侄叔关系。
源自东夷的姓氏,一定是黄帝少昊为一世祖,颛顼为二世祖,而不是黄帝轩辕为一世族。
澴川黄氏一百五十一代孙黄饮冰(祥字辈)敬述2013年6月7日。本文是《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的第三部分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