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涂: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无意间,翻出八年前写的文章,颇为欣喜。正是因为当年我不经易间接触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对文化有了重新的认知,我才慢慢爱上了读书。这是多年前毕业时写的答辩论文,现在静下来读,依然感觉很美好!

[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艺术特色;文明;文人人格;人文色彩;历史与文化。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

一、 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余秋雨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 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②如在《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结论的。“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二、 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4、重建评判坐标

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史。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三、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四、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对此,我把它概括为“戏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戏剧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戏剧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运用合理的想象和小说式的虚拟手法,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苏东坡突围》中,描写苏东坡被押解的场景:“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等等,时空阻隔,我们都没有身临其境,也不知道苏东坡当时遭流放时的真实场景,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擦一把脸、喘一口气”,但通过作者合理的想象,细腻传神的描写,让历史再现,使我们更深刻地贴近到苏东坡尴尬的境地和孤苦的内心世界,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作品中还充溢着悲悯的人文情怀。《风雨天一阁》中描写清代女子钱绣芸嫁到范家,却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带着遗憾逝去了。作者写道:“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忧郁的目光……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的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在天一阁的整个鸿篇巨制中,作者特意将笔墨濡染了一个封建时代女子的文化渴求,并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这反映了余秋雨悲悯的人文情怀,使人读了仿佛也感觉到了钱绣芸那哀婉的目光,并为之感动、为之叹息,这种悲悯的情怀不仅突出了天一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增添了作品的人文色彩。

五、强调“崇高”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第一、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的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第三、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他可以不受身观局限而贴近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或置身于历史人物的灵魂深处,让其用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去说话,使审美者对这些“事实”进行了理性思考后产生的对历史人物高尚情操予以认可并滋生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源于对崇高的体验。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尽情的叙写了以藏书为乐的范钦和甘愿放弃田产而继承“天一阁”藏书的范大冲。藏书对文化的积累与延续至关重要,因而古往今来颇受有识的士子文人津津乐道与青睐。众所周知,藏书的意义虽大,却没有经济价值可言。而范欣却苦心经营到80岁临终之时。更有甚者,其长子范大冲为了“天一阁”的藏书甘愿放弃了对田产的继承,其魄力不小,勇气可嘉。范大冲的人格、情操也因其得以升华。这种取舍直承历代文人的精神实质,值的讴歌与弘扬。范大冲其人也因其“壮举”而成为美的典型。这篇文章,作者以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使人可信,感人肺腑。它不仅具有了刚健,雄伟的美的实质,而且也能使人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当然,对崇高美的表述在余秋雨的作品中表现甚多,难以穷尽式的罗列。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于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0)

相关推荐

  •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 ...

  • 打卡21天之《文化苦旅》

    欢迎来到打卡21天的第七天 晚上好,我是小暜,这是我21天读书打卡活动的第7天. 很荣幸能够被你阅读,希望下次也能遇见你. 现在开始是小暜对一本书展开的感想. 书摘: 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 ...

  • 读《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莫高窟的名头真是太响亮了.一上初中,就已经在历史课本中听闻其名了.然半世消磨,一无所成,也就始终没有能够走出琐事的羁绊,到达哪大漠的深处去一睹其流色辉煌,聆听 ...

  • 余秋雨散文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散文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散文 ...

  • 《文化苦旅》第一次出版遭拒,出版社告诉余秋雨:散文不是这么写的

    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又怎能说旅行让生命更丰富呢?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文化苦旅> ...

  • 张天敏 | 余秋雨的文学高度

    余秋雨的高度 在小说和电影里闻大师之称,窃意为是江湖用语.自打读了余秋雨张爱玲,在中国散文界,我才找到可仰望的点,也看到大师长什么样. 敢问大师为何物?文学界大师应是能开宗立派,独自成家,站成与众不同 ...

  • 【评论】后英雄时代的新英雄——余秋雨“文化大散文”

    后英雄时代的新英雄 --余秋雨"文化大散文" 程广云 作家.学者余秋雨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几个主要领域里,散文创作并不景气. ...

  • 【滋水 · 评论】萧军: 从《行走的脚步》看曹林燕散文的艺术特色

     从<行走的脚步>看曹林燕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 云蒙山人 如果不是爱故乡文学小组活动牵线搭桥,我不会对作家曹林燕有这么多的了解,也不会有幸成为她的"同桌". 今年 ...

  • 精华浓缩 精品玉成——程欣荣生肖联的艺术特色 涂光雍 江西弋阳

    精华浓缩 精品玉成 --程欣荣生肖联的艺术特色 涂光雍 江西弋阳 欣荣君最新推出的一组中华生肖联可谓短小精悍,惜字如金,意蕴盎然,令人耳目一新.余先睹为快,谈点读后感.    先说精炼.这组联包括开篇 ...

  • 苑祝标 (签约作家)丨心中那束“光” ——作家肖龙散文《黑与光》艺术特色初探

    心中那束"光" --作家肖龙散文<黑与光>艺术特色初探 作者:苑祝标 (签约作家) 在二0二0年梅雨飘飞的七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个由安徽阜阳书协 ...

  • 明|徐渭的水墨写意画欣赏以及其艺术特色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 ...

  •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的历史考察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在8000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它不但在物质方面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 ...

  • “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

    文/肖旭 主要讲三点: 一.作品的主题思想想比较集中,结构更严谨,情节曲折新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全部情节,都是围绕着"独占"来做文章的.独占花魁女的全部情节,是花魁 ...

  • 【现代文学】莫言《红高粱家族》有什么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莫言《红高粱家族》有什么艺术特色?

  • 论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艺术特色

    李冰林/文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是在学习"王字"一脉的基础上融汇诸多名家的精髓而形成的一种书体."瘦金体"书法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