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X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头来加工玉器,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刮削器就是加工玉器的工具,也有的专家认为是用鲨鱼的骨头来雕刻玉器的,因为在史前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鲨鱼的骨头。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应该不会错,但不全面。
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红山文化玉器是用什么工具加工的,但是还是能从红山文化玉器本身观察到其工艺特征。
我们已经知道,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为4-6摩氏度。一般来说,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着重平面的大块抛光,仅在眼部、口部和足部作精细的雕琢。它的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玉器中也有立体圆雕的艺术品,堪称史前人类雕刻的杰作。红山文化的玉器加工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即我们习惯称之为瓦沟纹的纹饰。同时还经常出现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称之为凸弦纹,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十分精细。在红山文化的后期,可以发现在隐起图案上加刻的阴线纹 。
红山文化的玉器很多都琢有孔洞。
在没有使用金属工具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琢纹手段和技术,表现出相当的原始性。它做工朴拙,线条简单,而且由于琢刻工具的原因,沟槽呈浅斜切状。这种被称为瓦沟纹的工艺,可以明显看出其加工的方法。
下面,笔者把能体会到的红山文化玉器加工工艺介绍给读者。
(一)琢纹的加工工艺。从红山文化现存的玉器来看,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发明了铊具。铊具是历代玉工雕琢纹饰的主要工具,也应该是红山文化玉器加工的主要工具。台湾的吴棠海先生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数以逐段雕琢的方法完成纹饰制作,所雕琢的线纹具有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特征”。吴先生讲的是有道理的,从前面介绍的勾云形佩上的瓦沟纹上就可以看出这种工艺的特征。从玉器上的痕迹观察,古玉制作的方法应该从原始的“以石攻石”,到以解玉砂为介质进行切磋琢磨,逐渐又发展到使用铊具,当然,这三种方法也会穿插使用。铊具切割会在玉料上形成一个微微的弧度,其抛面成“V”字形。整条瓦沟纹的弧形弯曲线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由许多条用铊具打磨的直线构成的,这可能是最原始的微积分现象。这种由铊具打磨的直线凹沟,其剖面是上大下小的梯形,其顶视图则是拉长的橄榄核,两端尖,中间宽。这种橄榄状的粗直线,随着瓦沟纹的弧度走向,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切合,最终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有一定弧度的瓦沟纹。不同宽度的凹沟使用不同的铊具来磨制。
(二)切割的加工工艺。从玉玦和玉猪龙残件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软性线具切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告诉我们,其切割的方式是用软性的线绳来回拉动的。用这种方法切割的平面,往往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一定弧度,可以看到线切割留下的痕迹。这种工艺特征,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很重要的标准。
(三)阴线、凹槽、瓦沟纹的加工工艺。阴线、凹槽和瓦沟纹这类纹饰,严格地说,都是红山文化玉器上的阴刻线,只不过它们的粗细不同而已。阴线是用较窄的铊具逐段雕琢的,这个“逐段”两字,值得读者仔细体会,也就是说,红山文化玉器上的阴刻线,推而广之,新石器时代的古玉器,它们的阴刻线一般来说都是一段一段加工后再联缀完成的。这样的阴刻线,粗看是一条直线、弧线或者是一个圆,但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的直线、弧线和圆是由一条一条小的直线段联缀而成的。这里所指的“直”应用微积分学的观念去理解,每段小直线不断地沿着不同的角度啮合,就可能形成直线、弧线或者圆。这种啮合的加工方式,会在玉器上留下痕迹。而对于凹槽和瓦沟纹来说,这样的啮合就更为明显了。其加工方式是:首先,用铊轮琢磨出一个一个短而细的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琢纹,每个琢纹沿一定的角度啮合,形成一条直线或弧线的凹槽和瓦沟纹;其次,用铊具在凹槽或者瓦沟纹中横向来回琢磨;最后,用粗细不一的条棒沿着凹槽或者瓦沟纹的纵向来回拉磨,并不断添加解玉砂。香港的沈起先生就收藏着这种拉制用的条棒。这样,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发现:在凹槽或者瓦沟纹的本体上,沿着它们的走向,有纵线拉磨的痕迹;在瓦沟纹与平面的交接处,有横线拉磨的痕迹。作个简单的比喻,这些拉磨线的痕迹就像一个横置的“非”字。显然,瓦沟纹是先作横向拉磨,再作纵向拉磨,因而其底部为纵线,交接处为横线。而最先所作的琢磨工艺,被后两道工艺所掩盖,但有时还能看到小小的尖端露出在凹槽或者瓦沟纹的上面。红山文化玉器的这种加工工艺,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玉器的鲜明特征。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由于定位工具的简陋(或者古人是以手作为定位工具来制作玉器的),加工时产生的晃动,使得玉器上的曲线比较粗陋,有粗直线的尖端部分冲出圆弧的痕迹。这种毛糙现象也正是我们用以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假的方法,确切地说,现代用高速工具雕制的仿品,不会有这种古代的加工工艺所产生的毛糙现象。
(四)镂空的加工工艺。红山文化玉器的镂空方法,应该是用铊具两面对磨,直至磨空。由于磨空对穿后,不再打磨孔沿的边缘,所以孔的边缘呈薄刃状,且有不等的齿状小凸起。这种略显毛糙的加工工艺,也恰恰是红山时期玉器工艺的特征。一些不知就里的仿品,往往在镂空部位刻意打磨使之光滑,当用手触摸这些镂空边缘的薄刃处,感觉不再刺手。红山玉器镂空处边缘的微微沁色,更是鉴定红山玉器的绝妙手段。

(0)

相关推荐

  • 知砡行(2) 丁哲《史前玉器的阴刻工艺及阴刻特征》 之红山文化玉器学习笔记(一)

    阴刻,是古代治玉最主要的工艺之一.所谓阴刻,即以各类工具通过刻划.磋磨.推磨.砣磨等方式,在玉器上制作凹槽.凹线的一种工艺,其本质就是工具与玉材之间的摩擦.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工具.加工 ...

  • 砡知行(2) 丁哲《史前玉器的阴刻工艺及阴刻特征》 之红山文化玉器学习笔记(二)

    ③.弧度瓦沟纹的细部特征(图10) 图10 注意事项:看一件玉器,不能单纯的看工痕,要在工痕之上看宏观的痕迹,宏观的美感.比如说,瓦沟的走向,瓦沟的朴拙的力度,皮壳.老化.器型等等. 二.普通标准阴刻 ...

  • 【每天美玉】——不该出现的玉勾形器

    这件玉勾形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却被诸多专家怀疑它来自红山文化时期,也有人质疑这是一件商晚期仿制的红山时期玉器,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又为何出现在中国第一女将军妇好的墓葬中呢?(点击图片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七百四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二)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续) 无论青铜还是红铜,以此制作成薄片壮切割工具较之以质材料制作相对要容易些.可将溶点较低的铜液化后的铜水浇铸在事先做成的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 第五百五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分析

    X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题材多样,雕琢工艺和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 格.其文化内涵深奥,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域的史前文化.从美学的视角来考察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能够从器型上达到 ...

  • 第七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应该写入历史教科书

    X 图1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中国与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但是,按照历史编年,中国只有夏商周以后四千年文明的考古证 ...

  • 第七百四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一)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红山文化玉器始终被一些人错误的认为,是在没有任何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条件下,完全靠手工制作出来的.并因此相信,制作一件玉器需 ...

  • 第八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X 图1 2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出土的玉匕形器. 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正式发掘期间,发 掘出很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便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样板"标型器.为民间收藏的"传世 ...

  •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