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陈增弼教授 | 学海遗珍

- 学海遗珍 · 第五十二期 -

怀念恩师陈增弼教授

文 /

于德华
文章原载《文物天地》2008年第4期
陈增弼

(1933-2008)

1933年出生,1948年入北京四中学习,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60年至1981年在中国建筑科学院担任建筑师,1981年至199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90年筹建成立明式家具学会,2005年始受聘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7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系创建中国家具学系。2008年1月5日,陈增弼教授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

生前担任明式家具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家具学系主任。在传统家具研究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是将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纳入到学术领域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者。

  因缘识木 终生相随
在清华大学,陈增弼师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是正统的建筑学科班出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建筑科学院,从事建筑设计。
在与中国明式家具研究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杨耀先生相识后,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改变:从建筑设计领域改轨到研究传统家具的道路上来。

陈增弼先生手绘五代木榻榫卯示意图

陈增弼老师对传统家具的热爱是自然的,纯粹的。早年,陈老师即以微薄的工资,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的传统家具。但这些仅仅是出于喜欢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考虑。
他说,收藏家具从来没有考虑经济回报的因素,现在传统家具升值的结果完全在预料之外,传统家具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才是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这才是大众更应该珍视的。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局部)

陈增弼收藏

陈增弼老师带领学生到古旧家具市场考察时,出手收藏家具的原则也是以有研究价值、教学价值为上。他还会购买一些典型的传统家具作为教学教具,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动手拆卸安装、修复保养家具。

清早期 黄花梨石面霸王枨六仙桌

82×82×81.5cm

2007年5月,陈老师刚做完大手术没几天,一位河北大城的好友来病房探望,并将随身带的家具照片给陈老师看。
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陈老师马上眼睛发亮,精神矍铄地谈论起这几件家具的独特造型有大宋基因,可以从宋墓出土的壁画中看到……
这位老朋友戏称,原来家具可以为陈老师疗伤啊。
陈增弼先生

陈增弼先生的论文手稿

直到离开人世的前几天,他的病榻前还放着未完的手稿。可以说,陈老师为传统家具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学者风范 学术为上
陈增弼老师涉足中国传统家具学术领域,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师从杨耀教授,不仅是杨耀教授的学生、助手,更是杨耀教授学术研究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陈老师对于学术研究始终以严谨、严格要求自己。他多次提到写文章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必须要有理有据,“文章千古事”,来不得半点含糊。

陈增弼先生手稿

他写好文章后,并不急于发表,往往要放上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以便继续斟酌、思考,待到研究成熟才发表。
1979年始,陈老师才开始在《文物》等杂志上陆续发表一批学术价值极高的文章,如《论汉代无桌》、《汉、魏、晋小榻初论》、《太师椅考》、《千年古榻》、《宁波宋椅研究》、《明式家具类型与特征》、《明式家具功能与造型》等。
《明式家具的功能与造型》
载于《文物》杂志1981年第3期
这些学术文章奠定了陈老师在传统家具研究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许多热爱传统家具的人就是在阅读这么著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陈增弼先生手绘硬木交杌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陈老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如参与周恩来总理专机室内、家具设计,主持钓鱼台国宾馆第十二号和第十八号贵宾楼、清露堂、养源斋的家具及室内设计;
主持中南海紫光阁武成殿、国务院第五会议室的家具设计,主持天坛公园贵宾休息大厅家具设计及主持兆龙饭店包氏家族总统套房家具设计等。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室内设计和家具陈设

由陈增弼主持完成

陈增弼设计的拔步床

摄于钓鱼台国宾馆

在当今中国传统家具行业里,有学者、藏家、玩家、商家等各种角色,而陈老师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以学术研究为生活,以教书育人为乐趣。
  学科建设 泽被后学
陈增弼老师深知培养学术研究接班人对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的后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人才成为陈老师这些年来思考最多的事情。
目前活跃于市场上的明清家具领域的专家、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学成才——或是改变专业,或是半路出家,或是自修圆满,没有一位是大专院校家具专业培养出来的。
目睹现实,陈老师萌发了将中国家具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建设发展的想法。

陈增弼先生

2005年,72岁高龄的陈增弼教授欣然同意受聘于北京理工大学,培养传统家具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首批招收4名,2006年招收6名。
2007年6月24日,中国家具学系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成立,陈老师出任首任系主任。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中国家具学系成立

2007年6月24日,中国家具学系

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成立

当时,陈增弼老师自医院赶来,抱病出席了中国家具学系成立庆典,寄语后学努力传承、光大优秀的中国家具文化:

中国家具学系将成为培养中国家具文化研究、教学、鉴定方面的年轻一代学者的摇篮;将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家具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讲学的一个平台,传播知识,切磋技艺,成果共享;将改变目前研究中国家具的‘自发式’、‘改行式’﹑‘自修成才式’等模式,而把它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它必将成为研究中国家具学的中心,薪火传承,继往开来。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家具学”这一专业的学科称谓,把中国家具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上,将中国明式家具学习从个人的爱好发展到学科性的系统学习,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师著书 吾心无憾
在治学的岁月里,陈老师牢记两位恩师古斯塔夫·艾克先生和杨耀先生传道授业的恩德,完成了他们的遗愿。
研究中国传统家具多年,陈增弼老师却并不急于自己出书立传扬名,而是将杨耀先生遗散的文稿追回并整理成册,于1984年出版了杨耀先生的专著《明式家具研究》。
杨耀专著《明式家具研究》

1990年,陈增弼先生筹建成立明式家具学会

1991年,陈增弼老师整理出版了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的专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文版。
这部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的中文版出版可谓历尽艰辛。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文版
地震出版社,1991年
1944年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因当时仅印刷200本(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仅存7本)且是英文版,国内家具界和学术界对《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知之甚少。
1944年珂罗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上世纪60年代,杨耀先生拟主持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翻译成中文出版。1963年,委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工程师薛吟着手翻译,并已成稿。
然而,“十年动乱”使出版计划搁浅,杨耀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抄家关进“牛棚”。
幸运的是,薛吟女士的翻译稿、该书的全部底片及大部分印出的玻璃珂罗版已由杨耀先生转移到陈老师手中,这批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测绘图纸
艾克先生指导 杨耀先生测绘
1978年,杨耀先生去世,出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文版的愿望成为遗憾。1983年,陈增弼老师开始与在美国的古斯塔夫·艾克夫人曾佑和先生联系。
艾克与夫人曾佑和
从1985年至1991年,陈老师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如重新描绘了原书所有的测绘图纸,重新洗放了原有照片,又请薛吟女士重新修改译稿,重新编辑版面。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图版
最耗费力气的是寻找出版社,一些重要的出版社认为此书选题内容太偏,经济效益不乐观而拒绝出版。
为了履行保证此书于1991年国际家具研讨会前印出的诺言,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费出版。
在令人窒息的经济压力中,陈老师托人买书号、购买好的纸张、寻找正规的印刷厂。在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下,印书的一切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陈增弼先生带学生在故宫参观

1991年9月,在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主持的第一届明式家具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纪念古斯塔夫·艾克教授逝世20周年纪念会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文版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
杨耀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和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的《中国花梨图考》中文版这两本教科书式的力作,为后学者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家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陈增弼先生实地考察测量宁波宋代石椅
陈老师曾经提及,他把他的理论研究寄望于退休以后,因为他深知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要在占有充分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基础上。

陈增弼先生手稿

在最后十多年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陈老师更加深入地从事学术研究,他对自己的著作苛刻严谨,争取做到精益求精。
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最后的日子里,他仍多次满怀欣慰地提及即将付梓的这几本著作,仿佛是他的孩子,满怀着爱意和希冀……
(文章有删节)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