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三) 丧事料理

第三节.丧事料理

一、执客头与礼房先生

家中有了丧事,主人家一般会托人去请一位信得过且有威望的乡党来主办丧事,俗称“执客头”。丧事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全权委托给“执客头”负责办理。公社化时,执客头多由生产队长充当。

除执客头外,主人家还要请一位熟悉礼仪风尚、能写会算、认真负责的有文化的乡党(也有是主人家亲朋的)担任礼房先生,主管丧事期间的一切礼尚往来。

执客头和礼房先生请到后,主人家摆上一桌小酒菜,请他们和族中辈长年高的人根据家庭情况一起商讨丧事料理,包括大致花多少钱,请多少乐人,设多少酒席等等。讨论决定之后,执客头就安排人报丧,买丧事用品,请厨子、乐人,订做纸扎,请阴阳先生看穴地,安排挖墓人,买酒买菜磨面等。礼房先生进驻礼房,主人家将准备办丧事的一应资金交给他,此后办丧事的一切往来费用都由他来管理记账,如果没有意外,丧事期间主人家就不再管事了。

二、礼房:

主人家选一显亮房间设置“礼房”,门口用白纸写上“礼房”二字加以标注。礼房中有放钱以及重要物件的能上锁柜子,办公的桌椅以及让客人临时休息的凳子。礼房先生带一助手坐镇礼房,记录丧事过程中迎来送往的收支情况以及用度物品。所有来客送来的祭礼、奠仪要先交到礼房登记,物品也存放礼房。礼房先生负责给送来的挽幛、花圈等署上客人姓名挂到丧棚或院子里,并给客人的回礼等等。此外,礼房先生还有两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一是根据逝者过世时间,计算好安葬时间、过七的日期、百日、周年以及客人统一祭拜的时间。二是根据已经登记的来客名单,以及吊唁行礼的乡邻名单,安排奠酒、迎客、转饭的顺序以及坐席的位次。

早先,客人带来的祭礼主要为“献食”、挽幛。献食是吊丧之后回家特地制作的,有蒸的有烙的,无论是蒸食烙食,都有特定的形式花色。也有以点心、酥饼等代替献食的。挽幛一般为黑、白二色,偶有深蓝色的,质料不拘一格。逝者友人、同事和工作单位一般送个花圈。现在,献食挽幛已经少见了,改为直接到礼房交不等的奠仪(现金)。

还有就是灵前的纸扎等一应物事费用都有女婿外甥承担。

三、请执客:

“执客头”接受权力以后就开始派人在当天傍晚去请村里众多乡党前来帮忙,俗称“请执客”。请执客讲究“宁越一村,不越一邻”,意思是所有乡党邻里都必须请到。请到后主人家会用简单的宴请方式款待执客。宴席上执客头因人而异给执客分派所执职责,宴席后大家立即各执其事,丧事活动从此开始。

坡刘村的传统,不管逝者生前与谁有多大的恩怨,都得有请必到,有些在外工作的还会请假回来帮忙,这体现了“死者为大” 、不计前嫌的观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互相包容、礼尚往来的传统。如果有谁不到,就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这一点表现了坡刘村人的“大家风气”。

四、贴挽联、挂挽幛:

老人过世,家中一般都要贴挽联。挽联一般由礼房先生拟定,分为两种,大门前的都是赞誉逝者一生功德的话,比如:“兴家立业赖操持 呕心沥血 几代儿孙称典范;抚幼膳老堪勤谨 鞠躬尽瘁 四乡邻里赞楷模”。灵棚贴的则是表示家人哀伤怀念逝者的词语,比如:“时事伤心 风号鹤唳人何处,哀情惨目 月落乌啼霜满天”。

另外,灵棚外还有亲戚朋友送来的花圈,花圈因送花圈人的身份不同写着不同的悼词。如外甥送的花圈,右上侧写沉痛哀悼舅父大人仙逝或驾鹤西去,左下侧写外甥某某某敬挽或敬献。一般关系的右上写着:某某老太太或某某老先生“音容宛在”(或驾鹤西游),左下侧写着某某人或某单位敬挽。现代人不大讲究了,往往右上侧就写个“沉痛悼念某某大人或老先生(太太)仙逝”。

客人送来的挽幛一般都挂在灵棚里。挽幛上写的悼词有如花圈。个别的也有客人自己写的挽词的。

孝义会:

上世纪文革之前,我们村子有村民自发组建的“丧葬互助合作组织”“孝义会”。一般是儿子辈为父亲或母亲入会,一个老人算一份,会长和理事由全体会员公推。孝义会有会员集资购买的丧葬用品,如碗碟、筷子勺子等,还有会旗、门幡等。如果某个会员家庭办丧事,所有会员都要协助办理,并按孝义会约定资助一定数量的粮食,如村里原先的老会每份是二斗小麦,在逝者去世后直接交到事主家,由会长登记在册。转饭时,孝义会代表打着“孝义会”的旗帜和门幡,走在逝者遗像的后边,其他会员也必须到场排队跟随,各人手持献食或一根点燃的香,表示同哀。这在过去的贫困时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孝义会的互助,可能很多家庭就会因一场丧事而倾家荡产,因此在过去贫困的年月里,孝义会很受村民欢迎。直到文革前,村里还存在着三个孝义会,可惜这个组织文革中被作为“调和阶级矛盾”的毒草强制解散,现在已不复存在。

六、乐人

坡刘村办丧事一般都要请乐人(俗称“吹鼓手”),“乐人”席位就设在灵棚门外右侧。一般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乐人”的数量视主人家的情况而定,最不行的也要请四个“乐人”,两个吹唢呐的,一个敲干鼓的,一个敲铙钹的。家境好的可以请六个“乐人”、八个“乐人”甚至更多,比如“八挎五”,就是八个吹鼓手再带五个唱戏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西方乐器也登临了丧葬现场,有电子琴、羊皮鼓、长管(俗称洋鼓洋号)、功放机等。

乐人的任务就是在不同丧葬礼仪活动中吹奏不同哀乐,增加悲哀气氛。如迎客时有迎客哀乐,祭拜时有祭拜哀乐,转饭时有引路哀乐等等。“八挎五”的,还要在奠酒前和葬埋时各唱三折哀戏。

丧葬中唱戏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家庭请“八挎五”的乐人奠酒前在灵棚、安葬时在墓地各唱几出折子戏,也有乡党自己组织的自乐班自发演唱的。另一种是家境比较好的逝者家庭会在街上搭台请戏班子(专业剧团)唱戏,也有表演灯影戏、木偶剧(俗称“掫胡楼”)的。一般为安葬前一天的中午和晚上唱两场,也有安葬后的午后继续唱的。剧目一般都为表达哀伤,祭奠和怀念逝者的内容,如《祭灵》、《悔路》、《男寡夫上坟》等。现在有些地方变成西洋歌舞,不伦不类,已经失去哀伤丧事含义。

(0)

相关推荐

  • 农村丧事为什么要送“碗”?可以收吗?3个寓意4个讲究

    在农村,有些地方在办丧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会在办丧事的这家拿碗回家,相应的一些逝者家也会送碗给客人,那为什么要送碗呢?可能对于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的朋友来说,是不理解的,其实拿碗的习俗在很多地方 ...

  • 选择丧葬用品需要注意什么 丧葬用品的选择方法

    每当有人去世,那么就需要用葬丧葬用品,毕竟这些用品也是对过世人的一种哀悼,所以对于丧葬用品的一些事项,大家可以参考本文以下的这些内容也许这些内容对你们了解丧葬用品的一些选择会有更深入了解. 一.选择丧 ...

  • 杨登堂:浅析漾濞彝族葬礼待客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文/杨登堂 青棚 摘要 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漾濞彝族丧葬习俗中的待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 ...

  • ​“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老人去世,为何不见年轻人帮忙?

    "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现在老人去世,为何不见年轻人帮忙? 文:陈群 以前的农村办酒席,不管何时都是热热闹闹的,而现在除了年底还能见一下热闹的景象,若选择在年底之前,孩子和 ...

  • 农村俗语:“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出门在外需谨记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期间诞生的文化内涵亦是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有着许多美称,其中,"礼仪之邦"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一个称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 ...

  • 农村老话“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啥意思?该怎么送礼

    最近村子里也不知道怎么了,三天两头就有随礼的活动,也许这到了年跟前,大家想着赶紧结婚,省的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让办,所以笔者最近这钱包是越来越瘪了.其实到了冬季农村的白事也是不少,因为冬季是慢性病的高发期 ...

  • 鲁西风俗——白事(丧事)

    也许提起丧事很多人比较忌讳,不愿再叙述,但是这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人活着不管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事:做了多少好事,还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六) 守孝

    第六节   守孝 一.安灵: 宴席结束后就是安灵时间了.由礼仪先生指导,在乐人的伴奏下,孝子们把预留下来的纸扎灵堂(龛)搬到一个房间里,放上逝者遗像,摆上贡品,点上香烛,向遗像行大礼祭拜,名为(安灵)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五) 安葬

    第五节.安葬 一.棺罩: 与成服同时,主人家的大门之外,租赁来的"棺罩"也搭设起来了.棺罩是把逝者连同棺材运往坟地的载具.棺罩里边和四周灯火辉煌."棺罩"的模样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四)奠仪

    第四节.奠仪 1.入殓: 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内,俗称"入殓".时间一般是在逝者安葬的前一天下午举行.入殓前,棺材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自家炕洞中的炕灰(烧炕后留在炕洞中的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二) 寿终

    寿终 一.  倒头纸与停床: 老人到了病危时,子女以及至亲都要前来探望,趁着老人清醒问问老人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而后由女儿媳妇为老人沐浴(搽干净身体),剪指甲,请剃头匠理发剃头.最后给老人换上已准备好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一) 备丧

    第六章   丧葬 自古及今,中华民族对丧葬特别重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丧葬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坡刘村的丧葬形式也不例外. 第一节  备丧 一. 攒枋 人生自古谁无死,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平民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一) 面食

    饮食            第一节   面食 一.    磨面. 坡刘村属于黄土高坡的渭北塬区,自古以来主要种植较为耐旱的小麦,由于小麦是人们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小麦的美食方法,其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二) 解放后的衣着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衣着 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基本与民国时期无异,只是男人不再穿长袍马挂,中山装渐次流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