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所李氏宗祠与八角楼--汝城古祠堂
离开汝城文塔,前往县城东北五、六公里远的土桥镇,这次要看的是广安所李氏宗祠。
广安所,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后面也没有带村字。直到开始写这个帖子,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我才渐渐有了一些头绪。这还得从广安所李氏始祖李兴说起。据记载,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其部将广武将军骑都尉李兴(湖北襄阳均州人)升职授予骠骑将军,并命其率部到汝城清剿匪寇。李兴也确实骁勇善战、不负圣望,很快便于次年即洪武20年(1387年)平定寇乱,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龙颜大悦,于同年赦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所,配置兵勇1114名,由朝廷颁发关防印信,给赠铁券,令李兴“永镇兹土,子孙垄之”。自此,李兴一族就在广安所扎根落户,繁衍生息,李兴遂为广安所李氏始祖。这下就清楚了,广安所就是明代卫所制度下的一个千户所。遗憾的是,如今的广安所,已经丝毫没有所城城墙的遗迹了。
广安所,离土桥镇区中心非常近了。在公路上行驶,很明显见到大路西北边一片空旷地上有显眼的牌楼建筑,立即拐了进去。门口的文保碑,也应证了老牛的判断。李氏宗祠的外围有一个院子,开有一大一小两个门。
小门略为简单,就是一个单层的门廊,两侧有可供休息聊天的长条石凳。
小门的东侧,就是较大的门楼。大门楼斗拱飞檐,外表看起来个人觉得朴实无华(装饰简单),这居然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楼。
八角楼正面。
广安所八角楼,又称文武世家木牌坊,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广安所组,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重檐歇山顶木瓦结构牌坊建筑。牌坊坐西北朝东南,宽9米,进深5.3米,高7.4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该牌坊形制上保留有明代风格,使用了古老的扦拱造技术。正面看牌坊为四柱三楼,三垛斗拱;牌坊采用歇山式屋顶,上面两层檐各四个角错落有致,上下呼应,蔚为壮观,故俗称“八角楼”。
牌坊主楼有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粱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按资料介绍,这座牌坊使用了古老的插拱营造技术,老牛只能一头雾水了。
屋檐所盖黄色琉璃瓦,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据信此牌楼以前是上覆小青瓦的,希望以后重修时可以恢复原貌。
牌坊中门额匾刻“文武世家”四字。
原来,自李兴开基以来,广安所李氏一族逐渐繁衍兴盛。到了明成化年间,李兴五世孙李安(字定夫,明成化癸卯科进士)“心性宽和,才识敏捷”,其“以武力开基而以文德继之”,朝廷为旌表广安所李氏,钦赠“文武世家”匾额;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又钦命为乡进士李安立“文武世家”牌坊一座。
中门两侧有石鼓一对,上刻灵芝纹。
中门前拱形轩廊。
户对两个,上有“双龙戏珠”浮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坊侧墙壁上嵌有石碑一方,内容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某某路桥的题名碑记。
转到牌坊后侧,可以见到牌坊的下檐歇山顶是一个前后不对称的特殊结构,后面屋顶稍长一些,使得上下两层檐前后高低错位,从后方观看犹如大鹏展翅,十分美妙。
门当石雕有花纹。
窗户形状有点像壶形,与粤北地区类似。
往西不远就到了此行重点之一--李氏宗祠,全国重保。
广安所李氏宗祠,又称“元勋第”,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朝廷为了褒奖李氏一族而专门敕封李氏宗祠为“元勋第”。宗祠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布局,建筑面积达364平方米;两侧各设券门一个,通往村内。这也是古代宗族社会常见的村落布局--以祠堂为中心,家族的房屋建筑大抵呈对称形状向两侧和纵深发展。
进入券门后参观,祠堂周边还保留有若干古民居,以青砖为主,部分房屋山墙采用土砖。估计还是财力所限吧。
大门分两层,一实一虚。
大门上方有囍字通花窗,四角饰以蝙蝠。这种门窗样式在粤桂湘三省交界处普遍存在。
太极八卦图案的户对,精美的彩绘门神。
户对侧面有彩绘的夔龙灵芝浮雕,中间为寿字。
山墙侧面有灰塑和书法彩绘等装饰,无不显示那曾经浓浓的书香气息。
出来,到达李氏宗祠正面。大门楼采用较大挑檐,正面开有一大二小三道门,两侧为马头山墙。
侧门,上有太极图案户对,门板上有浅浮雕门神;门口设巨大石条长椅。
瓜棱状柱础。
另一边次间横梁木雕,同样有精美的人物、动物和花卉雕刻,并做成包袱锦形状;梁间衬板雕刻麒麟吐书。
李氏宗祠中门楼,以悬挑梁形式造成飞檐,中间坊额刻有“李氏宗祠”四个大字。
中门大梁雕刻双龙戏珠图案,中间还有仙人骑鹤木雕。
上梁雕刻花卉包袱锦,中间为寿字;天花彩绘是仙人对弈。
中门上悬“钦赠铁券”牌匾。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明洪武30年(1397年),洪武帝朱元璋赠予李兴的铁券,作为朝廷敕封李兴“永镇兹土,子孙垄之”的信物。
汝城香火龙是一种造型威武、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活动,也是特定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它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南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虽然其制作材料十分简单,但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舞龙活动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下面就是网上找来的一些资料图片。感觉跟广东省丰顺县的埔寨火龙有相似之处,当然埔寨火龙的场面可能就更宏大劲爆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