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又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分四证气郁痰阻 痰结血瘀 肝火炽盛 心肝阴虚论治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医学入门,J>卜科脑颈门·瘿瘤》又将瘿病称之为瘿气或影囊,“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方法。《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杂病源流犀烛·瘿瘤》说:“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指出瘿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以及饮食和水土失宜。体质因素在发病中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病位在颈部,但与肝有密切关系。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一)情志内伤。 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输布,均有赖于气的统率。气机郁滞,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其消长常与情志有关,痰气凝滞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正如《诸病源候论·瘿候》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二)饮食及水土失宜。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 水土失宜,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在古代瘿病的分类名称中即有泥瘿土瘿之名。如《圣济总录》所称的泥瘿、土瘿, 即指因水土及饮食所致者。《诸病源候论·瘿候》谓:饮沙水、 “诸山水黑土中”容易发生瘿病。《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也说,“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 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均说明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三)体质因素。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旰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旰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程缠绵。

由上可知,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津,而导致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肝、心两脏阴虚火旺的病变更为突出。

瘿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为虚实夹杂之证。

二、病机
瘿病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原因损伤肝脾,使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壅结颈前所致。痰气郁结日久,则产生瘀血的病变。部分瘿瘤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精,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中尤以肝、心两脏阴虚火旺的病变更为突出。 
瘿病的预后大多较好,瘿肿小、质软,病程短,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则预后严重。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重症患者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临床表现】

瘿病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颈前结块肿大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肿块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甚至表现为推之不移。肿块开始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增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部分有阴虚火旺病变的患者,则出现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症状。

为便于辨证治疗,在继承古代论述的同时并汲取现代应用中药防治瘿病的研究成果,可将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1.瘿囊:一般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病程久者可扪及结节;2.瘿瘤: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多如核桃,·质常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增大迅速,质坚硬,结节高低不平,且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3.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柔软。除局部瘿肿外,一般均有比较明显的阴虚及火旺的症状。

【诊断】

1.多见于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

2.颈前结块肿大,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3.基础代谢率(BMR)、甲状腺摄碘率、血清总甲状腺素(W4)测定及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等试验,以及必要时作X线检查等,有助于鉴别瘿病的不同类型及了解病情的不同程度。

【鉴别诊断】

瘿病以颈前正中结块肿大为最基本的临床特征,多发子女性。以离海较远的山区发病较多.望诊和切诊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本病主要表现颈前发生肿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曰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本病一般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部分火郁阴伤而见阴虚火旺病理变化的患者,则出现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临床症状。

瘿病需着重与瘰疬及消渴相鉴别。;

1.瘰疬  因瘰疬亦会在颈项部出现肿块,需要加以鉴别。鉴别的要点,一是患病的具体部位,二是肿块的性状。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而瘰疬的患病部位是在颈项的两侧,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外科正宗·瘰疬论》描述道:“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

2.消渴  瘿病中阴虚火旺的证型,常表现多食易饥的症状,应注意和消渴病相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瘿病的阴虚火旺虽表现多食易饥,类似中消,但不合并多饮、多尿,而颈部有瘿肿为主要特征,且伴有比较明显的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瘿病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要病机,所以一般属于实证,其中应着重辨明有无血瘀。病程久后,由实致虚,常出现阴虚、气虚的病变及相应的症状,其中以心、肝阴虚尤为多见,从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火热之有无瘿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应综合症状和舌脉辨别其有无火热,若有,则应辨别火热的程度。

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泄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分证论治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青春及孕妇患气郁阻之瘿病者,可用昆布丸。方中的羊甲状腺体,可用猪甲状腺体代替,研粉,每日用0.1-0.2克。

方中以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对于痰结血瘀而兼气血虚弱,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的患者,可改用活血消瘿散补益气、理气化痰、活血消瘿。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的作用。

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无结节,可随吞咽动作而活动。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黄药子药量不得超过12克)。火郁阴伤,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多食易饥、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改用二冬汤合消瘰丸治疗。

栀子清肝汤中,以柴胡、芍药疏肝解郁清热;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益脾养血活血;栀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藻药散以海藻、黄药子消瘿散结,黄药子且有凉血降火的作用。

肝火亢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风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光滑、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消瘦乏力,月经量少或闭经,阳痿。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滋阴清热、养血宁心)或一贯煎(肝阴虚为主)。

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生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

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者,可仿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栋子养肝疏肝。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动者,加钩藤、白蒺藜、白芍药乎肝熄风。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瘿病的治疗一般均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消瘿散结为主。但对于火旺及阴虚表现明显的瘿病,则应重在滋阴降火,此时若用消瘿散结的药物,一般多选用黄药子。黄药子有小毒,久服对肝脏不利,因本病治疗时间往往较长,在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时,黄药子的剂量以不超过12g为宜,以免造成对肝脏的损害。

【转归预后】

瘿病的各种证候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痰结血瘀常为气郁痰阻的进一步发展,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分别概括瘿病中火旺及阴虚的两种证候,但因火旺及阴虚二者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临床症状上常相兼出现。

瘿病的预后大多较好。瘿肿小、质软、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则预后严重。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预防保健】

瘿病之中,以由水土因素作为主要病因所引起者最为多见,所以针对水土因素进行预防,是预防瘿病的一项主要措施。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或煎服海藻、昆布等药物。在食盐中加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是新中国建立后大规模采用的、简便而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对预防瘿病的发生亦有重要意义。 
瘿病患者应吃新鲜蔬菜及富于营养的食物.避免肥腻、香燥、辛辣之品,对于有阴虚火旺表现的瘿病,尤应如此。治疗期中,应观察瘿肿形质、大小及颈围的变化,并定期检查肿块硬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早察觉转化为。石瘿”的征兆。有发热、心悸、纳差、乏力、脉数等症状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结语】
一、瘿病以颈前出现肿块为基本临床特征。其肿块应着重与瘰疬相鉴别。
二、瘿病主要由饮食失调、水土失宜以及情志内伤引起,但与体质有密切关系。肝在瘿病的病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意饮食调摄及防止情志内伤是预防和护理瘿病的两个重要方面。
三、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久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以致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部分瘿病病例由于痰气郁而化火以及火热伤阴,易出现旰火亢盛,心肝阴虚等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四、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是治疗瘿病的主要治则,应针对不同的证候而使用,并选择适当的方剂、药物进行治疗。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瘿候》:“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樱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气结成瘿者,但垂核捶捶无脉也。饮沙水成瘿者,有核痛痛无根,浮动在皮中。”“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外台秘要·瘿病方》:“小品瘿病者始作与樱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旁也。”。

《证治准绳·疡医·瘿瘤》:“藻药散,治气瘿。海藻一两,黄药子二两”,“黄药酒,治忽生瘿疾及一二年者”。

《寿世保元·瘿瘤》:“夫瘿瘤者,多因气血所伤,而作斯疾也。大抵人之气血,循环无滞,瘿瘤之患,如调摄失宜,血凝结皮肉之中,忽然肿起,状如梅子,久则滋长。瘿有五种:曰石、肉、筋、血、气也。”

【现代研究】

1.中医药治疗甲状腺腺瘤

陈氏以解郁化痰散结法(柴胡、郁金、浙贝、玄参、三棱、莪术、牡蛎、海藻、昆布、黄药子),肝郁甚加青皮、香附;肝郁化火加丹皮、夏枯草;血瘀明显加鳖甲;胸闷发憋加瓜蒌、菖蒲;阴亏加生地、沙参;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治疗甲状腺腺瘤3l例。经治疗腺瘤消失者13例(41.9%),服药36—46剂;腺瘤缩小者14例(45.2%),服药36—48剂;腺瘤未缩小者4例(12.9),服药30-42剂。病程短、腺瘤小、信心足者效果好。有效者一般用药12剂左右症状好转,腺瘤开始缩小[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0):14]罗氏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情志忧虑重者加柴胡、郁金、夏枯草;阴虚加麦冬、粉葛)治疗甲状腺腺瘤24例,一个月为1疗程。服药l疗程治愈3例,好转3例;服药2疗程治愈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25]。

罗氏等认为,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属于中医瘿瘤的范畴,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方药(当归、玄参、银花、红藤、延胡索、穿山甲、皂刺、桂枝、川芎、制半夏、茯苓、泽泻、生地)随证加减,治疗甲状腺腺瘤囊性变92例,并设西药甲状腺素片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7.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4):36]。

2.中医经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注:此病是禁止吃海鲜的。实践证明治疗甲亢15味验方— 不必开刀的甲亢圣方(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黃15g、 枣皮10g、 牡丹皮15g、 淮山药15g、茯苓10g、 柴胡10g 、泽泻10g、 郁金10g、 女贞子10g 、白芍10g 、佩兰10g 、建曲10g 、甘草10g水煎服 ),疗效特佳。一定要用建曲,即“老范志万应神曲”(网购)又称建曲。千万不要买到神曲两者相似,功效不同。

1.制定主方,随证加减①疏肝清热,软坚散结。胡氏拟甲亢方(柴胡、黄芩、半夏、贝母、牡蛎、玄参、桔梗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喻氏用柴胡龙牡汤加减(柴胡、龙骨、牡蛎、黄芩等)治疗本病[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2):29]。②滋阴清热,软坚散结。韩氏拟消瘿汤(牡蛎、夏枯草、白芍、浙贝母、弱参、生地等)[湖南中医杂志1989;(5):2];党氏拟平甲煎(玄参、生地、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夏枯草、牡蛎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291];刘氏佐以活血化瘀,以旱莲草、淮山药、夏枯草、龙骨、牡蛎、丹参等药组成甲亢灵[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n):739]。;③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佐以化痰散结。陈氏以复方甲亢宁(夏枯草、鳖甲、牡蛎、玄参、太子参等)治疗甲亢30例,疗效满意[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3):147];陈氏以消瘰丸(党参、贝母、牡蛎)加桑椹子、白芍为基本方治疗本病[湖南中医杂志1990;(3):54];陈氏以甲亢消(太子参、黄芪、麦冬、夏枯草、浙贝母、山慈菇、牡蛎、猫爪草等)治疗甲亢,总有效率97.5%[新中医1992;(7):53L④其他治法。罗氏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11):35];王氏等用酸泻肝木法,拟甲亢煎(白芍、乌梅、木瓜、沙参、麦冬、石斛、柴胡等)[中医杂志1985;(3):20];[中医杂志1987;(2):48];吴氏用昆明山海棠片治疗甲亢,缓解率95%[中医杂志1989;(8):36]。陈氏以甲亢工号方(柴胡、五味子、白芍、枳壳、麦冬、郁金、夏枯草、地骨皮、法半夏.、山药、黄芪)加减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0例,总有效率为93.33%[四川中医1998;(.10):19]。

2.辨证分型①依据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分型。姜氏分为5型:肝郁不舒、痰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消瘿,方选小柴胡汤或逍遥散合四君子汤;中焦蕴热、胃火炽盛型,治宜清胃补肾、生津止渴,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一贯煎、知柏地黄丸等;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型,治宜滋阴清热、化痰软坚,用知柏地黄丸或牡蛎散;胃强脾弱、虚实夹杂型,治宜清胃扶脾、燥湿软坚,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脾虚肝旺、气阴两虚型,治宜清肝健脾、益气养阴、化痰消瘿,用丹栀逍遥散与四君子汤化裁门匕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15];蒋氏分4型论治:肝郁心热型,治以疏肝理气、清心安神,药用丹皮、栀子、柴胡、赤芍、生地、朱砂等;肝胃火旺型,治以清泻肝胃,药用龙胆草、黄芩、生地、知母、生石膏等;心肾阴虚型,治宜养心益肝、滋阴清热,药用生地、麦冬、五味子、丹参、玄参、茯神等;痰气凝结型,治宜燥湿化痰、行气散结,药用海藻、海带、昆布、半夏、陈皮、茯苓、郁金等[湖南中医杂志1987;(6):11];谢氏分4型:阴虚阳亢型,用白芍、玄参、麦冬、栀子、龙胆草以滋阴降火;脾肾阳虚型,用黄芪、白术、砂仁、陈皮、焦三仙等药以益气健脾助阳.;气滞痰凝型,用党参、黄芪、生地、当归、半夏、陈皮、夏枯草等药以扶正祛邪、软坚散结;气阴两虚型,用党参、当归、白芍、生地、麦冬、郁金、柴胡等药以益气养阴、调理肝脾[河北中医1988;(6):31]。②以法统证。朱氏以下述三法治甲亢: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血阻遏而致气血瘀结者,方选逍遥散加减;滋阴降火、乎肝熄风法,适用于阴虚火旺、肝风内动之证,方选二冬汤加减;养血清热、·化痰消瘿法,适用于血虚为本、痰热为标证,采用麻菊饮加减[河南中医1993;(1):11]。

3.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研究浓氏报道益气养阴泻火药能减少甲亢大鼠肝细胞核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含量,降低DNA聚合酶和Na,K-ATP酶活性,并能升高肝组织ATP含量而降低全血中ATyP含量,推测该方药可能多途径、多层次发挥作用,从而明显改善甲亢大鼠的能量代谢[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46L徐氏的研究表明,甲亢阴虚病理模型与肝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减少有关,而养阴药可以提高肝细胞C,CR的数量[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3):145L冯氏的研究表明,甲亢大鼠肾脏p受体最大结合容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而生地黄、龟板可使之恢复正常[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606L赵氏的研究显示,甲亢阴虚火旺证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代谢和调节,随心火、肝火或心肝火旺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上海中医杂志1984;(10):48][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5):284]。养阴中药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674L抑制T4向T3转化[中国中药杂志1993;(8):494]。并具有改变细胞的反应性[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9):543],调节DNA的代谢[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2):101],降低肝细胞核已升高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等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2):105]。

3.中医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郭氏等以龙胆解毒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郁金、川栋子、合欢花、连翘、金银花、鱼腥草)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40例,治愈29例(72.5%),有效9例(225%),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疗效优于强地松对照组[中医杂志1998;(3):158)。

4.中医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

庞氏等认为,根据本病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硬韧的特点,常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的范畴。国内许多报道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的疗效,不但可以纠正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而且还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改善免疫功能[中医杂志1999;(9):564L伍氏等采用辨证论治治疗本病56例,甲状腺机能亢进表现为气阴两虚者,服用益气养阴药(党参、麦冬、五味子等);表现为阴虚胃热者,服用养阴清热药(生石膏、知母、玉竹等);以肝郁气滞为表现者,用疏肝理气药(柴胡、川栋子、生牡蛎、夏枯草等);甲状腺功能减退以面色萎黄、善太息为表现者,用理气活血药(郁金、香附、当归等);以畏寒喜暖、嗜睡、浮肿为表现者,用温肾助阳药(淫羊藿、菟丝子、当归等);甲状腺肿大明显者用消瘿散结药(姜半夏、乳香、夏枯草等),以三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6。4%。并通过实验证明,上述中药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能抑制甲状腺局部结缔组织增生、改善甲状腺局部营养作用,从而使甲状腺肿物缩小乃至消失[中医杂志1992;(5):33]。卞氏等采用补气活血、益气养阴、温阳化痰等方法治疗本病65例,根据不同阶段分为3型治疗。气虚血瘀证(初期),宜补气活血,用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气阴两虚证(中期),宜益气养阴,用生脉饮加味;阳虚痰凝证(后期),宜温阳化痰,用阳和汤化裁,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三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5.4%[河南中医1997;(2):100]。王氏等以香附、木香、川芎、郁金、柴胡为基础方,阴虚证119例加服新六味地黄丸(黄精、·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阳虚证14例,加服金匮肾气丸,连服35-50天为一疗程,治疗最长为4个疗程。共治疗133例,治愈38例(28.6%),好转86例(74.7%),无效9例(6.7%)[辽宁中医杂志1989;(11):17]。

陈氏等以扶正消瘿法治疗本病38例,给予扶正消瘿剂(党参或人参、茯苓、丹参、赤芍、青皮、陈皮、法半夏、炙甘草),临床表现为甲亢者加天冬、麦冬、五味子、生地;临床表现为甲减者加桂枝、鹿角片(霜)、淫羊藿;病程长,甲状腺肿硬,有血瘀征象者加三棱、莪术[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0):611];吕氏等以甲状腺免疫合剂(黄芪、当归、生地、白芍、丹参、夏枯草、柴胡、生牡蛎)治疗本病30例,:个月为1疗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升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升高、抑制因子降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显著下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7):414);肖氏等治疗本病,以复方香附散(香附、厚朴、枳实、柴胡、白芍、川芎)理气滋肾、活血化瘀、行气破结为基本方,阴虚者197例加服新六味地黄丸,阳虚者68例加服六味地黄丸,不计疗程,连续服药4个月以上统计疗效[吉林中医药1994;(1):18],以上三方均取得良效。

(0)

相关推荐

  • 名老中医廖明洲:中医调理,标本兼治,甲亢不再是难题!

    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就是甲状腺这个腺体产生更多的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全身代谢加速,引起神经.消化.循环系统代谢亢进的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消瘦.多食.心悸.出汗等等表现.近年来甲 ...

  • 中医辨证治疗甲亢的优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状腺毒症,简称"甲亢",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及机体代谢增高,表现为心悸.多汗.甲状腺肿.眼症及多食消瘦等的临床综合征.中 ...

  • ▲▲柴胡疏肝散--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中医名方

    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 中医认为:甲状腺属于"瘿病"的范畴, 中医病机:主要跟一些病理包括气滞.痰瘀.血瘀有关系:多半是由于情志的原因. 例如-- ...

  • 【每周一例】第64期讨论实录 胸部囊影的秘密

    05.20 肺部影像联盟是最全面的肺部影像与病理结合的学习平台,这里可以每天学习到大师们的经典分析思路,也是你工作.学习最好助手和基地,联盟将会从每周三轮值病例中精选病例提前供大家实战训练,每周三晚上 ...

  • 上海老建筑:新旧影册(第四集)

    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麥根路288號,近麥特赫司脫路,該處後來先為人力車夫互助會西區會所,再易為總會所. 如今,康定東路28號,靜安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建築外觀保留尚好,右側塔樓上部有較大變化. 衛樂精舍 ...

  • “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一生四回沈园,只为...

    "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一生四回沈园,只为一人 ---<钗头凤>背后的陆唐虐恋 分手多年后,与昔日爱人重逢,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陈奕迅那首<十年>唱出了多少人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易操守剑 归罪遗缣

    易操守剑 归罪遗缣 [拼音]:Yì cāo shǒu jiàn  Guī zuì wèi jiān [人物故事]: 王烈字彦方,是东汉时人.他为乡里办了许多好事.地方上发生争讼,大家常向烈倾诉,有时走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徐邈通介 崔郾宽严

    徐邈通介 崔郾宽严 [拼音]:Xú Miǎo tōng jiè   Cuī Yǎn kuān yán [人物故事]: 三国时,人们都认为徐邈通达,卢钦曾著书称赞徐邈说:"徐公志气宏大,行为高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五湖范蠡 三经陶潜

    五湖范蠡 三经陶潜 [拼音]:Wǔ hú Fàn Lǐ   Sān jìng Táo Qiān [人物故事]: 范蠡是楚国人,春秋时为越国大夫.他辅佐越 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功成之后,勾践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由餐藜藿 鬲贩鱼盐

    由餐藜藿 鬲贩鱼盐 [拼音]:Yóu zān lí huò   Gé fàn yú yán [人物故事]: 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鲁国卞人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学生.仲由小时家里穷,每天都只能以藜藿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尾生岂信 仲子非廉

    尾生岂信 仲子非廉 [拼音]:Wěi shēng qǐ xìn  Zhòng zǐ fēi lián [人物故事]: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青年人名叫尾生.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在乡 ...

  • 《龙文鞭影》卷四 十四 盐 盗知李涉 虏惧仲淹

    盗知李涉 虏惧仲淹 [拼音]:Dào zhī Lǐ Shè   Lǔ jù Zhòng yān [人物故事]: 李涉是唐朝人,有诗才,隐居不仕.有一年,李涉乘船前往九江看完弟弟李渤,途次浣口,泊船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