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始于战国、盛于明清的中原文化奇葩,传至今日却濒临失传

洪炉入夜熔并铁,飞焰照山光明灭。忽然澒洞不可收,万壑千岩洒红雪。寻着儿时的记忆,又想起那绽放在黑夜里的绚烂铁花。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几十年过去,再也没有亲眼目睹过打铁花的宏伟瑰丽。
2008年打铁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始于战国、盛于明清的中原文化奇葩,传至今日却濒临失传。作为一项传承了千年之久的民间技艺,不应该就这样销声匿迹,本文将详细的介绍打铁花这项传统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能多来关注。
打铁花表演

打铁花是来自民间的烟火表演,表演需在宽阔的场地搭建一丈高的花棚,棚顶铺有不易燃烧的柳枝软绵,树枝上绑着各式鞭炮烟花,棚顶中央再立一丈高的老杆,同样绑上鞭炮烟花。

花棚边设有熔铁炉具,表演时需将铁块加热到1600°熔成铁汁,用新鲜柳树制成的花棒舀出铁汁,通过猛击花棒使得铁水冲至花棚,铁汁落在花棚上瞬间炸开,同时点燃花棚上的鞭炮烟花,一刹那绚烂多彩、声如洪钟。

十几个打铁花的匠人,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整个打铁花的场面,好不精彩。技术好的老师傅,可一次性击中老杆顶部的鞭炮,次行为称之为中彩,中彩的师傅还会有特殊奖励,那是相当荣耀的一件事情。
除了搭建花棚之外,打铁花还有一种相对较为简单的操作方法,打铁花的匠人把铁块熔成铁汁之后,用一个提前浸湿的木勺子,舀起铁汁抛向天空,或者是直接甩在墙上,在铁汁迸开的一瞬间,火星四射,璀璨夺目。
打铁花的起源
打铁花的历史,可以追溯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远远优于其他国度,随着采矿炼铁业的发展,打铁花就已经初备雏形。
关于打铁花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某座城市里,一天深夜突然遭到袭击,有一位士兵在情急之下,把熔炉中用来铸造兵器的铁汁泼向敌军,霎时间火光四溅,犹如神灵下凡一般壮观。
其他士兵见状,连忙舀起铁汁,以同样的方式泼向敌军。敌军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式,吓的仓皇逃窜,城市也在电光火石之间化险为夷了。就这样,打铁花就开始流传了下来。
后来,打铁花逐渐演变成了宗教仪式,老乐山道士们为了祭祀太少老君,每逢春节就会集金银铜铁锡五工匠来祭拜祖师爷。工匠们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直到老君神像前,沿途的各铁铺都要设贡品来迎送。
道士们手持笙箫管笛丝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威,平日里工匠们生产的香炉火盆之类的铁制品,也是不跟道士们收费的。
后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又增加了鞭炮、烟花,形成了一种比较喜庆的表演项目。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打铁花的表演已经非常盛行了,打铁花的匠人们通常都赤膊上阵,1600°的铁汁被一勺勺的舞向天空,舞的高的能有好几丈高,朵朵鲜艳的铁花在夜空中绽放,场面相当壮观。
然而,打铁花流传至今,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会打铁花的老匠人正在逐年减少,年轻人却都不愿学这危险的技艺。打铁花需要将铁块加热到1600°,那是相当危险,现在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这么危险的技艺。
打铁花的文化传承
打铁花难以得到传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打铁花过于危险。好多人都好奇,打铁花会不会烫到人呢?打铁花会不会污染环境呢?
打铁花需要将铁块融化,温度有1600°,这如果泼在人身上,那是非死即伤。所以打铁花的匠人,一定要是胆大心细,容不得半点马虎,铁花打的越高、越散,越不容易伤到人。
一勺铁汁泼出去,必须像天女散花一样,完全散开,在空中铁汁凝成细小的铁屑,在下落的过程中降温冷却,如果是在冬季表演,那么冷却的速度就会更快,类比电焊机,看似红色铁屑如洪水猛兽般扑来,实际上一落地也就没什么温度了,基本上不会烫伤观众。

打铁花对匠人的要求极高,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打的,在保证了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变着花样打,要打的漂亮,还要打的壮观,每一勺铁汁,都要精确的把握它的击点和落点。

如果击点把握的不够准确,打出来的铁花难看不说,还很有可能伤到观众和自己。所以,打铁花对匠人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只有经历了多年的培训和实战,才能上台表演,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打铁花的匠人都被称之为铁火勇士。
打铁花相对烟花而言,危险了很多,但是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却比烟花要小的多,打铁花时不会有二氧化硫等此类有毒气体的产生,只是会有一些铁屑洒在地上,收集起来还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环保烟花。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打铁花这种传统的表演方式,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大家都很希望看到打铁花,却很少有人愿意做打铁花的工匠,收入不能保证不说,还特别危险,而且很难学成。
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途径去学习那些没有危险且更加赚钱的技艺,这就导致了打铁花的发展走向穷途末路。现在国内能表演打铁花的团队,已是寥寥无几,而且其中几乎就没有年轻人。
打铁花的技艺传承了几千年,它不应该在我辈失传,虽然它危险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将它继续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打铁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