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出来创业以后,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比以前好了” | 阅读邻居
李子:我叫李子(老师),不是桃子(老师),我上课的话就给孩子这么开场。我也是学计算机的,但是我现在做在线教育。刚才他们说是杨老师的半拉孩子,我们老阅读邻居是没有名分的半拉孩子。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我和我老婆都有读,她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有一个词叫做“温厚”。在我家里面,我老婆是管养育,我是管教育的,因为我毕竟还转到教育这个行业里来了。我家姑娘现在是小学四年级,我自己的感受是在上小学之前,学前的年龄段里面,家里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多人的习惯,在小学之后“斗争”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自己的欲望。所以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和经历。
从这一点展开的话,我恰好觉得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不是用不上,反而很用得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图书市场,儿童的教育领域有太多太多的方法,而缺少一个身影、一份思考(式的书籍)。而这本实际上给我有很好的映照,再加上有半拉的关系,助我心中锄草。
我跟我女儿相处,我自己也稍稍提炼反思一下,有很多不同角色,我自己很看重对话者的角色。我没有把她当做一个没有完善的人,我把她当做我的朋友,和自己一起往前走。
举个例子,比如说她当然是一个散养状态出来的小孩,因为上的是私立幼儿园到私立小学这么过来的,一年级到三年级这个时间段,家里面稍稍有一点苦恼,各种作业各种叉,她在学校里面是一个学中,就是考试得个B,得个A,若是A+就已经很破天荒,很开心了。但是事实上在学校的环境里面,孩子是懂得分数意味着什么,孩子之间知道谁是学霸,谁是学弱,他们都懂。
到三年级的时候,终于在一次考试之后,她和我聊起来这样的话题,她有一种失落感。然后我就开始想,我要不要跟她讲讲这件事情,因为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说去分享讨论这件事情。看她有这个内心感受之后,我就跟她讲,在学校生活里面,一个孩子、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样的位置,分数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感,老师怎么看这样的孩子,同学之间可能会怎么比较,等等等等。我会说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你希望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要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生活,大概往这方面讲了讲。讲了两三个小时。
后来这件事情我跟她班主任分享了一下,班主任单独把我约出来,在咖啡厅聊了一上午,中心思想是说不用讲那么多,认为我跟小孩子讲得有点多。我有的时候也在思考——聊我个人的想法,用她可以理解的语言跟她交流,应该讲到什么程度。
我看到这本书恰好有一页,是在早老师这边,跟孩子去探讨的一个叛逆期的时候,讲了很多很多。那时候辣子才7岁。我一看好像有一个映照,我觉得我还可以继续。
所以这基本上是我和我女儿相处的,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角色。但我现有一点矛盾,上一次我跟她聊的时候,她忽然问我长大了的话题,成人世界。我跟她讲讲我身边的事情和感受,她忽然跟我说,爸爸,我不想长大了。我心里就开始揪了一下。她现在把自己的小床安排的两边都是她从小到大的各种娃娃,摆在两边,她还维持着她那个小小的世界,但是她也开始了解到成人世界,以及她偶尔会问我,爸爸,家里有多少钱类似这样的话题,所以我也在不断地和她互动。
这样的互动过程当中,所有的困惑都不是那些讲方法讲技术的书可以给我带来思考和支撑的,反而是像早老师这种书对我特别有用。
彭明榜:我在这里算最资深的父亲了,可能因为我已经上岸了,现在听到所谓鸡娃,或者家长的焦虑,会觉得比较可笑。
其实,所以会有“鸡娃”这个词,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打了鸡血要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第一点,还是我们自己作为父母没有自信心,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希望有另外一种样子,对孩子寄托希望。
与“鸡娃”相关联,就是买学区房。我认为买学区房本身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实际上是把怎么样教育孩子、怎么样培养出一个好的孩子的这样一种期望甩给了所谓的学校,或者甩给了社会,包括报高价的各种各样的班,你是把这个责任转嫁给了社会的培训机构,以为他们能帮你达成愿望,实际上这些都没有意义。
在教育一个孩子、培养一个孩子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你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你心目中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样子。其实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最长的教育时间就是在家里,真正的学区房就是你家里的房子,最好的老师就是你自己,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一直是最简单的一个东西。
比如,我作为一个资深父亲,从来没有想让儿子成为一个鸡娃。我印象中我儿子去上学,我就跟他说你不要在班上进入前十名,你在十名左右、十名以下都可以,你不要成为一个前几名的孩子。结果我儿子很傻,他跑到学校跟老师说了,他说我爸爸说的,不要成为前几名的孩子。后来老师见到他妈妈就给了一顿说,但是我们也从来没当回事。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在孩子的培养教育这种事情上,有些规矩是需要的。我儿子上小学的头一天,我很认真跟他说,明天你就是一个小学生了,你记住,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你一定要自己背书包,背书包是你上学必需的。然后我跟我岳母说,你每天接送他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不要把他的书包拿到你身上来,一定是他自己背着,你牵着他走。我印象中我儿子从上小学第一天起都是自己背书包,哪怕是感冒、下雪,都是自己背书包去。
还有就是写作业。当时我就告诉他,你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你回到家如果写不了作业,你不懂的话,爸爸妈妈不会教你,而且爸爸妈妈教不了你。我们只能让你给老师打电话请教这个作业怎么写。所以我觉得他真的听进去了,至少从他上小学一年级到后来整个过程,我觉得他在写作业的问题上,我们没有太操心。
现在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培养一个孩子那么费劲?我们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小学要毕业了,告诉他,你考上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我们没有钱给你额外择校。所以他考的那个初中的学校不太好——当时的宣武区的十四中分校,我们也没当回事,如果花点钱可以上师大附,人家十四中分校说你们孩子愿意上吗?愿意上我们第一批录取,我们就去了。
去上了一个大家都不怎么知道的学校,反正该怎么学怎么学。平时的成绩也不怎么好,我们也不太着急,但是中考那一下考得还是不错的,结果上了八中。
进了八中,开始成绩也不算好,14中分校的孩子去了八中显然开始有些不适应,一直在中不溜,150名左右,我们觉得很正常,这个样子就不错。但是到高考的时候考得不错,考进了全校的50名以内,就上了北航。
很关键的一点,我们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培养还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超人。你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培养,就去耐心地陪伴他,就行了。我总对育儿的“育”字有意见,这个“育”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性太强了,老是想把他培养成我们自己成不了的样子。我觉得父母培养孩子有比较好的心智、比较好的情绪,这个特别重要。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是没有很好的情绪的,连对父母都没有耐心。
你真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表面看上去考上了名大学、出国留学了,但如果他没有好的心智、好的情绪,包括跟父母相处的关系都不好。这样一个所谓名校的孩子对大家有什么意义呢?能算得上成功吗。而且,我觉得以后大家对孩子可能还要有一种更平和的心态,50%的孩子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只能去上职高,以后只能考职业技术学院,就意味着很多孩子可能实现不了我们的“梦想”。这个孩子你能不爱他吗?所以这时候你就要去想,哪怕他读了职高,读了职业技术学院,他只要从事一个他热爱的职业和工作,我觉得就很好。所以这里面,首先是作为父母,我们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说我们没有信心,希望孩子去实现。
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但是家长进入社会以后,工作以后,自己却不看书。有多少家长还在看书?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看书的习惯?还有这种精神追求,还有那么不物质的人际交往,还有多少与人为善的东西,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我们能不能与人为善、爱人如己?给这个社会,包括给自己内心以温暖,自己让自己平和下来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我觉得可能比你那个分数、比你上一个多好的大学,我觉得重要得多。但是现在大家不看这些东西,我们只看金字塔尖上的东西,那个没有多少意义。
很多人也问过我,为什么53岁还辞职创业?我内心里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为什么?平心而论,像我儿子,一眼看去,还不错,挺好的,包括现在他已经在读博士,但是我还是发现他有问题。他的问题在哪?他的问题在于没有自己内驱的动力,即使读博士了,这种内驱动力也不够强。这个时候常规的父亲会去跟孩子说你要如何努力,你要如何上进,你要怎么样。但是我觉得没有用,如果你50多岁,你自己都认命说“行,我都这样了,再过几年我就躺平了”。这时候你是没有资格跟孩子谈你要努力,你要上进。我就53岁辞职出来创业,我就是想告诉他,你老爹53岁了,仍然还有从零重新开始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是说你不要认命你自己就这个样子。
事实上,我也觉得当我出来创业以后,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比以前好了,当然以前也不错,现在关系更好了。就是他愿意关注你在干的事情,愿意给你出各种主意来加强这种交流。其实我觉得这个对于我而言,可能就是一种成功。
现实生活中,一个男孩子二十五六岁,可能多数跟父亲没有什么交流,从内心里会觉得这个父亲很窝囊,甚至你挣好多钱他都认为你很窝囊,他认为你在他面前没有说话的资格。为什么?其实就是体现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父母、作为一个家长,你自己的精神力量有多大。这个东西是需要对于孩子而言,你有多少精神力量,你能给他多少精神财富。
这种问题可能我们大家都不会想,我们想的是我们能给他攒几套房子。很可能那房子全给他了,他还觉得是应该的,他对你并不感谢,因为你没有让他从精神上接纳你,他只是接纳了你给他的物质上的好处。
所以,对于很多人讲的“鸡娃”,我的意见是,与其鸡娃,不如鸡己。我们最应该活的是我们自己的这一辈子,而不是孩子,你把自己的这一辈子活好了,就对孩子有最好的交代了,就是给他打了最好的鸡血了。
可能我已经上岸了,很多人觉得很凡尔赛,其实回头看就是这样。很多人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我要说的是,孩子赢在起跑线,一定会输在终点线。因为这种一开始老想着抢跑,只有一个分数做目标,四周的风景他都没有看见,他的内心多贫乏。所以为什么要让孩子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跑呢?让孩子慢慢走,人生的风景多好啊,去欣赏啊。
不用鸡娃,没有必要鸡娃。我已经快60岁的人了,回看自己人生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没必要那么快,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就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我们四五十岁,自己早早地就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其实你无论之前给孩子投入了多少,给孩子打了多少鸡血,最后可能都是失败的。
杨早新书
绿茶新书
邱小石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