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7.2.2少阳条辩续讲与温胆汤--垃圾二条文?

原创小嘤咛 嘤咛法则 昨天

垃圾二条文?

【10.8】  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那接下来呢,这个第八条,哦第九条!就是算是历代注家眼中哦,非常有名的垃圾条吧。就是说这两条到底写在这边干什么哦,这种感觉。就是怎么讲呢,‘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实这个桂林本写四五日已经算好了,如果是,宋本他写六七日哦,简直不知道在写什么东西。因为我们上次有谈到过,张仲景算日子有两种算法对不对。就是当张仲景写到六七日的意思就是指一个感冒周期,就是不必论传到那一条经。就比如说我们一般人感冒,可能感冒不是一个礼拜就是两个礼拜对不对,就是人的抵抗力周期是以7天左右为一个抵抗周期。所以张仲景如果写六七日的话就是在写一个感冒周期的意思,那张仲景写四五日的时候就是在照《黄帝内经》的讲法,哦什么感冒第一天第二天还在太阳,第二天第三天就在阳明,第三天第四天跑到少阳这样子,就是照六经顺传的理论在写。所以如果他像宋本在写六七日的话那他注解起来就觉得很头大,因为六七日是不分经感冒。那讲到四五的的话,四五日就是分经传的讲法,就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那四五日就是少阳已经结束了,那如果照《黄帝内经》的写法,少阳传完传什么?传太阴对不对。所以他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了已经病过了少阳的阶段,也就是他没有什么发烧了,可是这个人呢却很‘燥烦’,大概说,哦,这个代表他的病没有好!虽然烧退了,可是病没有好,它就转入阴症了。

那‘燥烦’跟‘烦躁’可能不一样。张仲景的书里头哦,如果是强调燥的状况的话,我想那个人的样貌是跟烦是不一样的。就是烦的话是,所感所见的所有事情都让那个人感到不爽快,这就是烦,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不爽快的感觉。那当然也有肉体上的不爽快对不对,就是手放这也不舒服放那也不舒服,然后舌头觉得牙齿很不舒服,舔来舔去,就是嘴巴烦啦,这些都有。但是燥这个东西呢,就是这个人会有不自觉的多余的动作,叫做燥。一下子站起来又坐下,然后在那抖抖抖的样子。那抖腿就是最轻微基本的燥这个样子。那这些不自觉的动作就是,所以我们中国人说什么,比较烦比较是实热,热比较实的时候会烦,那当然也有例外啊,就像阳被阴缠住不能解脱的时候会烦,象吴茱萸汤那是阴实哦,那也是烦,但是吴茱萸汤是烦不是燥。那燥的这个感觉呢,其实,为什么要在中医里面属于阴?那这个出于西医的中医哦,就是象恽子揄先生他就有讲,他说其实哦,所谓的阳虚而阴实这种状况人会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代谢力很低落的时候哦,他的心脏的力量不够的时候,他的脑中会缺氧。也就是燥的这个症状是以人的脑部缺氧为前提产生出来的。所以,会发生燥这个现象就代表这个人的证已经属于阴证了,所以他就缺氧,就是这个人是处在一个不活泼的状态。那从这样子来解释的话基本上是这条还能够解释的通的。所以人一旦开始会发燥了,通常是转入阴证的一个指标。

那但是这一条之所以会当做垃圾条是因为,我们看着《伤寒论》生病,谁给你这么乖第一天太阳,第二天阳明,第三天少阳,第四天太阴啊?就是大家生病都是乱生一通的,所以你这样数着日子说,哦,第四天第五天了,少阳传完了,有没有传太阴啊?哦,结果如果有燥烦就代表传入三阴。就是这件事情本身在临床上面已经属于罕见了。所以,这种古人心目中的这个标准体质的好人类哦,我不晓得是不是汉朝人就是他们的体质都那么乖,但至少我们现代人整个传经是乱七八糟在传的,所以就变成这一条没有办法凸显出它的临床意义哦。就是你真的看到,那我想唯一临床上面说当你看到一个人他是有那个躁动,手足躁扰哦,就是眼神呆呆的,身体象要乱动乱摸,那种现象出来的时候,那你就要想到说这个人已经阳气不足了。他的阴,他的治疗上面让你要从阴证来治疗。那这样的一个原理原则我想还是值得珍惜的,不然的话,因为这篇可能已经,少阳病它本身是一个三阳篇的最后嘛,所以它开始要为后面三阴的世界做一个铺陈。那虽然它这一条在少阳篇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在感冒的时候,就连这些同学也要,我们也要触及到说,这个人他的体质现在到底是阳证的体质还是阴证的体质哦。那这个还是要知道一下。所以人发燥这件事情也是阴证体质的一个,那个,那等一下我让那个助教换一下录音带哦。(换录音带中)那这个,但是这一条的它的那些日期,象宋本的话对不对,宋本写六七天,那宋本的注家就只好这么来掰。他就会这样子掰说,哦,一个太阳病的周期是六七天嘛,这个六七天就是要转阳明的时候,那如果呢这个人要转阳明的时候哦没有发大热反而燥烦,代表他已经陷入阴分,就是说可能就有另外一套讲法了啊;其实转哪里多无所谓的。

【10.9】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那到了第九条的话哦,以临床实践意义来讲的话,它就比第八条更加的垃圾了。怎么讲呢,他说伤寒三日,第一天太阳,第二天阳明,第三天少阳,那三阳就传完啦。于是了这个人就要传三阴啦。那这个人呢反而吃得下饭,不吐,代表说三阴不会受邪,这个人病就开始好了。那这一条它之所以会被骂得很惨是这样子。你说这个人吃得下饭不吐,就代表没有传到三阴,这个临床上有这么回事吗?就是它要假设的是,就是这一条它的假设是,人的身体是非常乖的,所以它到第三天就传到少阳,少阳是会吐的对不对。那如果照《黄帝内经》来讲,标准的太阴,少阳后面是太阴,太阴也是又要吐又要拉的对不对。也就是这一条文他的那个写作方式会让后代的研究者一直怀疑是因为,这个写这个条文的人不像是有在看病的人。像是只有看《黄帝内经》而没有看过病的人写的。因为有在看病的人就是要临床上这个,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这样子写。所以历代就会一直批评说,这一定是什么人呀把《黄帝内经》的内容硬套进来,什么张仲景的学生有不肖子孙这样乱写的。就是说,因为这种条文会让人觉得不敢相信一个在临床上这么强的张仲景会写出这个样子,好像是科版样板的文章,然后在临床又没有什么帮助。就是好像确定人就是第三天少阳,所以他不吐代表。。因为少阳会吐太阴也会吐对不对。所以他如果传到第三天他不吐了,代表在少阳就好了,所以就不用再传太阴了。或者你也可以说他没有在吐代表没有太阴病,所以没有传到太阴就被挡下,这样的解释都可以。但是这两种都可以的解释在我们临床上没有用啊!就像是,我们感冒当然是越传就越传里经,就比如说哦,我们那个家里面,我舅舅他们家有的时候全家一起感冒哦,就是感冒了一个多礼拜然后开始都在拉肚子水泻。那我们就知道是传到太阴了啦对不对。也不是说一定要算这个一日差不多差不多,因为现在其实感冒的传法可以说是每一种病毒不一样,所以就它传到太阴就拉肚子了。可是他们这样一家人这样轮流跑厕所,我看他们三顿饭都在吃啊,那传到太阴还吃饭,那怎么办。我传到少阴全身不舒服,就有一次糊里糊涂跟家里人去吃蛋糕吃到饱啊,那所以你这种辩证点还有什么用呢?就是三阴病的时候饭都吃得下去那你这还有什么好讲的?就是如果三阴病的人一定都吐,吃不下饭那你可以讲。问题是现在的人三阴病吃得下饭的人多得是啊,就是一旦拉更要吃啊对不对。所以既然如此的话那个三阴受不受邪,如何能够用吃饭会吐这件事情来辨别呢?所以就变成好像,这样子会让这一条的存在价值降到很低哦。就是即使他是照着《黄帝内经》的顺序这样的,假设一个很精准的人这样子生病,但是还是会让人感到不愉快哦。觉得张仲景的优点就是临床上面可以照着症状然后辩证很准。那他这些条文都看不出张仲景的优势,就是张仲景医学的优势在这些条文上面不太凸显,好像就是有一个书呆子,一个《黄帝内经》的宅男写出来的东西啊,就是自己在家闭门掰出来的那种感觉。所以就是,虽然是《伤寒论》还是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条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