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生三部曲:跟着宝玉混,太荒唐,亲近宝姐姐,很睿智
红楼读者普遍认为曹雪芹先生偏爱黛玉,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所谓偏爱,并非把黛玉当成完美无缺的形象来塑造,而是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更多心血。他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来诠释黛玉的命运,并把黛玉短暂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差异性相当明显。也正是因为其差异性,才构成了黛玉的人生三部曲。
六岁前的黛玉,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曹雪芹先生对林黛玉的偏爱,首先体面在给了她最完美的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既富且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通常来说,富而难贵,比如贾府权势财富都有了,却缺少书香的浸润。还有贵而难富,世代读书,却因清高不通世务,很难把才华转化为权势和财富。书中明写林家兼具“钟鼎”和“书香”,虽然到林如海手里没落了,但其基因依然存在。再加上林如海的探花身份,以及经贾雨村证实的贾敏之非凡气度,这样一对人中龙凤共同孕育出来的林黛玉,是名符其实的钟灵毓秀。何况黛玉本身“聪明清秀”,有着过目成诵和出口成章的天赋。这样的人设,现代的玛丽苏都难以企及,完美到超乎想象。就连黛玉的病,都成就了她的柔弱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完美的出身和教养,林黛玉才成为了最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以六岁之幼龄,孤身进入高门之贾府,不但丝毫无怯弱之态,而且表现得有礼有节,不能不叫人怜爱且赞叹。
这就是黛玉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完美的出身,完美的仪态,完美的教养,完美的心智,完美到360度都无可挑剔。要说作者不偏爱她,谁能信?
做贾宝玉的玩伴,林黛玉变成了混世魔王。
想要成就一个天才孩子,就让他在逆境中去历练;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孩子,就把他放在富贵中去享受。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曹雪芹先生也用他的笔诠释了这个真理。
天才孩子薛宝钗,通过在逆境中历练,早早地成为了一个神通广大的智者。同样是天才孩子,林黛玉进入了贾府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做了贾宝玉的玩伴,完美人设被毁,成为了和贾宝玉一样的混世魔王。
每每读到黛玉初入贾府时,王夫人对她的告诫,就能深深体会王夫人苦口婆心之下的潜台词:林姑娘,我那个“孽根祸胎”宝玉已经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可千万不要变成他那个样子。
王夫人虽然木讷,却有先见之明。她非常清楚,如果让黛玉拥有宝玉一样的生活条件,黛玉就会成为宝玉一样的“混世魔王”。
结果不幸被王夫人言中,黛玉不但从大家闺秀变成了“混世魔王”,而且比宝玉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了黛玉之后,宝玉最多只能算“混世魔王”二号,黛玉才是当之无愧的一号。
林如海虽然出自书香世家,但要高中探花郎,没有十年苦读是做不到的。书香的氛围只能感染他爱上读书,却不能代替他勤学苦读。另外,能被皇上钦点为巡盐御史,说明他有为国分忧之心。这样的林如海,一定有着超强的上进心,并深深影响着女儿黛玉。
但是,成为宝玉玩伴的黛玉,在宝玉的影响下,视通过上进进入仕途的人为“禄蠹”,并因为他们都不愿意“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不肯“应酬世务”,互相引为知己。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为什么不肯“应酬世务”?因为他们希望这些事由别人去做,而他们只需要享受成果。比如,贾府“仕途经济的学问”有贾政去讲,贾府“应酬世务”的事有贾琏王熙凤贾母王夫人去做。他们所讲所做带来的成果,宝玉和黛玉无条件得到了超规格享受,这才有了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是最为明显的“混世”,不求上进,不想未来,只为活一天享受一天的混日子。
“混世”之外,宝玉和黛玉还成为了贾府的“魔王”。所谓魔王,就是毫无理由地发威欺负人。当然,他们自认为是有理由的,这理由就是“我只为我的心”。这是很文艺的说法,用世俗的说法就是“我怎么开心怎么来,我只为我自己爽”,至于你们爽不爽,与我无关。
所以,自诩爱花惜花的宝玉,只对愿意迁就和奉承他的女孩温柔以待。谁要是违背他的心意劝他上进,他就会马上翻脸,也不管对方能不能受得了。这其中就包括才貌都是上乘的宝姐姐和云妹妹。所以,他哪是什么爱花惜花,他其实是“我只为我的心”。
在宝玉的影响下,黛玉初进贾府时“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教养不见了。周瑞家的替薛姨妈跑腿送宫花,这里有两份人情,一份是薛姨妈的礼物情,一份是周瑞家的劳累情,黛玉原本只需要说个“谢谢”即可,可她偏偏要小事化大,不但不接花,还要冷笑并话中带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样的言行,成为了黛玉在贾府的日常,而且不分对象,从贾府的主仆到贾府的客人,都领教过黛玉刀子般的刻薄对待,真应了“我只为我的心”。
有人说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一致,可不一致嘛,一样的“混世”,一样的“魔王”,早就被王夫人预料到了。
这就是林黛玉人生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宝玉的影响下,这个原本有着完美教养的才女,变成了荒唐的“混世魔王”。
大梦初醒,见贤思齐,亲近宝钗的黛玉很睿智。
如果让黛玉在“混世魔王”的位置上死去,那么曹先生对她就不是偏爱,而是讽刺了。
所以,为了让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以及升华,作者还为她设置了第三阶段,也就是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大梦初醒,见贤思齐,睿智地远宝玉、近宝钗。
第四十五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黛玉人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只因宝钗的一次提醒点拨,黛玉便意识到了“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是多么深刻的反省,从六岁时母亲去世进入贾府,到现在长到十五岁,十年的时间,黛玉就像做了一场大梦。在这场梦里,她过得稀里糊涂,忘了母亲的教导,忘了林家是书香之族,忘了父亲教给她的努力上进,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不知教养不思进取的“混世魔王”。
梦醒之后的黛玉,尝试过唤醒还在做梦的宝玉,但没有成功。于是,黛玉便开启了她远宝玉、近宝钗的全新人生。
说是全新,因为梦醒后的黛玉并没有回到初进贾府时的状态。林家给她的教导已经久远,很多都已经忘记,而眼前的宝姐姐,是值得效仿的贤良之人。
脂砚斋先生说“钗、玉名虽二人,身却一人”是有道理的。自此之后,黛玉事事处处向宝钗看齐,确实有“钗黛合一”的趋势。
向宝钗看齐最大的好处是心变得宽了。黛玉在锦衣玉食中病却越来越重,主要原因就是她心太窄。正如湘云所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因心窄而自苦,心窄就没有容人之量,一丁点的小事都能引发她的悲苦。这正是这十年来黛玉的生活常态。
这个心窄不容人,包括对宝钗的猜疑。经宝钗点拨之后,她意识到了“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事实证明,宝钗“竟真是个好人”,都是黛玉疑心重,才用了自己的小人心,度了宝钗的君子腹。
因此,醒悟过来的黛玉,首先就向宝钗学习了心宽。当初宝钗进贾府,因“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还有宝钗“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就犯了小心眼,“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等到宝琴进贾府,其容貌胜过黛玉,又深得贾母的喜爱,大家都以为黛玉又该犯小心眼了,她却“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似亲姊妹一般”,连宝玉都“暗暗的纳罕”,表示看不懂。
变化如此之大,固然是因为宝钗的点拨,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黛玉勇于反省并见贤思齐。
这才是曹雪芹先生对黛玉的偏爱。林家良好的出身和教养,不是黛玉自己争取来的,但勇于反省并见贤思齐,却是黛玉自身的品质,而且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品质。
这个品质,不但普通人难以做到,就是“聪明灵慧”的贾宝玉也做不到。所以,贾宝玉是假宝玉,而林黛玉却是一块晶莹剔透、世间难寻的真正的玉。宝玉来和黛玉曾经都是“混世魔王”,但从本质上来说,宝玉远不如黛玉,这不正是“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吗?
真爱黛玉的读者,也不会爱上成为“混世魔王”的黛玉,而是爱上见贤思齐时的黛玉。黛玉的人生三部曲,只有第三部时的黛玉,才是闪闪发光值得称颂的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