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6910)刘永坦:专注一生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
刘永坦:专注一生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刘永坦院士工作照片。◎本报记者 李丽云“刘永坦院士是我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体系的开创者,是中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他带领团队四十年自力更生,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研制了我国唯一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兼容探测能力的预警装备,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极大拓展了我国的海防战略纵深。”9月26日,《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在致辞中满怀崇敬之情“点赞”刘永坦院士。在质疑中开启新体制雷达研发征途20世纪50年代,刘永坦考入哈工大;1979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刘永坦到英国进修,从此与他一生钟情的新体制雷达事业结缘。国外学习让刘永坦认识到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开始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就是要让“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带着这一宏愿,留学归来,刘永坦满腔赤诚为新体制雷达立项四处游说。当时,“新体制雷达”还只是个概念,很多人不信。“美国做出来了么?英国做了么?”这是刘永坦被追问最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刘永坦的“雷达故事”听上去很美好,但希望很渺茫。好心人劝他,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更别说大学了;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苦心人,天不负。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整整4天的方案评审会,一致通过了刘永坦耗时10个月撰写的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从此开启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完成预研,刘永坦认为仅仅“纸上谈兵”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用于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验证。此后的岁月,刘永坦和他的团队都是在雷达研制试验现场度过。试验现场荒无人烟、条件恶劣,但他们一干就是几个月。据刘永坦爱人回忆,那时刘永坦差不多每年有200多天在外出差。有志者,事竟成。1989年刘永坦团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1990年首次完成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实现成果真正应用再次逆流研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人劝说他见好就收,但刘永坦没有停下,“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否则好成果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刘永坦深知,科研活动不可能靠几个人去单打独斗,要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一个更大的团队,走产学研结合之路。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历经十余年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将奉献融入血脉捐赠奖金培养人才刘永坦院士带领“雷达铁军”四十年如一日,专注新体制雷达科研攻关,也因此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院士始终坚持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整个团队的、是哈工大的、是黑龙江的。获奖后,他把个人的800万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他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今年9月,27名高分学子考入了哈工大新增设的以刘永坦院士名字命名的“永坦班”。这个全新的特色班面向未来新体制雷达探测技术与智能感知等领域,为国家着力培养和输送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在刘永坦院士精神感召下,将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保卫祖国万里海疆的科研攻关中。(科技日报哈尔滨9月28日电)(《科技日报》2021年9月29日第 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