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代的文化正脉之一“中用”
作者:龍雲之子
夏商周时代的文化正脉之一“中用”
在《元贞之道》的前文《允执厥中和中庸》中解读过“中”和“用”的本意。中国人经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中用”,一个人是否“中用”,就是评价此人是否有成事的能力,河南人的口头禅“中”,省略了中之“用”。“中用”的本意读者可以回看《元贞之道》的前文,这里用现代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的认知,重新诠释这个伟大的“中用”之道。
“中”
“中”为“旗帜”,为“目标”、为“方向”
“中”后来延伸的意思,既有“旗帜”,也有“箭靶”的目标,也有“方位”的方向。立“中”就是树立大旗,树立“目标”和前进的“方向”,红旗指向哪里,革命就走向哪里,只要旗帜不倒,胜利就有希望。用今天的流行的话就是“愿景”,“共同的目标”。
乾隆御笔“允执厥中”
企业治理体系中,也要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和方向,即“立中”。一个“新产品发布会”,也是一个“立中”,向经销商和媒体公开宣布一代新产品的发行,展示产品性能,号召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新产品的应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ISO或TS)的公开发布,也是“立中”,号召全体员工遵守这些体系和制度,并同时向社会相关行业(如家电或汽车)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加入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体系。
个人的“立中”,就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或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或“工程师”和“工匠”等等。再可以细化到个人在企业内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这都是“立中”确定目标和方向。
“有猷、有为、有守”为“中”之“用”
“立中”之后,如何达成这个方向和目标?这就是“中之用”,《尚书》中讲的三有(有猷、有为、有守)就是“用”的基本路径和行动指南。相当于“作业指导书”吧。
1) “有猷”,“猷”字左边为“酉”,右边为“犬”。“酉”为“酒”,“祭酒”为祭奠的最高形式,荀子曾为“稷下学宫”几代的“祭酒”,可见荀子在先秦时代的文化地位之高。“酉”代表敬仰和虔诚,要以最高的敬仰对待这个“中”,深信这个“中”的目标和方向;“犬”(狼)是动物中最具有团结精神和集群效应的,“群狼”意味着组织建设,即搭班子建团队。既有崇高的信仰又有相应的组织建设,有组织有规划的实现最高的目标和方向。即今天讲的“顶层设计”。
2) “有为”,讲的就是执行力,去做去实践。“光说不干是假把式”,勇于践行,知行合一才能有“致良知”。
3) “有守”,讲的是持之有恒的坚守,不忘初心,保持常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对于一个企业或者项目运作,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和体系,维系这个常态的运作。保证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日常运行。
太和殿的匾,建极是组织建设
毛主席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相比MBA课程讲的成功学和执行力,简单明了,其中就有“有猷、有为、有守”的深刻含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为“有猷”,其中少谈了“组织建设”,“排除万难”就是“有为”的践行,“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就是有常的坚守,即“有守”。
孔子用“中庸”替代“中用”,细读《中庸之道》,发现孔子最初对“中庸”的解释中还是有“中用”的影子,但后面的扩展延伸却是严重违背“中用”的本意,是虚假的“道”,严重偏离了中华文化的本源。
结束语
先秦“稷下之学”以黄老之学为主流,帛书《老子》今日还有存续,但“黄”学到底是什么?只能从碎片化的中华文化中去寻找了。黄帝为“五帝”时代的代表之一,传承于“三皇”时代的以“三”为尊的生生不息的自然文化,和以“五”为尊的公天下文化,应该是“黄学”的根本。《管子》中有些影子,代表五帝时代后期的尧舜禹、商汤、周武王时代思想的《尚书》中也有些影子。《黄老之学》一直到西汉的文景之治还在,汉武帝独尊儒学之后,黄老思想逐步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但一直随影在周围。
《尚书》中讲的“允执厥中”,就是讲“中用”,“中”为旗帜、为目标、为方向;“用”为“三有”,即有猷、有为、有守。先“立中”,然后“有猷、有为、有守”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中用”之道,而非后来的《中庸之“道”》。儒生们为何只能成为辅丞,就是不明白“中用”之道,思想早已被“中庸”掉了。
“中用”是夏商周时代的中华文化正脉之一。尊此“中用”而非彼“中庸”。
下篇用“中用”之道重新解读一下《易经》之屯卦,讲讲周文王和武王应用“中用”之道开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