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开:竹枝词的“出味”
不论是比喻也好,夸张也好,顶针也好,比兴也好,谐音也好,虽然这种种修辞手法都是创作竹枝词的常用手法,但它们却不是竹枝词的专用手法,因为这些修辞手法也都是古乐府、近体诗(如比喻、比兴、夸张)、或是民歌(如比兴,谐音、夸张、顶针)、甚至顺口溜(如比喻和夸张)也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因此,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是写好竹枝词的最具特色之处或是最关键之处。那么,竹枝词作品之所以具有竹枝词的特色,也即竹枝词在风格上与其它诗体、韵文体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那就是竹枝词与众不同的“竹枝味”。因此,我们创作竹枝词,最重要的就是在创作一首竹枝词作品时,要使它在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竹枝味”。能否让一首竹枝词“出味”,才是创作竹枝词的关键。这也是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最大的区别。而竹枝词创作中的“出味”,当然需要各种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但这仅仅是创作中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一首竹枝词的立意和对它的整体构思布局。
一般来说,常用“出竹枝味”的创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写出百姓生活的情趣以出味。
当代有一首题为《浣衣女》的竹枝词:
屋近溪山云绕檐,女伴临流洗衣衫。
低声笑指新娘子,绿鬓红妆照翠岚。
(选自《潮汕竹枝词》第14页)
这首竹枝的立意是写一位山村新娘,它通过女伴们临溪洗衣这一特定环境,借女伴之口道出。这样写,自然是一首竹枝词。但是我认为其中的结句“绿鬓红妆照翠岚”过于文雅了一些,尤其是“翠岚”一词,它不可能是山村女子口中所能说得出来的。而且,“绿鬓红妆”是任何一个村姑都可能有的形象而非新婚女子独有的形象。在我看来,这首竹枝词的“竹枝味”还出得不够,它还没有将村姑的话模拟得更符合当时具体情境下的真实。如果我们将这首竹枝词改成:
屋近溪山云绕檐,女伴临流洗衣衫。
低声笑问新娘子:昨夜新婚比蜜甜?
这样一改是不是使这首竹枝词更具有竹枝词的情趣,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呢?我认为这样一改,既体现了女伴对新娘的关心,也更突出了女伴对新娘的打趣本意。这种“逗趣”,自然也是平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所在。读过修改后的这首竹枝词,读者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象到,那新娘听到女伴低声所问后,一定会是“两朵红云脸上飞”,或是“低头弄水抿嘴笑”,这样子写出来的竹枝词才有阅读想象的空间,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散”的效果。
由此可见,作者在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时以表现平民生活情趣、刻画生活中的细节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又如当代竹枝词作者张文廉创作的《山村竹枝词——汉王乡纪事(后十首)》之三:
片风丝雨望中迷,岭上凝云湿不飞。
稚子那知农事急,紫藤架下唤爷归。
这首竹枝,将一农家小儿在细雨微风中在紫藤架下唤他那正在地里干活的爷爷快些回家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联系到作者创作这首竹枝词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会知道,当时(1983年前后几年)中国农村大地上正在进行一场农业生产体制大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首竹枝中只用“农事急”三个字,就将这种农民积极性反映出来了。而整个的农村改革大背景,却是通过一个小儿唤爷归的细节再现了出来,不可谓不是“以小见大”,“手法高超”之作。
再如当代作者陈弼荣所作竹枝词《渔村(之一)》:
港口避风韵事多,当家补网我修箩。
怜他伢仔浑无奈,走向江边吹海螺。
(选自《潮汕竹枝词》第45页)
这首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描述了某渔村一家三口的生活场景。后两句则传达出了渔家孩的子的生活情趣。
2运用雅俗交错、结合的写法,注入文人情怀来出味。
我们再看张文廉创作的《山村竹枝词——汉王乡纪事(后十首)》之九:
柏油路入苇塘西,烟柳拂堤月影迷。
如此星辰如此夜,阿哥教妹驾轻骑。
这首竹枝词其实描述的有生活细节,那就是当代农村背景下的一景:在朦胧的月色下,一农村男青年在柏油路上手把手地教他的“阿妹”(也就是他的恋人)学骑摩托车。但这一细节只是粗线条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着意去刻画它。“烟柳拂堤月影迷”,背景很美;而“阿哥教妹驾轻骑”,这在当事人来说其情也很美。它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初步劳动致富的情况下生活条件的改变,个人交通工具由过去的自行车变为摩托车了。这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这首竹枝词中,“烟柳拂堤月影迷”和“如此星辰如此夜”这两句,是典型的文人诗写法,真正的民歌中是不会有这样的句子的。因此这首竹枝词注入了文人的情怀,融入了文人的诗词艺术修养在其中。
3.选取有趣的生活事件作题材,使竹枝词自然出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大家都觉得有趣的事情,将这种有趣的事情写成一首竹枝词,往往不用刻意着笔便会自然出彩,从而显现出它的戏剧性效果和它那原生态的竹枝味。如:
例1.
娃儿八岁学骑车,立踩颠颠车摆斜。
小径人来又人往,心慌撞上竹篱笆。
(曾建开:《竹枝新咏九首·学车》)
例2.
三面包抄紧合围,近前原是大山鸡。
扑愣一下它飞去,长叹又将空手归!
(曾建开:《打猎竹枝词(三)》)
例3.
日午骄阳漾水波,鲇鱼到手乐呵呵。
掐头正欲穿茅草,脱手窜逃叹奈何!
(曾建开:《摸鱼儿竹枝词(三)》)
例1中,描述的是农村中儿童学骑自行车的场景,这种场景许多人都会见到过。将这种场景写成竹枝词,也同样会有欣赏的价值。这首竹枝词里写的是一个小孩学骑车时因路面太狭窄,他为避让过往行人而撞上了路边的竹篱笆这样一个情景。如果我们试将“小径人来又人往,心慌撞上竹篱笆”改成“听得娘呼三五遍,夕阳西下快回家”可不可以呢?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心慌撞上竹篱笆”那种喜剧性效果就没有了。
例2中,写的是一次几个猎手同时上山打猎的事件。猎手中有人发现前面柴草丛中有动静,于是招呼其同伴行成三面包抄合围之势。他们蹑手蹑足地走向前去一看,原来是只硕大的山鸡呢。猎手们高兴极了,正要举枪射击时,那大山鸡却“噗”地一声飞走了。这首竹枝的“出味”在结句,“长叹又将空手归!”,本来看起来挺有收获希望的事,一下子就“鸡飞蛋打一场空”,猎手们的无奈、惋惜、焦虑、劳而无功的情绪,都在这一句中体现出来了。
例3中,写的是儿童利用午间下河去抓鱼的活动。“我”下河不久后便抓住了一条黑乎乎、滑溜溜的阔口长须大鲇鱼,这一下“我”便得意起来。正当“我”掐住这条鲇鱼的头,正想用茅草穿它的鳃时,不料这鲇鱼浑身一使劲,竟“嗤溜”一下从手中脱逃了,真是得而复失,悔之晚矣!这也是这一事件发展到高潮时的戏剧性效果。这首竹枝词,写的正是作者儿时亲历过的真实事件。面对这种结局,当时的懊恼心情真是没法形容。
4.突出地方口语中的方言特色以出味。
竹枝词不仅它所表现的的题材和内容富有地域特色,而且其中有一些竹枝词所运用的语言也富有很强烈的地方色彩,这就是在创作竹枝词中所突出的地方性方言的运用。这种地方性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形成竹枝词的地方风味的一种手法。如
例1:
抡起铁锤几十斤,汗巴水流暴青筋。
都哇打铁要趁热,何惧火星炭烟熏?
(龙成前:《竹枝词·打铁》)
例2:
霜天兆晴赶早工,薯片当煮七分功。
“哟哩棱边晒得少?”回头见有两馋虫。
(龙成前:《竹枝词·晒番薯片》)
例3:
而今写信何须笔,吡哩啪啦按手机。
蛮久冒跟朋友耍,家不竞事扯横皮。
(李远实:《竹枝词·手机》)
在例1中,“汗巴水流”和“哇”即江西萍乡方言。“汗巴水流”是浑身流汗的意思;“哇”是说的意思。
在例2中,“哟哩”和“棱边”也是江西萍乡方言。“哟哩”在萍乡方言中是“为什么”、“为何”的意思;“棱边”在萍乡方言中是“那边”的意思。在这首《晒番薯片》原稿中,“棱边”写作“那边”,我在编辑时看到后,干脆就将“那边”也改成方言了。
在例3中,方言手法的运用是密集型的,它的后两句中一连使用了“蛮久”、“冒”、“家不”、“竞事”、“扯横皮”五个方言词汇,两句共十四个字中,方言字竟然占了十个字!这五个方言词汇也都是萍乡方言,“蛮久”是“很长时间”的意思;“冒”是“没有”的意思;“家不”是“今天”的意思;“竞事”是“特意”的意思;“扯横皮”本是指“不讲道理而胡搅蛮缠”的意思,作者用在这里有跟朋友“牛头不对马嘴般地较劲”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竹枝词的首句中的“笔”在萍乡方言中是读阳平声(音似普通话中的“逼”)而不是读上声;“扯横皮”中的“横”字在萍乡方言中不读“heng”,而是读作“wan”(音似普通话中的“玩”)。这是需要向萍乡地区以外读者予以说明的。
5. 采用奇特的构思来凸显竹枝词的主题以出味。
奇特的构思,往往发自作者心中的一闪之念,这种一闪之念就是构思奇特性的灵感。如果作者能够及时抓住这一闪之念立即下笔,往往就会产生一首优秀的竹枝词作品来。我认为这种一闪之念并不是作者刻意思索的结果,而是“瓜熟蒂落”顺理成章的收获。因为灵感在创作心理学上,是作者长时间思索中一种偶然的发现,就像佛教里禅宗所说的那种顿悟,或像物理学家牛顿因头上掉下一个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所谓奇特,就是与众不同,非常的奇妙、非常的特殊。
例1:
相思夜夜梦牵魂,远道迷离祝福君。
挣得香甜新岁月,归来对酒饮星辰。
(谢玉禅:《竹枝词·思外出打工的夫君》)
例2:
国庆欢歌喜气萦,红灯摇暗满天星。
推窗望月秋盈袖,私语一声被菊听。
(山桂荣:《竹枝词·无题》)
例3:
喇叭花开爬上墙,为瞧隔壁俏姑娘。
吃惊张口一声喊:哎呀她她她吻郎!
(曾建开:《竹枝词·情歌十二首(之六)》)
例4:
飞旋刀片夹机装,修齿游标卡尺量。
配匙虽然门上锁,小偷行窃会爬窗!
(曾建开:《社区竹枝词十二首·配钥匙》)
例5:
矿难又闻心又惊,西山夜鸟怎堪听。
不知她是谁家女,一夜哥哥叫到明!
(田昌令:《竹枝词·夜闻鸟声》)
在例1中,作者描写了一位女子对外出打工丈夫的思念和她对丈夫归来后幸福情景的想象。“挣得香甜新岁月”是这位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一句并不奇。奇就奇在结句:“归来对酒饮星辰”。结句中“她”想象着夫君打工归来后与她在星光下共饮的情景。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说是二人对饮美酒,却说成是“对酒饮星辰”,这样就使这首竹枝词更增添了一层余味。星辰怎么可饮呢?自然说的是酒杯中美酒倒映出的星星的影像了。
在例2中,作者写她自己在国庆节之夜思念夫君的情景。当时作者的夫君因公出差未归,此首前两句渲染节日喜庆的环境:欢歌喜气、红灯摇曳,这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思念远人的情思之深。作者推窗而望月,望月即思人。于是她情不自禁地私语了一声,却又被窗外的菊花听了去。将菊花拟人不奇,奇在她的私语怕被菊花听去的心理活动。这种写思念亲人的构思很是奇特,似乎此前未有人这样构思过。而且,作者将这种思念写得很含蓄,没有说出她私语了什么,从而让读者有了想象的余地。此首第三句中的“推窗”,原稿为“闲窗”,此诗在《楚萍竹枝词》一书中发表后,作者又作了修改。
在例3中,作者写的是一对热恋中的未婚男女青年接吻这么一件很常见、很普通的小事,其见证人却是隔壁院墙上的一朵喇叭花。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出这朵喇叭花没想到自己竟然偷看到了男女青年幸福地接吻的一幕,于是它大惊失色地高声喊了出来:“哎呀,她、她、她吻郎!”其构思之奇特,曾在“中华诗词论坛”上的“新唱竹枝” 版上引起众多竹枝爱好者的热议。
在例4中,作者前两句写的是配钥匙小摊主的配钥活动:飞旋着的合金钢刀片在匙模上开齿、用小钢锉修齿、用游标卡尺量新钥匙的尺寸是否与原钥匙相符合等等。初看,这是写配钥匙的整个过程了,哪知写到第三句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配匙虽然门上锁,小偷行窃会爬窗!”原来是担心小偷猖獗,大门上锁还是不保险。这首竹枝词原来其主题不在配钥匙,而是在反映当代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严峻形势和居民的普遍缺少安全感的心理。这是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平处见奇的构思手法。
在例5中,主题所反映的是一起矿难事故,然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矿难的悲惨场景,矿难事故的灾难性后果是通过一只夜鸟的凄惨呼唤声反映出来的。诗中先写事故发生后“西山夜鸟怎堪听”,然后提出疑问:“不知她是谁家女,一夜哥哥叫到明!”诗中的夜鸟,当然是作者构思时所虚拟出来的,但正是通过这只虚拟的夜鸟,写出了作者对矿难遇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情、对造成矿难事故的责任者的强烈谴责。这种不从正面着色而从侧面着笔、以虚写实的奇特构思手法,源于作者对社会现象本质的深刻把握和他透过这种把握而产生的感悟。
(此文曾于2010年7月22日上午在萍乡市芦溪县万龙山乡槽下村杨家岭灵芝峰宾馆讲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