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男孩,你不能哭”

青青莲子的后台偶尔会有男孩家长的困惑:

孩子有些娘娘腔怎么办?

孩子太爱哭了,根本没有男孩子的样子怎么办?

孩子竟然爱做手工不爱运动怎么办?

今天我要做的,不是告诉家长如何纠正孩子的“娘娘腔”,而是为娘娘腔男孩正名!

1

何为真正的男子气概?

关于何为真正男子气概?

曾在去年“娘炮”之争一事中,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答案是什么?

身材不能太羸弱,性格不能害羞。

诸如此类的答案,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他们说的是正确答案吗?难以定夺。

但在倡导性别多元化的时代,加以框架限制,这或许就是一种错误。

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让更多人清楚如何走向更积极的一面。

这支名为《Boys Don't Cry》影片,由加拿大反霸凌组织White Ribbon联手创意机构Bensimon Byrne、Narrative出品,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导演Hubert Davis执导。

“这是一个男孩的故事,但他的某些片段,却是大部分男孩经历的缩影”,Bensimon Byrne执行总监Joseph Bonnici说道,“我们尝试以小见大的映射方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消极的男子气概认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何其之大。”

2

“娘娘腔”的历史

早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对男性审美的“阴柔”之风就吹遍了大江南北。

熟悉历史的同学不难发现,越是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朝代,对男性审美就越倾向于“柔和”。

所谓的“男子气概”,是基于人类进化使然,在原始社会健硕硬朗的男子更有机会活下来……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个“娘娘腔”的男孩,请你务必珍惜他——因为他可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娘娘腔”,应该是很多男孩最痛恨的一个词语。

这种带有性别上的侮辱简直是让人抬不起头来。

这里有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一个男孩子必须活得像男孩子一样?

2、 为什么一个用来侮辱男孩子的词语要用对立性别来形容?

3

性别属性:X,Y,Z(三种)

事实上,我们这几代人从来没有在「什么是自然性别,什么是社会性别,如何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这个问题上有过任何的思想认知和传播。

哲学课上不教,政治课上不学。

顶多就是说到刘胡兰江姐赵一曼之类的女烈士提一句“不愿裹小脚”罢了。

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把“女孩子到高中成绩就会下降”或者“女生就不适合读理科”挂在嘴边。

而在文艺影视作品里,特别是近几年,好莱坞纷纷用女英雄去拯救世界迪斯尼都让女王去吻醒公主的时候,我们却还在宣扬只有男孩不能哭么?

性别教育不能性别歧视啊!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鼓励女孩要勇敢,要敢于跳出性别桎梏。

可是男孩子呢?

社会对于男性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少,甚至是还无法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一个看似阴柔、实则温柔安静细心的男孩子。

用一个人的外表来定义一个人的性格、思想、道德、作风,就跟用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智商一样荒谬不堪!

就好像如今,如果我们把一个在事业上非常能干的女人叫做“嫁不出去的女强人”,把一个博士在读的女孩叫做“灭绝师太”,把一个在生活上独立自主上能修电路下能通马桶的女性叫做“男人婆”……

那一定会有一群人跳出来骂,说:你们这是典型的直男癌患者!

可是男孩子呢?

我们喜欢女性文静、可爱、乖巧,也喜欢女性能干、独立、坚强;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男性的温柔、文静、内向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们可以接受果敢帅气的女性,也应该能包容阴柔敏感的男性。

4

没有不完满的小孩,只有不同的价值观

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问自己什么让你觉得真正的活着,然后就去做。

因为世界需要的就是人们都真正的活着。

男孩子本应该不哭鼻子,女孩子本应该端庄温柔?

这谁教你的?

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本应该”的限制。

我们已经成为了被磨掉突兀棱角做成的一个个标准产品,没有人告诉我们每个人本该是不一样的个体,没有人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没有人知道我们如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以及如何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但我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尊重起自己的孩子。

不管TA是男孩还是女孩,你都首先尊重TA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人生选择权。

要问及,何为真正的男子气概?

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里上映的一幕,似乎是个不错答案。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