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书

春约百家稿,

秋出万卷书;
辛苦六个月,
卖价一元钱。
这两天关于刘某某在短视频平台搞图书直播低价破亿,说句实在话,相对于价值,对社领导而言,生存更重要!当下,纸厂涨价,工价上涨,电商压榨,等等。图书品种泛滥过剩,需要整治;重复品太多,需要精简。书圈自己不团结,怪不得别人。一定的流水是保证运转下去的必要条件。但书业价格战是阻碍国家进步的——
出版业第一次被白嫖,是扶持了电商;
第二次是扶持了得到;
第三次是直播。
当当,当里个当(当当在抖音直播也是9.9~发行许可证现在是备案制。不知道有多少自媒体平台有发型许可证?海航当年差点收了当当)。视频推书,花的功夫可不小。现在一本书得多少工序:人工校对,人工编辑,人工做视频。轻奢产品无疑了。买短视频推这种书的人,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买高级墙纸,他们真读书么?先不说买书的人。一个笔记本多少钱?一包面巾纸多少钱?为啥这么糟践大家辛苦出的书?图书作为快消品,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王芳也在直播里这么说,而且多次说坚守底线,但是转手上个9.9,下面的抖友跟疯了似的都要给孩子买了。营销搞流量,然后流量进来再割韭菜。但是很多韭菜其实不是韭菜,是大蒜,捞一票就跑。国人天然有一种传销气质,商业文明就是这样被玩坏的!
搞文化投资的人常说编辑不注重看大趋势,其实这是很多出版社和编辑的软肋,这个确实也没办法,我觉得大多数出版人还是能判断作品内容的好坏的,但是往往听了发行,营销,渠道,很多方面的意见后,不能坚持了。他们跟出版人和编辑沟通,经常会听到反馈说,发行营销把选题拒了。当你把内容的评判标准交给营销,交给电商渠道,交给刘媛媛们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把未来的渠道定价权交出去了,而营销和渠道们大多只看这个作者是不是名作者,有没有自带流量,价格是不是够低的时候,这书出来不打价格战才怪呢。商业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产品过剩时,比如牛奶要倒掉,其实说到底就是维护市场的平衡性。如果图书都是这样低价倾销,最后伤害的还是正常渠道的图书市场。容易形成反噬,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肯德基晚上的过期食品都要倒掉,不是低价促销,最多员工自己带回家。也是这个道理)。
解决方案很简单。从源头内容上去发掘好的作品。听起来很虚是不是?这就是常识。但常识是有力量的。都说知道听别人的意见是聪明,知道该听谁的意见是智慧。可是我们好好正经出书,就没个让人顺心的渠道卖,编辑自己会判断:对于某些时效性强的类别,确实要紧跟政策和社会议题;对于优秀的内容来说,有些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就是我们说的常销书。
我坚信图书不会消亡,一定有自己的发展之路,只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当然行业自律和市场成熟,包括消费者市场的成熟,都很重要……余以为,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财富。衡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四类人在一个共同体中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生存不难,难在发展。有追求更难。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依附哪个组织或者单位。我想,组织和单位也希望有独立的个体加入自己,而不是依附自己维生。鲁迅说,绍兴师爷的风骨就是,箱底永远留着告辞的盘缠。编辑首先要思考到底要传播什么给他人,其他的,比如形式、媒介、组合方式都是配合需要传播的内容。编辑虽然是个杂家,但是在某个出版领域,应该是信息研究的专家。世事洞察即文章,我们可能做不到这种程度,不过在自己吃饭的领域还是可以做到的。

作为编辑界的"祖师爷",孔子不仅编辑整理了“六经”,而且提出了“述而不作”等许多编辑原则,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很多大社分工很细:文字编辑,策划编辑,版权编辑,营销编辑,自媒体编辑……可是我社责任编辑确是云集这些编辑角色于一身,有时候就顾此失彼。有同行感慨卖书前期真的是卖的文案,长销是靠的内容。一般的编辑没四到五年,很难写出合适的文案。我们要像优秀的同行学习,比如作家社老牌的编辑们很厉害的。当然作家社本来各种资源就很好,作者,渠道,品牌,都很优质。如果编辑策划营销能力强,书是比较容易畅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