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论”是谁首创?曾让六月飞雪,邹子的律吕调阳又是什么

独创“五德始终论”,曾让六月飞雪,邹子发明的律吕调阳又是啥?

在中国的易学圣贤人物中,战国时期的邹衍是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因其独创“五德始终论”和“天下九州”等观点,被人们尊为“邹子”。

“一画开天,文明肇启”。上古时期,伏羲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明出了先天八卦,被尊为“人皇”。

从此后,《易经》中的阴阳学理论,被人们逐渐应用到了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中,中华民族慢慢由野蛮的原始社会,也走向了文化发达,屹立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

羲皇辞世后,52岁的女娲娘娘代立,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于女娲娘娘。有文字记载:伏羲圣人和女娲娘娘结为夫妻后,两人共同开启了“伏羲文明”,前后延续了2600多年,传下153代,此后与外族同化。

其中,仅伏羲圣人和女娲娘娘血缘下传23帝;伏羲女娲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缘),共下传77帝。

羲皇圣人开创阴阳学说后,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在此基础上,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论,应用到了封建王朝历史的兴替和变迁中,借以阐述阴阳五行的循环不息。

“天地流行,五行运作如轮转。乾坤妙谛,如以中华民国之土,克清朝之水;清朝之水,克明朝之火;明朝之火,克元朝之金;元朝之金,克宋朝之木;宋朝之木,克唐朝之土;唐朝之土,克隋朝之水;隋朝之水,克晋朝之火;晋朝之火,克刘汉之金;汉朝之金,克秦朝之木;秦朝之木,克周朝之土;周朝之土,克商汤之水;商汤之水,克夏朝之火。”

邹子晚年时期,独创“推大圣终始之运”,也就是后来古人所说的“五德终始论”,来警戒劝导天下王侯。

邹子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五行相对应,比如,夏朝时期,崇尚红色为尊,五行为火德;商朝时期,崇尚黑色为尊,五行为水德;周朝以中央黄土为尊,五行则为土德;

从历史的朝代变迁的顺序上来看,周朝五行土德,克商汤水德,取而代之;商朝水德,克夏朝火德,取代夏朝……

这个“五德终始论”的观点理论,就是依照自然五行的生克原理和循环变化,来决定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翻阅邹衍的生平资料会发现,他出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24年,换算成当时的朝代,应该是周显王45年。

邹衍的一生中,应该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伏羲圣人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的后天64卦等《易经》理论和易学文化遗产。

网络中,也有观点认为,“五德终始论”并非邹子首创,而是在上古三皇之后,五帝时期就有了。

《汉书》中谈到 :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大帝;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中国的道教文化认为,天地有五方,五方有五老。所谓的“五老”,就是先天而成的五方灵气,即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之前的先天神灵,又称“元始五老”,“五行之始”、“五气之祖”。

五老分别为:东方青灵始老天君,称作“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称作“赤帝”;中央元灵始老天君,称作“黄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称作“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称作“黑帝”。

上古文化中,则认为天地东南西北方中的5个方位,分别由五帝镇守。

例如:东方为木地,主生发,颜色为青,故称“青帝”,代表人物是伏羲太昊;南方为火地,主生长,颜色为红,故称“赤帝”,代表人物是炎帝神农氏;西方为金地,主肃杀,颜色为白,故称“白帝”,代表人物为黄帝的长子少昊;北方为水地,主闭藏,颜色为黑,故称“黑帝”,代表人物为昌意之子颛顼;中央为土地,主稼穑,颜色为黄,代表人物为轩辕黄帝,故称“黄帝”。

历史上,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就认为,早在上古时期,五帝的传承顺序,就已遵循了五行生克终始论,因此,这个理论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诞生。

在关汉卿的文学作品《窦娥冤》戏曲中,千古奇冤的窦娥在临刑前,曾发下3个誓言:血溅三尺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蒙冤,最终感天动地,沉冤得雪!被人们评为十大悲剧之首。殊不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六月飞雪”的典故。

生于齐国的邹衍,曾在燕国步入仕途,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国师相待,燕昭王特意为他建造了“碣石宫”。

但到了燕惠王时期,邹衍遭到奸臣谗言相害,被捕入狱。为人忠直的邹子,曾在狱中虔诚祈祷,使燕国在六月天奇迹般地下起大雪。

“六月飞霜因邹衍,暴雪淹城为哪般?”可见,关汉卿能够创作出《窦娥冤》的大作,或多或少是受了邹衍遭遇的启发。

早在上古黄帝时期,轩辕黄帝曾命,极有音乐细胞的大乐曲家——伶伦,创造出了“吕律调阳”。《千字文》的开篇中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12根长短不一的笛子,按次序排列起来,插到土里面,最长的可吹出黄钟,最短的只有4寸多,可吹出应钟。

成语典故中,有“邹子吹律”的传说。古代的燕国天气寒冷,长不出庄家,邹子吹了一番笛子,燕国的庄家长势就好了,被人们奉若神明。

“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也!”邹子是怎样做到了的呢?

“源易缘”注意到,邹子吹笛,并非他亲自用嘴吹笛子。而是他因地制宜,为了调整当地气侯24节气,利用天地72气侯的变化,让大地吹响了笛子。

邹衍所用的办法正是,将12根长短不同的笛子,笛子中装满芦灰,高低不等的埋在地下。笛子的管口,则用竹子的薄膜贴上,每当冬季冬至节一阳初生时,长管子的灰,首先受到大地阳气上升的影响,将竹膜喷出,并发出声响,依次等最长的笛子(雨水时节)被大地吹响时,再等半个月的时间,惊蜇一到,一声春雷,百姓们就可以耕地种植五谷了。

12吕律分别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估洗、仲吕、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分别着12农历节气中的子月(11月)、丑月(12月)、寅月(1月)、卯月(2月)、辰月(3月)、巳月(4月)、午月(5月)、未月(6月)、申月(7月)、酉月(8月)、戌月(9月)、亥月(10月)。

“6阳为律,始于冬至日,终于小满日,如男人声音低沉;6阴为吕,始于夏至日,终于小雪日,如女人声音尖细。”

综上可知,伶伦和邹衍用12吕律调阴阳之法,其思想原理,都源自我国的《易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