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能直呼他人的名字 2024-04-26 03:56:09 现如今我们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名字一体,从一而终。其实在古达,古人们却不然。他们有名、有字、有号。做官的,死后还有谥号,比如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既有名,何必再取字?《礼记·檀弓》说“周道也”。西周时对“士”以上的贵族有一套规定:“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西周人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之前称“名”,行了冠礼即举行成人礼后就得称“字”。 为什么不能沿用其名呢?《仪礼·士冠礼》有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都是称呼,为何独独要敬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名,何又为字。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名字有一句经典性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比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怎解?根除病疾,从小自然安康。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原来,名与字就像一对好搭档。无论古今中外,取名都属于人生大事。在西周,孩子满百日后,贵族人家要择日、沐浴、更衣。然后,在和煦的晨光中,母亲抱出孩子,面东而立。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郑重宣布其名。整个命名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而这个“名”,也从此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的符号、代称,“名”人一体。 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会有很多考量:好听的?吉祥的?古人也有取名原则,大体是依据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相貌、祥瑞、事件、情状等等,再加上父母的期许。郑庄公出生时难产,便叫“寤生”;陶渊明的长子名陶俨,显然希望他恭敬、庄重。总之都是依人而名,或者说希望名如其人。有时名与本尊关联感太强了,甚至有命如其名之神力名如此重要,岂能由人随意呼来唤去,又或被宵小之辈玷污?所以,给成人取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被人“直呼其名”。或者用于不良目的。先秦时流行一种巫木“诅”,其思维逻辑就是以名代人一一获取敌人、对手的名字,施咒然后控制对方。可见,敬名即敬人,名之尊也即人之尊。不过,现实没有绝对二字。在重要场“名”还是要露面的。这个场合用《礼记·曲礼》的话说,就是“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父亲和君王面前,无论他称还是自称,都称名。上对下称名,是表示尊威;下(自己)对上称名,则表示谦卑。同理,“君前臣名”也适用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可见成年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以方地位的高下。 因此,在古代看似琐碎的人名称呼,实际包含了古代国家秩序如何构建的大问题,必须“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公号ID : lishigushi 赞 (0) 相关推荐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骂人,《清平乐》为什么都是叫名而不称字?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现如今,中国的电视剧正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题材都大放异彩,有刑侦剧<重生>.<白夜追凶>,盗墓题材的<鬼吹灯>.< ... 古人名字的文化讲究(一) 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古人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 ... 古人在名之外为什么还要另取字 我们现在所谓的"名字"是指一个东西,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两回事.<礼记·檀弓上>就有"幼名,冠字"的说 ... 清且涟猗 || 你直呼老师的名字吗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直 言 你直呼老师的名字吗 常听到有些学生谈论起自己的老师来,总是"某某某怎样怎样",直呼其名:甚至个别年轻教师提及当年领自己"进门&quo ... 小学生的“名字”特殊,多个相同的字,老师直呼还可以这样 名字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不同的名字能反映出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人如其名"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带着它经历人生中各种时刻. 从出生起,家长们就想好了给孩子取名字,取名 ... 西藏出土一块古代石碑,碑文内容让专家直呼:原来此人真的存在!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沉淀,而在过往的历朝历代中,唐朝绝对是最能引人遐想的朝代之一,大家都知道,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各种诗人也是层出不绝,所以在那个时期,唐 ... 爸妈都姓“宫”,奶奶随口给三胞胎取了个名字,民警直呼太霸气了 爸妈都姓\"宫\",奶奶随口给三胞胎取了个名字,民警直呼太霸气了 \"名字\"是一个要跟随人一生的称呼,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也非常谨慎,很多人的名字都含 ... 25岁美女现场挑男友,直呼必须月薪过万,房产证写自己的名字 25岁美女现场挑男友,直呼必须月薪过万,房产证写自己的名字 真人版捣练图令观众直呼穿越,纪录片让更多古代名画成“网红” "懂行的知道咱们在这里捣生丝,捣软了就送去做衣服,这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在捣年糕."--系列纪录片<此画怎讲>第一集<捣练图:传世名画C位之争>,采用真人演 ... 养鱼人怎么简单粗暴的快速洗好过滤棉,强迫症患者看了也直呼痛快 养鱼人怎么简单粗暴的快速洗好过滤棉,强迫症患者看了也直呼痛快 这三首打油诗,短短几句让人从头笑到尾,读完直呼过瘾 很多人都认为"打油诗"上不了台面,但我一直觉得大俗即大雅,有些"打油诗"并不比正规诗差.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三首很有水平的打油诗,只读了几句就笑出了眼泪,不服都不 ...
现如今我们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名字一体,从一而终。其实在古达,古人们却不然。他们有名、有字、有号。做官的,死后还有谥号,比如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既有名,何必再取字?《礼记·檀弓》说“周道也”。西周时对“士”以上的贵族有一套规定:“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西周人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之前称“名”,行了冠礼即举行成人礼后就得称“字”。 为什么不能沿用其名呢?《仪礼·士冠礼》有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都是称呼,为何独独要敬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名,何又为字。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对名字有一句经典性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比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怎解?根除病疾,从小自然安康。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原来,名与字就像一对好搭档。无论古今中外,取名都属于人生大事。在西周,孩子满百日后,贵族人家要择日、沐浴、更衣。然后,在和煦的晨光中,母亲抱出孩子,面东而立。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郑重宣布其名。整个命名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而这个“名”,也从此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的符号、代称,“名”人一体。 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会有很多考量:好听的?吉祥的?古人也有取名原则,大体是依据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相貌、祥瑞、事件、情状等等,再加上父母的期许。郑庄公出生时难产,便叫“寤生”;陶渊明的长子名陶俨,显然希望他恭敬、庄重。总之都是依人而名,或者说希望名如其人。有时名与本尊关联感太强了,甚至有命如其名之神力名如此重要,岂能由人随意呼来唤去,又或被宵小之辈玷污?所以,给成人取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被人“直呼其名”。或者用于不良目的。先秦时流行一种巫木“诅”,其思维逻辑就是以名代人一一获取敌人、对手的名字,施咒然后控制对方。可见,敬名即敬人,名之尊也即人之尊。不过,现实没有绝对二字。在重要场“名”还是要露面的。这个场合用《礼记·曲礼》的话说,就是“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父亲和君王面前,无论他称还是自称,都称名。上对下称名,是表示尊威;下(自己)对上称名,则表示谦卑。同理,“君前臣名”也适用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可见成年称名与不称名,取决于以方地位的高下。 因此,在古代看似琐碎的人名称呼,实际包含了古代国家秩序如何构建的大问题,必须“冠而字之,敬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