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永远不知道——死亡之地:死亡焦虑?
你第一次离死亡最近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离死亡最近是在祖父去世的那天晚上,老家农村的习俗是,当长辈去世那晚,无论如何,都要将他未寒的身躯转移到家族祠堂里,并为之守夜,第二天凌晨才能作法,下葬,入土,为安。
那天刚好大雪,父亲跪坐在祖父旁,整夜燃烧着的蜡烛也已经燃灭几根。奇怪的是,那晚,格外的寂静,屋里没有哭泣声;邻居屋里没有呼噜声;街上没有狗吠声,我和家人待在车里,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天晚上很是热闹,整个村子的居民围坐在屋外,喧嚷的说话声,嘈杂的狗吠声,扑鼻的饭菜香,那场景像是在过年,而不是在办丧。
看着父亲与他人谈笑风生的样子,很奇怪,很生气,也很可怜祖父,甚至无法理解长辈们的举动,这似乎与想象中的丧礼很不一样。
时辰到了,直到祖父躺在棺材上,高瘦的祖父被装扮得很是得体,那双经历过苍桑人生的双手被摆放在肚脐眼上,即使那双手毫无血色;
穿上西装的祖父梳着油亮亮的头发,十分帅气,听说那是他第一次穿上西装,真想让他好好照照镜子,向邻居炫耀一下,即使他终是紧闭双眼。
当棺木被关上,抬走的那一刻,那个一向高大,意气风发,抖擞精神的父亲终是坚持不下去,像被抛弃的孩子似的,哭闹地叫喊着:“爸,你怎么这么快就扔下我,没有你,我怎么办”
其实,大人们只是在忍着,只是因为,作为大人很多事情要去完成,只是把年龄的沉重感用强装镇定去硬抗下来。
其实,大人们也很痛。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丧礼,说实话,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反而对死亡这个词有了更加具体的体会。
一个人的死亡不再是父母口中所说的只是去了很遥远的地方,也不再是所谓的天堂或地狱的入口。
人一旦失去呼吸,他就是真正的死去了,是火葬化为一摊骨灰,或是土葬化为一副残骸,或是树葬化为树木的肥料,总之,死去的人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他就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在世的亲人失去了一个亲人,而死去的人是失去了全部的亲人。
01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似乎没有人不恐惧死亡。
哲学家卢梭说过,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
死亡恐惧乃是人类的天性,那些所谓宣称不怕死的人,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荒唐表演罢了。
恐惧死亡,从生物学规律来说,人和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都不过是求生欲使然。
但是,由于人类具有高级智慧,有复杂的智力活动,复杂的情感生活,因此,人比动物有着更害怕死亡的复杂原因。
死亡是一切美好东西的毁灭
活着,意味着舒适,惬意,快乐,幸福,光明,亲情,友谊乃至鲜花,掌声等等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
所以,活着真是太美好了。
而死亡,意味着危险,痛苦,悲痛,丧失,恐慌,消灭,未知。乏力,失控等等一切能够否定人类欲望的东西。
所以,死亡真是太糟糕了。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恋生恶死亦然。
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
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能够确切的告诉你,还没死的人没有这个经验,而已经死的人,他不可能返回来告诉你,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以,死亡的一切都需要一个人在自己死亡当中去亲自了解和体验,这就使得死亡具有神秘性。
不过,这还不是死亡不可经验性的全部意蕴,更重要的意蕴是,人在死亡之后,那个生前拥有的主观意识会变成什么样?会去哪里,会不会继续存在呢?
这都是令人无法捉摸从而令人抓狂的问题。
毕竟,多数人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我存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更难以想象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死亡意味着一个人将失去其全部所有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的积累,如财富,家庭,亲情,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等。而死亡会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有些丧失常常会令人肝肠寸断,比如,丧失亲人,对那个在世的人来说,它失去了一个亲人,而对那个离去的人来说,他将丧失全部亲人,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死亡意味着孤独和隔离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有别人代劳,即使那件事非常非常的艰难。如,艰苦的工作,一次很遥远的旅行等等。
但是,死亡这件事必须是一个人亲历亲为,他人无法代劳。而且,这种必须亲历亲为的死亡常常是一个人上路,没有人作伴。
即使有人和你一起赴死,死亡者是无法感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是孤独的,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的隔离,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到恐惧?
最后,死亡常常伴随着肉体上的痛苦,因此就让人感到恐惧。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大多数病人死亡前都会有痛苦,例如,疼痛,窒息,恶心等等,特别是那些癌症病人和许多慢性病人的死亡痛苦尤甚。
为了缓解这些痛苦,现代医学发展出了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是,我们很难保证病人的死亡没有一点痛苦。
安乐死,安宁疗护等等现代人文医学议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正是基于终末期病人可能面临死亡的痛苦这个事实。
02
对死亡的恐惧
常常催生出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人类个体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或者人必有死的事实所产生的不安,纠结,恐惧等心理和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很难感受到死亡的压力, 故死亡焦虑也只能凭借着特殊情景诱发而产生, 如亲朋好友的逝世、报纸上有关死亡的新闻或报道、电视中有关死亡场面的故事情节、街上偶然遇到的出殡或某人出车祸而致死。
死亡焦虑常常伴随着一些生理现象,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冷汗淋漓等等。
死亡焦虑通常来说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过度的焦虑感会对人们的个体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在非常严重的状况下,死亡焦虑会令个体的生活没有办法正常继续下去。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一个非常精明的庄园主计划前往奔萨省,购买一座带大树林的庄园。
他带着一位男仆出发了,为了早日感到目的地,他决定在两百多俄里的路途上不做停留,只在中途换马。
天黑了,他们继续前进,却睡意朦胧,这个庄园主就打起盹来,但是,他突然惊醒了,睡意全无。小说里面描写这位庄主当时的心理状态:
我去做什么?我上哪儿去?我的头脑里突然产生这样的疑问,倒不是后悔想以廉价买进庄园,而是我突然觉得根本不必这样长图跋涉,我回死在异乡的,我感到心惊胆战。
这是庄园主第一次感受到的死亡恐惧。因为太累,他们就住进了旅店,当时庄园主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恐惧,对于这种恐惧,是这样描写的:
我试着想想我所关心的事,购买庄园,妻子的事,这一切不仅没有什么可以令人开心,而且都微不足道。由于生命逐渐消亡,一切都被恐惧笼罩着,我该睡觉了,我正要躺下,就恐怖得跳起来,苦闷,心灵的苦闷,那种只有在呕吐之前才有的难受感觉。
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看来死亡是可怕的,生和死不知怎的竟合二为一,有什么东西在撕裂我的灵魂,但撕裂不开来。
我再次走过去看看睡觉的人,再次试图入睡,可是,那红色的,白色的,正方形的恐惧又出现了,有什么东西在挣扎,但是挣不脱。
据说,这就是托尔斯泰自己的经历,无论如何,这段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死亡焦虑发作时痛苦的内心精神状态。
03
从个人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死亡焦虑是死亡意识被唤醒的表现。保持一定程度的死亡焦虑有利于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规划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然而,当死亡焦虑过于严重的时候,它对人们正常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成为生活的障碍。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直视死亡犹如直视骄阳般让人难受,但只有充分地觉知生命的有限性,才能走出现实生活的迷误,透析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今晚睡觉前可以想象一下,
没有你存在的世界会是怎么样?
写在最后
修代明博士说
修代明博士说,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丧失,亲人离世,失恋离婚,甚至是相伴多年的宠物去世,都会引起哀伤的情绪。
哀伤情绪下面其实是厚厚的爱,有多少爱就会有多少的哀伤,哀伤永远都不会被消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它,接纳它。
对于哀伤的处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受事实,当然接受的同时要做情感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再去做怎么适应新生活,怎么建立新的关系。当情绪得到接纳和支持,我们就可以更加有力量去做。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1]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pain and death anxiety with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in older adults.[J].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20,20(11).
[2] 陆可心,王旭,李虹.恐惧管理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2):344-356.
[3] 陆可心,沈可汗,李虹.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1):76-85.
[4] 郭琳.国内外死亡态度研究概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8):205-206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