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情】拙政园——苏州私家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御史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回归故里,以大弘寺旧址兴建拙政园。他邀请当时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布局设计,前后历时共16年,最终建成了这个池广林茂、自然疏朗的江南园林。
拙政园的命名是引用了西晋潘岳的《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最初的拙政园是宋元高古的造园风格,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造,但高古散淡的气息仍能够被依稀辨识到,这也是拙政园最宝贵的亮点。
五百年间,拙政园的命运几经更迭;园内景致随之变化,却典雅如初。亭台楼阁,回廊起伏,小桥流水,古木参天;使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齐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整个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中园是全园精华所在,东西花园则各具特色。
东园
又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大堂正中,置一副漆雕屏风相隔。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北面为一幅《翠竹图》。
芙蓉榭位于兰雪堂东北面的荷花池边,建筑线条优雅,有种亭阁端坐,戗角去似轻盈飞翔之态,整个建筑简朴而又细致,细节上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统一。
中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远香堂为中部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面遍植荷花,两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为四面厅,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原为主要宴请宾客之所,四面通透落地长窗,所有庭柱移于四面廊下,堂内空旷没有一根庭柱。透窗望去,堂外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夏日堂前池内荷叶田田,清风徐来,恰合远香堂之名。而远香堂处于整个拙政园的中园中心,东有牡丹圃,北有荷花池,西有桂花林,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时美景尽收眼底。
西园
原为“补园”,水面迂回,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主要建筑为卅六鸳鸯馆,是当时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透过蓝色玻璃窗观室外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一番情趣。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是一种鸳鸯厅形式,内部被隔扇与挂落分为南北两部份,北厅以夏天纳凉之用,南厅以冬日取暖之用。馆内主要宴请、听曲、会客、休憩之用。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弯曲美观的同时利用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效,从而达到余音袅袅,绕梁萦回的效果。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晚清之后,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逐渐增多,形成变幻曲折的庭院空间,建筑景致独具特色。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藏露掩映,使山水景观显得更为疏朗开阔。
拙政园最大的贡献主要有三点:
第一,它为现代人展现了带有高古气息的园林样貌和残存着宋元风的建筑风格;
第二,拙政园的中部提供了一个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则时代,即明末清初时代主要厅堂隔水面山之外的种种变化,启示后人如何在大面积的范围内运用这个典则;
第三,它贡献了许多从建筑到园林中的桥梁,始终保持着和后世的纠结、造作、自我表现不同的风格。从建筑不盲目追求“嫰戗发戗”,到桥梁上贴着桥面的低矮栏杆,拙政园的建筑都遵循着非常飘逸的逻辑,透露出低调、含蓄的美。
拙政园布局灵活,
道法自然,匠心独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它为后人留下了价值连城的研究依据,
早已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素材来源:星文化、花菜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