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陇上斯文 襄武耆献
陇上斯文 襄武耆献
——杨凌霄《襄武人物志续编》对陇西文史的贡献
王长华
晚清陇西士人杨凌霄(1841-1905),字壤三,又字九卿,号负阴子,巩昌府陇西县城东街人,著有《襄武人物志续编》一卷,《陇西艺文集》六卷,《壤三诗草》四卷,《壤三文集》三卷等。甘肃学政叶昌炽阅览其著作后,大加赞赏,特赐“襄武耆献”四字匾额,以表彰其对地方文史的重大贡献。
按:叶昌炽(1849—1917),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号缘督庐主人。原籍浙江绍兴,后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市)。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收藏家。1902年2月被任命为甘肃学政,职责主要是按试诸生,考核教官,在4年中他巡行了甘肃省的各府州县。
杨凌霄去世后,当时主讲南安书院的安维峻(以“陇上铁汉”著称于史),曾作哀悼之诗以追怀他的事迹,为这位“陇上斯文”的离世感到十分痛惜。杨凌霄的平生操行,已被载入《甘肃通志》。
关于杨凌霄的生平,综合其子杨琛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所撰《杨壤三墓表》,杨凌霄的学生王志霖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所撰的《候选州判杨凌霄德教碑》,以及《杨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可知其大略。
杨凌霄在年幼时,就在其父德堂公的庭训下,勤慎笃学。19岁那一年,进入县学学习。当时,正值陕西发生回民事变,甘肃也受到波及,局势一时动荡不安。为了避乱,杨凌霄之父德堂公就挈妇将雏,来到汉中,暂时寄居在侄子杨晴川家中。杨凌霄就在这时,投入军营效力,办理军中的文案事宜,先后在静宁、秦安和狄道(今临洮)等地,在军中参谋军机事务;还担任军需官,前往陕西略阳转运军需物资。在军中先后服务十年,对于陇上军事,了解得最为详悉。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巩昌府城失陷,德堂公忧虑成疾,病殁于汉中。等到变乱平定后,杨凌霄就离开军中,将父亲德堂公的灵柩运回陇西安葬。后来,由优等秀才的身份而成为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不久,就以保护城防的功劳,加五品衔。此后,参加了四、五次乡试,都没有成功,于是,就绝意仕进,在巩昌府城钟灵寺设馆教徒,将近四十年,培育和造就了许多品行端方之士。
踵武前贤 风励斯世
杨凌霄在讲学之暇,专心著述,凡是前贤遗稿,即使是残编断简,也必须搜罗辑录,他曾经说:“我们陇上自从经历过兵燹后,典章文书大都散佚,少有记载,将来整理文献以什么作为可信的凭据呢?我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形势逼人,迫不得已啊。”
由此可见,杨凌霄先生对于挖掘和保存地方文献,有一种拳拳之心!更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杨凌霄在《<襄武人物志续编>叙》中写道:
天地之间充盈着清和秀美之气,山川之间蕴藏着灵慧秀丽之风,美好的风土诞育优秀人物,这样的人物必为品节纯良之士;这种灵慧秀美投射于物,则此物必为奇珍瑰宝。也就是说,一时有一时的人物,一地有一地的人物。推而广之,对于国家都城和郡县城邑来说,无不如此。
但论者以为,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的圣王;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则是贤良的辅弼之臣。他们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抱负和才华得到施展,以后的君王和宰相,都把他们的事迹,视为规矩和法式,这是万世不易的道理。到了后代,才智杰出的学者和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也有巨大的功勋和盛大的业绩,被载于史册,留传于后世。后人欲效法古人,必以前代贤哲为典范!一旦看到这样多的杰出事迹,就会自觉地躬行实践。他们的谋划策略如果被记载于典籍,那么,后人浏览后,自然会感人性情,触发人们的感慨和敬慕!至于那些乡村野老,穷乡僻壤之处地位低微的读书人,即使有一点善行和一寸之长,就像黑夜中的火把所发出的微弱光明,也好比用钝刀割物,似乎就没有必要记载他们的事迹了吗?不过,有心人则会说:“前代贤哲,已经时代久远,难以追述;但乡里近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离我们很近,可以供我们仿效。与其以古人为楷模,不如以近邻为效法!”
这就是杨凌霄搜集资料,记录乡贤事迹的初衷。
杨凌霄经常以陇西先贤、清康熙年间吴之珽先生所著《襄武人物志》为榜样。
吴之珽《襄武人物志》取材较严,描写精细,颇得时人及后世好评。时任静宁州刺史的黄廷钰为其作序说:“阐发幽微,具史识;书法谨严,具史律;描写生活,具史笔,可与龙门庐陵相颉颃。”
意思是说,吴之珽阐释和发掘幽深细微的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见识;其著作体例严谨,法度严密,遵守了历史文章书写的规律;其文辞典雅生动,描写清新活泼,具有良史之妙笔,可与西汉司马迁著作《史记》、北宋欧阳修主持编修《新唐书》及撰写《新五代史》的历史功绩相媲美。
这个评价无疑是很高的。
受此激励,杨凌霄立志要重续《襄武人物志》,为后世留下一部可资信赖的著作。
杨凌霄对于地方史料由于时代久远和遭逢战乱而寥落感到非常痛心:
从吴之珽先生生活的时代直到今天,又过了二百余年,其间,著名人物、文人学士、孝子节妇,他们的事迹进入了国家历史,激励着当时当世的人们。但哪里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熟悉他们历史的人逐渐老迈凋零,再加上经过多次变乱,以致于他们的踪迹和事迹,在兵燹中毁于一烬,后人无从知晓。
面对这种情况,杨凌霄感到深深的忧虑:
我虽然为此感到隐虑深忧,但命运窘迫,半生沦落,苦于力不从心。现在,我的身体日渐衰颓,犹如风中之烛,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先贤的事迹编撰成文,一旦我溘然长逝,对上而言,则有负上苍和父母生养我的深厚恩情,对下而言,则对地方史志没有一点贡献;从大处着眼,对于乡里风俗无所裨益,从小处来看,也没有尽到阐释潜藏的美德和发掘幽微的光明的责任。因此,我特别注意搜罗素材,用尽心力,采访和整理先贤的事迹,凡是地方上有一丁点善行可以表彰,一丝丝长处足以采用,并且脍炙人口的人和事迹,一共搜罗了若干数量,草创成集,以待朝廷使臣采用。令我惭愧的是,我下笔时判断也许不准,书写时也没有节制,而且言语多直率鲁莽,称誉未免失其实,褒奖或许有所过。因此,极希望当道各位名公,原谅我的胆大妄为;也希望后生贤哲,原谅我的空洞和粗疏!那么,我就非常感激!也非常幸运了!
采摭名流 搜罗俊逸
杨凌霄在《襄武人物志续编·壤三氏自序传》中,自述了编写该书的目的。
我杨凌霄,出身于古郡南安,家世低微,不过是寒门一介儒生而已。先祖母姓宋,自明代洪武年间,入籍于陇西,至今已五百多年了。自此后,世代耕田为业,诗书继世,虽然没有积累多少功德,但言行举止恪守规矩。到了我杨凌霄的这一代,不幸遭逢时代变乱,巩昌郡城失陷;我在军营之中,戎马倥偬,十多年来一筹莫展;半生风尘碌碌,就连微小的进步也没有。不过,即使显扬的志愿没有伸展,但聊以自慰的是,清白之家风犹在!现在,已经是牙齿松动,头发花白,可叹来日无多!因此,只有殚精竭虑,不敢有一丝松懈!所幸的是,虽然到了暮年,但身体还算健康,于是,就赶紧采访名流,搜罗俊杰之士和隐逸之人的事迹,虽然语言难以避免俚俗和鄙陋,但事迹却必须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孝敬长辈、友爱亲朋,这是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如书中的太史武尚仁、都督陈立纲,家庭和睦,完全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典范;清廉慎重是为官者的箴言,如知县侯树衔、刺史张敏行,洁身自好,爱民如子,无愧于一方父母官;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进士、后点刑部主事的田际春,为人淳厚谦逊,端方正直;咸丰年间入举为“孝廉方正”的原浃,言行举止,表里如一,堪足称道。即便是无赖之徒,见到他也会肃然起敬。张渭,品行端正,学问渊博;陈时夏,卓然不俗,世所罕见。但凡入学就学者,无不争相奉他们为楷模。一个地方,不仅在文化方面名人盛事迭出,更兼有雄韬武略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提督军务总兵官萧福禄、游击将军李荣华,都是维护一方平安,保卫国家的大将。有忠孝就会有节义,如汪氏孺人、陆家孀妇,都堪为巾帼之中品节完美之人!没有听过欢声笑语,就难以理解辱骂言语的难听。两位续娶之妻都堪为一家典范,她们对于童蒙之辈都循循善诱,还更加注重养成子弟们敦厚的品行;两位先生都是在科举中有功名的人,丰衣足食之后,礼让之风才会兴起。朱照东兄弟和睦,旁人从无非议;人口众多,商贾才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比如祁兑就善于理财和屯积货物,人们都无不佩服他的经商才干。只要有一点小善,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如画师宋瑞因家贫未读书,号“不识道人”,却但以善于丹青而得名;即使有丁一点技艺,也要如实记载,如秀才樵忠以奇门遁甲而见重,且能观天文而识气候。虽然不能成为治国安邦的良相,也要成为良医,治病犹如治国,如长于医术的张元、精于眼科的陆杰,都是妙手回春的精诚大医。虽然没有加入到儒门,但却舍身于法门,早功继以晚课,诵经念佛,以求解脱者,则有和尚汪静如、畅喇嘛这些世外之人。给事中及谏议大夫郭峻慷慨好施,往生于幸福之地;梨园弟子王有义光明磊落,不犯人妻。
以上各位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写进史志,则会为地方增光添彩;载入史书后,尤其会对地方治理和教化特别有益。此外,还有如祁孝绪舍生取义,杨坦斋捐躯殉城的故事。看到大局已不可挽救,曲司铎、尚太学自焚其身;痛恨叛匪张牙舞爪,屠戮平民,范生员、祁世职率众巷战,我已经将他们的事迹编入《被兵纪》中,因此再不赘述。唉!古人已经远去,后人来不及将他们的事迹表彰于世,致使前辈流传下来的风尚消失断绝,这个过失还算是小的;而使得后来者无从考证,这个罪过就更大了。因此,尽管我才能低下,但还是竭尽驽马之力,使他们的芳踪善行,不至于湮没。不才如我,续编《襄武人物志》,或许就是狗尾续貂,但只要先贤的事迹能够永远长存下去,我也就知足了。
手泽犹存 风徽共仰
关于杨凌霄在教学方面的贡献,其子杨琛(清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前四川重庆府经历、委署西固县长)在其所撰《杨壤三墓表》中,有较为生动的记述。
杨凌霄设馆教授生徒,首先重视的是学生的器量与见识,其次才是文学才华,并且以深明伦理、尊崇礼教为第一要务。因此,出其门下者大多为恭顺谨慎之士。每逢生徒到了休假之日,就要求他们去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详细观看所在之处的碑文和对联,第二天,再逐一考试询问。如果能够记下所到之处的文辞,则当面进行奖励;不能记下来或回忆不起来的,则进行教训和责斥。教学期间批阅学生的作文,一般不轻易修改,而是在命题的时候,选择古人文章中和此篇同一题目,但却为学生所没有见过的,先让他作成一篇文章,再取来古人文章进行讲解评论,然后让学生熟读而详细地记下来,所以学生们的进步很快,受到的教益也很多。
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杨凌霄的学生、前宁夏镇守使署参谋长、署宁朔县知事王志霖所撰的《清候选直隶州判恩贡生壤三杨老夫子德教碑》中,评价杨凌霄先生的著述时写道:“岂仅有功于一邑哉!其著书立说,实可以风世矣。”
其子杨琛还在《杨壤三墓表》中写道:
甘肃学政叶昌炽,遣人要来杨凌霄的著作看后评价说,这是有功于一邦之文献也!书赐牌匾以示奖励和赞许,并且在其门上悬挂:“襄武耆献”,以昭告后来者。叶昌炽为当时的大学问家,曾是光绪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官,参与撰《清史》,后入会典馆,修《武备图说》,著述累累,卓然大家,而杨凌霄为其所称许赞美,则杨凌霄之道德文章可见一斑。
文末,录杨凌霄诗四首,以结束本文:
汉南题壁
腊雪凝冰日,携妻到沔阳。相随人两个,空洒泪千行。蓼叶编为屋,芦花装作裳。饥寒谁慰藉,犹幸见高堂。
昭君出塞
汉王思重相臣贤,图画蛾眉为靖边。只叹侬身多薄命,敢云将士不争先。琵琶果可安华夏,环佩何妨委毳毡。南望雁门去隐隐,芳名青冢至今传。
首阳怀固
北海怀清志,西山避世忱。能知君父义,不愧弟兄心。大节流天地,名言贯古今。贤人虽已往,白薇墓前寻。
首阳山
莲峰对峙大川中,有客西山甘困穷。薇蕨年年犹送绿,弟昆何处挹清风。
作者地址:甘肃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1区3——5层定西日报社
传真:(0932)8225622
手机:13034144303
电子信箱:wch001212@sina.com
QQ: 2262835860
编辑:程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启 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往期精彩:
贾鸿伟:无雪的冬天
王贵文:柯寨,一个与战争无关的地方
陈欲胜:柯寨,柯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