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1000 俺自己的呼吸之路(二)
2020.1208中午795/1000 今天感觉比昨天好很多,练的挺舒服的,出了一些汗,但是轮式依然很硬,天一凉,这后弯明显退步了,慢慢来吧!这也不是心急的事!
(上接昨天的文章)之后又参加了很多国内外大咖前辈的公开课和工作坊,听了很多对于阿汤不同角度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练习的感受,就开始越来越偏向内在的呼吸能量方向。
这里说一下因为个人练习的经历和感受不同,所以基本上偏向两大方向,一个是体式外形用运动学或是解剖学的角度,还有就是偏向内在呼吸能量的感受来练习的。这有点像中国武术的外家拳和内家拳,一个是注重体式形态身体结构,一个注重内在感受觉知能量。这并没有啥对错之分,只是方向有所不同。好像有一些练习者对呼吸气息方面不敏感,那么练习理解上就会偏向运动解剖的方向。而且就我个人接触到的练习者,一般身体条件好的一般都会偏向运动解剖,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比较好很多体式能比较容易做到的原因。而身体条件一般的偏向呼吸能量方向的就多一些,可能是某些体式卡住的时间长了内在感受会更深一些的缘故。
而这里还要多说点就是关于正位的事,这个之前其实也写过。如果练习偏向运动解剖方向的,那么相对来说会更关注于体式的标准和正位,最早正位这个概念就是西方的前辈引入阿汤的。这个就我个人理解有利有弊,利是更容易让练习者们理解练习的要点和标准,也更容易沟通的明白。但是相对来说会执着于体式外在的形态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的一些精微的觉知和变化,包括气息能量的感受。但完全不说正位也不行,觉知比较薄弱的练习者会非常容易给自己搞伤,练习目的也会不清晰。相比气息能量啥的比较抽象,属于个人的感知,并不是很容易沟通讲解。
就我个人接触到的老师来说,西方的练习者更倾向运动解剖方向。最早也是西方的前辈把正位的概念引入阿斯汤加里面的。而中国的练习者偏向气息能量的多一些,这可能也是文化背景的区别。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话说回来在参加了很多老师课程之后,我个人练习就更偏向了呼吸能量方向。这也是我自身的条件所限,很多体式做不到那么标准甚至做不了,所以只能慢慢磨,但在磨的过程中随着呼吸内在的感受则越来越清晰。
后来因为疫情回了东北,也得从这时候开始跟随现在老师的线上课程。很庆幸老师是一位很注重是内在呼吸气息的老师,这时也对练习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的一些练习猜想和感受也得到了证实。用呼吸来引领身体来练习,身体是出于一种客观被引领的状态,同时是松弛和自然的。呼吸不只是一吸一呼,而是一种流淌的流动的节奏感,随着呼吸的转换身体内在也在变化。而这阶段练习之后是一种很平静的状态,不会很亢奋也不会很疲惫,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会像以前练习时候会很疲惫或是和打鸡血似的兴奋。当对练习的认知发生变化时,那么练习的时候状态和侧重点也跟着变化,不在过于追求外在的表现而是更注重内在气息的流动。举个例子说战士一式,我可以把身体外形做成比较标准的状态,髋腿胸肩的正位,但是这样我呼吸是有阻塞不通透的,而且身体肌肉层面也是一种刻意的紧张状态。换句通俗话说这么也能做,但是感觉上不舒服。所以现在练习战士一式,我是顺着呼吸先去找髋和胸肩的空间感来放松,这时髋可能没有那么正,脖子也没有太仰头,但是我呼吸感是顺畅的。然后在保持这种呼吸顺畅感的同时,再慢慢尝试的去向着正位加深体式。这时虽然体式外在不那么标准好看,但是内在是通透平稳的,这个就是对练习理解的改变。其他的体式也是一样,再好像站立手抓脚趾上提,我可能两腿都是微曲的,这样身体内在是有空间和放松的。把腿伸直的话也可以,以现在的练习程度会紧张,尤其是臀腿的肌肉会僵紧,这时候就会变成单纯的肌肉层面发力。所以现阶段练习是以内在的气息感受为主,然后再反射到外在的形态上。
就我个人练习理解的程度就是差不多这样了,但这也可能是我这个阶段的理解,随着以后练习的加深也许还会有一些改变。不同练习阶段的理解也不同,好像老师有时候一些的讲解,会感觉好像很对但是又还理解不了。所以最终的一切还是要持续的练习,而很多的疑问也会随着不断的练习迎刃而解。(这里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谅解!该文章纯属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在后台
输入“体式”或“第一序列”可以查看第一序列所有体式汇总
输入“第二序列”可以查看第二序列已更新体式内容
输入“名人堂”可以查看阿斯汤加名人堂汇总
如果,你练习了Ashtanga全一级,全Vinyasa。那么,在练习一次至少做了
81次四柱,
81次上犬,
81次下犬,
1439个吸气和呼气!
你练好四柱、上犬、下犬和呼吸了吗?
不执着的持续练习,一切随之而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