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简史(60)北魏孝文帝元宏——被汉族历史高度认可的异族皇帝

姓名:拓跋宏,又名元宏,著名的北魏孝文帝,鲜卑族,北魏第七位皇帝

生卒时间:467年—499年,享年33岁,少数民族出身的皇帝也没有长寿的,皇帝这个位置真的很折寿

在位时间:471年—499年,4岁登基,是一个幼儿皇帝,由祖母摄政。一直到23岁才开始亲政,名义上在位28年,实际亲政是10年。

出身:太子出身

如何上位:父亲禅位,4岁登基,后父亲被祖母冯太后毒死。

如何死的:病死于行宫中

帝号含义:孝文皇帝,庙号高祖,以孝顺祖母闻名,以文治天下。孝文帝一生基本没有武功,只有文治,而且文治还是汉族人认可的。

年号含义:延兴、承明、太和,这几个年号都是希望北魏能生存、延续和发展,希望天下和平,不要那么多人的叛乱的良好意愿。

主要辅政大臣:元勰、元澄、李冲、李彪、穆亮、王肃、高闾、宋弁

生平:

467年,拓跋宏生于当时的首都平城,母亲为汉人大家族、北魏当时的尚书李惠之女。估计其祖母也是汉人,所以拓跋宏是有最起码一半或以上的汉人血脉。按西方的传统,他更多地是一个汉人,而不是一个少数民族。

470年,三岁的拓跋宏就被早不想干皇帝的父亲拓跋弘立为太子。

471年,四岁的拓跋宏就因为父亲禅让,而正式登基为帝。因为按照北魏鲜卑的规矩,太子的亲生母亲必须被赐死,防止后宫干政、后族把持朝政。所以,父亲不愿意做皇帝,母亲已经被赐死,只能由祖母嫡冯太后垂帘听政。冯太后不是拓跋宏的亲生祖母,他的亲生祖母、父亲拓跋弘的母亲也是在拓跋弘立为太子后就被赐死。

476年,父亲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这种情况只能是剧烈的权力斗争下,才会发生的人伦惨剧。虽然不是亲生的,但好歹也是名义上的母子。按照儒家传统,这种名义上的母子关系,并不比亲生的关系要疏远,在儒家礼仪中,都是一样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冯太后的强势,之前拓跋弘不愿当皇帝,估计也是权力被冯太后把持,而且已经感觉到了性命之忧,才会屡屡提出禅让皇位的。

拓跋宏年幼登基,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加无法去夺权或者与冯太后对抗,他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老老实实的听话,一切政务交给冯太后处理。

巧合的时,冯太后的政治眼光和治理行政能力也是一流,正是她启动了北魏大规模全面汉化的大潮。包括完善官僚体系、建立三长制、均田制、官员俸禄制度、改善婚姻制度等等。估计拓跋宏后来全力推行汉化也有冯太后的影响。冯太后前面汉化时,肯定会向正在学习成长的拓跋宏灌输汉族理念、儒家知识和礼仪。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拓跋宏不但大部分血脉是汉族,连思想也是汉族。那么后来杀掉阻止汉化的儿子,也就是有一些可能性了。

490年,冯太后逝世,23岁的拓跋宏才正式开始亲征,才是自己真正成为皇帝的生涯,这个等待过程足足有二十年。

491年,拓跋宏进一步改良北魏官职,在三长制的基础上,完善和改良朝廷高官的管制,包括规范官名、等级和俸禄待遇、礼仪等。这次官制改良,最重要的动作是将全体鲜卑贵族的爵位降低了一级,但待遇不变。包括已经逝世的、拓跋焘建国时追封的那些祖先、部族长老的先辈等人,全部降一级。说原来的不符合儒家礼仪。其实这种行为是得罪了整个的鲜卑贵族,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虽然待遇不变,但祖上的荣光让人觉得是被严重冒犯了。之前拓跋焘大肆封赏各个部落家族的先人为王为候,就是为了笼络人心支持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拓跋宏半点面子也不给,说降级就降级。

493年,拓跋宏率领文武百官和军队离开平城,直奔洛阳。494年,正式宣布迁都洛阳,495年完成迁都工作。开始在洛阳设立学校等,推行汉化计划。

496年,下令鲜卑贵族全面汉化,改姓元,要求全体鲜卑族易服易发,最后太子因为抵制汉化,其行为和言论造成恶劣影响,被孝文帝下令处死。可见太子后面的势力,也就是反对汉化的势力之强大。

497年,汉化政策遭遇全面抵制,多个州刺史和贵族王爷起兵造反,动乱涉及大半个北方大地,最后被拓跋宏平定,继续推动汉化。

497年八月,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拓跋宏派大军讨伐南齐。但在襄阳受阻,久攻不下,一直到498年,才借口南齐皇帝去世,说继续攻打南齐不仁义,不符合儒家礼仪而退兵回洛阳。在归途中,突发重病,生命垂危。

499年,因南齐发起对北魏的进攻,收复了早两年丢失的城池,并对北魏形成威胁。还处于病中的拓跋宏被逼带病出征,抵御南方的攻击。

499年,拓跋宏4月病死于出征途中。一代君主,却死在了征战的路上,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拓跋宏一生极力推行汉化,实际却是过于激进,没有考虑自己族群的诉求和情况,没有考虑到草原民族与汉族融合的可能性。导致鲜卑内部分裂,汉化的完全汉化,不愿意汉化的退回草原,成为分裂势力。最重要的是,北魏在北方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六镇军镇,是北魏最重要的鲜卑草原的军队精英和鲜卑民族的核心势力。在拓跋宏迁都南方洛阳后,这部分人基本脱离了权力中心。在加上汉化后重用汉人,六镇军人没有了出路。最后六镇军人加入了反对朝廷的队伍中,造成北魏王朝最后崩溃和亡国。

拓跋宏一生育有七个儿子,十一个女儿。估计很多是汉人血统,因为他为了推动汉化,娶了好几个汉人妃子。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正式建立政府体系,这是北魏孝文帝对北魏最大的贡献。只有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后,草原的粗放式、部落式的统治方式,才真正转变为汉人郡县制的治理机构和模式。

首先,孝文帝持续完善和推行三长制,均田制。三长制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已经是将政府机构和治理能力,深入到国家的最基层。政府可以控制每一户人、了解每一个人、征到每一份的税。这个制度是从孝文帝登基开始,垂帘听政的冯太后开始推行的。最重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完善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以便加强管制和提高税收效率。通过从冯太后到孝文帝亲征前后几十年的 推行,三长制已经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一个完善的政府治理结构基本完成。

均田制,其实就是政府主持下,将无主的、丢荒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民众。让他们脱离大家族的控制,自主耕种,发展农业,提高税收收入。从东汉开始一直到魏晋,从土地兼并开始,一直到战乱的影响,北方的土地和人口都基本在世家大族的控制之中,这些土地和人口都是大家族的私人财产,政府是没办法征到的税的。所以要通过政策,一方面给流民以土地,让他们稳定收下来耕种,减少社会动乱的源头。第二方面及时吸引大家族的佃户等,离开大家族,耕种政府赠送的土地,为政府增加税源。

在形成一定的官僚系统后,孝文帝在制度方面也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比如颁布薪俸制。根据官员的能力、品级、工作成绩和工作内容等,制定明确的工资待遇标准。同时,通过建立“考课法”等官员考核标准,加强对官员的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就会降级或降薪或辞退,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官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梳理朝廷威信,提高整个官僚系统的执行力。

通过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善,官僚系统的建立,一个基本汉化的、能够有序运作的政府机构得于为北魏朝廷服务。也只有建立完善的、有序的政治和管理秩序的王朝,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否则,只是草原的部落联盟而已。

对历史的影响:

1、迁都洛阳:

在孝文帝的策划和坚持下,估计也是在汉人文官的支持下,实施了从山西平城迁都到洛阳的行动。自古迁都都是王朝最重要的事情,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的迁都行为。从商朝盘庚迁都到东汉末年曹操汉献帝时期的迁都、魏晋朝末代皇帝迁都、朱棣迁都,最后是满清迁都北京等。一般来说,主动迁都的都是因为征服的土地扩大,为了进一步稳固政权或统一中国做准备。被动迁都的都是在王朝末期,行将亡国的时候,被逼迁都。

孝文帝这次迁都属于主动迁都,主要目的估计有两个,第一是为摆脱北魏鲜卑旧势力的约束,因为他是在冯太后死后才开始正式亲政的。平城是北魏的旧都,旧势力非常强大和顽固,所以,他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摆脱旧势力。而离开平城,估计是当时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为了加快鲜卑贵族的汉化速度,因为从上一任皇帝拓跋濬的施政方针可以看出,只有实施汉人儒家理念的治理,社会才会安定,政权能才能稳固。所以他需要将整个鲜卑族群带到汉人的中心地区,有几百年都城底蕴的洛阳地区,让他的族人感受和学习汉人文化,从而提高治理北方大半个天下的能力。

在这个时候,孝文帝是否有窥视南方,想统一全国的心思就不太好判断。但他确是利用这个理由和借口,完成了他的迁都过程的。

所谓故土难离,想要鲜卑贵族们离开生活的好好的平城,这么接近草原的地方,随着一个毛头小子搬到南方去,不但是汉人的地盘,还更加热,离草原更远,当然没几个人支持。

后来,孝文帝是以南伐为借口,组织大军和带领重要文武官员以行军的方式达到洛阳,刚好遇到连续大雨,无法继续前进。而且很多贵族和高官们经过长途跋涉,也不愿意再继续南行。毕竟大家都已经享乐了这么多年,已经不愿意在打仗了。因此就滞留在洛阳,最后在孝文帝要么迁都洛阳,要么继续进攻南朝的二选一的逼迫下,大家只得选择不走,就呆在洛阳的方案。这才是算正式定下迁都计划,然后才慢慢完成整个迁都的过程。

其实这种强行迁都,造成了北魏内部的严重分裂,为后来北魏再次陷入内乱直至灭亡而埋下了最大的隐患。从北魏和历史的来看,这些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政策,而是亡国的政策。

2、全面汉化: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了他的第二个计划,那就是推动整个鲜卑,特别是贵族开始全面汉化。历史书上也有讲,那就是要求鲜卑人学汉话、穿汉服、读儒家、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包括孝文帝自己,先是将姓拓跋改为元,同时也乘机娶了好几个当时北方大家族的汉族女子为妃。后来甚至还杀死了不愿遵守汉化规定,带头闹事及杀死汉人的太子。可见孝文帝推动汉化的决心和行动力。

要知道,当初满清统治中国,要汉人改变服装和发型的时候,那可是激发了无数人的民族尊严和英雄气概,宁死不从剃发的。在更加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可以想象推动这件事情有多难。否则也不用搭上太子的性命。

无论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否成功,是否导致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但他确是推动胡汉融合实验的第一人,是有意识、有行动、有效果的民族政策实验的第一人。他对历史的影响的是非常巨大的,后来隋唐大帝国可以诞生,可以统一中国建立盛世,是有孝文帝实验的功劳的。所以他才得到汉人历史的高度认可,成为汉人先祖牌位上的贤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