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国:柏乡境内南北朝时期四望族
柏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建县前北部属高邑县(治固城店),南部属柏人县(西南部340—445、497—596为南峦县,治南峦城①)。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县境内有四个望族,他们是:
1、眭氏家族
北宋初期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隆庆版《赵州志》、《高邑县志》记载:》眭姓为赵州的两个著姓之一。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赵州的眭氏家族,多出文人,世居高邑眭村(今柏乡营儿村)。眭夸,又名昶,史记赵郡高邑人。父亲名邃,字怀道,是慕容宝的中书令。他的祖父眭迈,是晋朝东海王司马越军队中的参谋副官。后投奔石勒当了徐州刺史。北齐有名士眭豫,其父叫眭寂是梁朝的北平太守,也是赵郡高邑人。由此推之,眭氏必定是当时高邑的望族。营儿村东有古墓群,其大墓“文革”期间被毁,县志载“古墓其高大与鄗厉王墓相等”。墓主是谁,《柏乡县志》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此说如果成立,这座大墓很有可能就是北朝时眭氏的家族墓地,因为普通百姓的墓地不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再说后来在柏乡的历史上,营儿一带也没有出现过世代官宦人家。我们猜测只因眭氏在此绝迹,所以后世无传焉。
2、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也是《太平寰宇记》记载赵州著姓之一。李氏家族居住在今柏乡境内的村庄有市中村(侍中村)、东西里村(李村)、大李村(驻驾村)、小李村(小里村)等村。其中“侍中村”的村名,就是用李元忠任过“侍中”之职务而命村名的。李元忠(486-545),东魏大臣。初袭父爵为平棘县子,北魏末年任赵郡太守,未几弃官。孝庄帝死后,高欢势盛,乃与高欢相结,高欢以他行殷州刺史事,官至骠骑大将军。武定三年卒,时年六十,追赠使持节、司徒、大将军、都督定冀殷幽四州诸军事、定州刺史,谥号敬慧。李元忠家族为北方望族,其祖上有李显甫、李恢、李灵、李勰等名人。家族势力遍及周围几县。其后人分布极广。
3、路氏家族
路氏家族,其先祖是汉大将路博德;博德的七世孙路温舒是汉代大儒,因封巨鹿。从路温舒的五世孙开始迁居高邑(今柏乡),其后数代多官宦,为当时的望族。路温舒的五世孙因封赵郡任永郡主薄、六世孙慎护元氏、七世孙任咸阳太守。八世孙路众(字二丑),天平年(534-537),任赵郡太守、武定(543-550)中任殷州刺史,由于“广施不吝,积善之功”,活了一百岁。从《柏乡县志》载北齐墓志铭曰《路众墓志铭》可知,他埋葬在今柏乡城东南,象(今故城)西北七里“底河”岸边。推断其居住地应在今柏乡县城东的坊路村(今方鲁村)。其后散居于小路村(今小鲁村)、路村、路家庄等村。
4、鲁氏家族
鲁氏家族为柏乡“鲁村”立村、繁衍、居住、传承的家族。鲁氏徙至柏乡“鲁村”的时间在魏晋以前,系鲁公伯禽之后的29代鲁国君主鲁穆公(公元前410—377年在位)姬显(又名姬不衍)之后裔。据《韩非子》记载:“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或宦于荆”。鲁国35代君主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即以“鲁”为姓。“柏乡鲁”好似是鲁穆公“宦于晋”的公子的后裔。一是柏乡民间传有“卢穆公古墓”俗称“卢穆公疙瘩”。笔者疑为“鲁穆公古墓”。二是。古碑记载:柏乡鲁氏籍“巨鹿柏仁县也”;本是“帝高辛氏之苗裔、鲁公伯禽之后裔”;南北朝时期曾有任“两朝秘书郎,太山太守”的、有任真定县令的、有任柏人县县令的。该古碑刻制时间在柏乡县建县以前,碑上刻记有数十位鲁姓人名及官职。鲁村又分为中鲁、北鲁、南鲁三村,今为六个行政村,仍有鲁姓居住。魏晋时期,柏乡的鲁氏家族应是当时高邑、柏人一带的望族。
进一步探讨四望族的族史,对于研究柏乡县政治、经济、历史有积极意义。
2020-6-1(本文摘自《柏乡轶事》,稍有改动)
注:①《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尧山县”条:建武六(340)年分赵郡之柏人立南䜌县,属南赵郡。南䜌古城、柏人故城在县西十二里,皇甫谧(mi)《帝王世纪》云“尧所都也”。柏乡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与赵郡古柏乡县东西中分为界。《城冢记》云:“尧时所置”。《邢台通史·上卷》465页:南䜌县当在今邢台市柏乡县境;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曾并入柏仁人县,太和二十一年(497)恢复旧置,有南䜌城;柏人县境内建有柏人城、柏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