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师不如自学

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就是“在如今的国内快速鉴别傻子的一门学问”的简称。

教大家一个方法:在当下,一个人如果开口就谈《易经》,傻叉的概率大概有60%;一个人如果开口就谈《黄帝内经》,傻叉的概率大概有90%;如果又是《内经》又是《伤寒论》的,百分之百是傻叉,没跑。

当然,把《伤寒论》和《内经》放到一起说,是委屈了《内经》。毕竟人家地位不一样,《内经》是四大经典之首,而《伤寒论》啥也不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那种。意思就是真的教你如何治病,如何临床的东西,比较低级。

真正聪明的人开口不会说那个,反而谈些别的东西,比如谈谈温病。

二为什么“伤寒论”内经”现在这么受傻子欢迎?表面上的原因,是他们容易被一些装叉的仪式、美好的噱头感召,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可以不懂装懂。

综观世界,你其实很难找到一门可以完全不懂装懂的学问。数理化就别说了,连炒菜都不行,磨豆腐都不行,踢足球打乒乓都不行,读温病都不行。

而我们的“内经伤寒”恰恰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不懂装懂的学问,最适合台上台下一起装叉。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傻子们所钟爱的学问都符合一个特点,那就是“智力投入极小”,而“逼格输出极高”,无一例外。

读温病就不符合这个特点。读温病所需要的智力投入确实不多,可你好歹总得把瘟疫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这些原著都啃完吧?好几万字呢,对傻叉来说也是难极了。可啃完又怎么样呢?就显得很牛了吗?就可以装叉了吗?并不行。

迄今为止通过读这些装叉成功的算上我在内也没有几人。“内经伤寒论”就不一样了。既不需要什么智力门槛,像某大师那样记住一个歪解的“伤寒”就行了,又能快速输出大量逼格,迅即拿去装叉,投入产出比极高。

凡是傻子们钟爱的东西像某某气功、**(自己填)等等,都符合这个特点。

发现没,如今,走投无路的学渣都去教经典内经伤寒论了。每个人看看身边,总会发现那么几例。学渣们教不了外语,教不了写作,连刻章办证的手艺都没有,于是只能教“国学”。教“国学”门槛极低,比教人做豆腐的门槛要低多了。

一般开“内经馆”的还会顺带开中医馆,因为它们的门槛一样低,正好两开花。怎么识别一个教课的人是走投无路的学渣?有几个窍门。

比如,靠谱一点的人教课,教唐诗就会直接说自己教唐诗,教文学史就会直接说自己教文学史。而那种没文化的就会说自己“教国学”。哪天你要是发现我说自己要“教国学”了,请你直接一棍子打死我。

识别骗子还有第二点,看他是不是夸大“国学”的作用。一灯大师只能治内伤,治不了情花毒。张三丰只能治各种不服,治不了玄冥神掌。老军医什么都能治。

“内经”有用吗?有用,但没有那么大用。 在今天,“内经伤寒论”造就智者和傻子的概率是差不多的,甚至制造傻子的概率还大些。鲁迅教年轻人最好不要读古书,为什么?就怕你读傻了啊!(想象一下郭德纲的口气)

再有,看一个老师不是傻叉、骗子,还可以看他整天是讲知识,还是讲道理。骗子老师有个特点,总是回避讲知识,喜欢讲道理。你问他们知识,他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转换成道理。比如你问: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他就会说杜甫讲的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以及我们的生命都有规律。所以我们要顺应规律,不要逆天行事,晚上十点之后睡觉你就是违反了规律,你的“气”就会变浊,就会不健康,blablabla……他绝对不敢说这温病和伤寒论有什么关系,和早期内经有什么关系,和张仲景的人生经历、创作习惯有什么关系。你要再追问,他就会发怒:“不要钻牛角尖!”

因为他不懂啊!他没文化。

最后说一说《伤寒论》。这一波伤寒论热。也正常,什么水平的人就爱什么样的教材。这个东西原来叫《伤寒杂病论》,如果是这个名字,一万年火不了。后来改了名,拆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火了。

今天,一个机构、一个老师如果特别推崇《伤寒论》,基本你就可以确定他离不学无术不远了,要不然就是附庸风雅的大款,要不然就是走投无路的学渣。是《伤寒论》特别傻、特别差吗?倒也并不是。伤寒论是最朴实,最实用中医基础,没有什么繁文缛节,直接开打,临床必须学的。但是你学死了,就像武术套路,很多套路打得很好看,比武几下就完了。学伤寒论,你要再学温病,才能系统,否则你就半吊子二百五差不多,光学内经,你就百分百傻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