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教用药3、4

(2020-12-27 04:10:14)▼

国医大师焦树德教你怎样用药3

作者:安喜宏的博客转载了艾草堂1949的博文

漫谈药物归经 1

在中医学的药性理论中,除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喜恶须使等理论外,还有“归经”的理论。

“归经”是研究、指明哪些药物主要对哪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明显治疗作用的学说。这一学说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

中医中药是同一理论体系,医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医治病必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关于辨证论抬的具体内容,医家们常用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来概括。这四者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理”,又贯穿在法、方、药三者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方与药占了辨证论治的相当比重。所以,中医必须对中药的药性理论有深刻的认识,熟练地掌握它的各种规律性,才能很好地完成在理、法指导下,准确地进行处方、遣药的要求。如果离开了中医理论,便不能准确地辨证、立法,更谈不上论治。如果离开了中医的药性理论,便不能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处方、遣药,所以古人在强调用药的重要性时说,“用药如用兵”。可见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从而也可以看出归经理论的重要性。

用归经的理论来研究中药,是达到深刻认识中药,熟练掌握和运用中药的一种方法,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现仅就药物归经理论,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药物归经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古代临床医家们,为了总结药物治疗作用的规律性,渐渐在药物的研究中,形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还感到这些理论尚不能满意地解释药物的作用和药物对疾病产生治疗效果时与各脏腑经络间的不同关系,等等。例如同是热性药,进入机体后,有的可治脾寒,有的可治肾寒; 同是辛味药,进入机体后,有的可疏肝气之郁,有的可解太阳之表,有的可散脾胃之结。散表寒之药,不治里寒; 补肺虚之药,不治肝虚,··…为了解决这些间题,医家们注意到从药物与机体间的关系去探究。对药物治疗作用的理解不能单纯看作是药物自己的作用,乃是药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对药物产生反应而出现的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气质性能各有特点,机体脏腑经络的气质、功能、特性也各不相同,因而药物和机体各自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也不一样,这就构成了药物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特殊作用。故此,药物进入机体后,机体的某一部分、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或某几脏、几经,对此药物的作用特别有所感应,就常可显示出突出的疗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医家们还根据各脏腑经络发生疾病的特点来观察药物的作用,通过观察哪些药物对哪些疾病有特效而知其主入某脏某经。如《素间·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胶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通过观察疗效,则可知能治抽风、眩晕、震颤的药能入肝,可治因寒而收引挛急的药多能入肾,能治胸部郁气闷胀、咳、喘的药,可以入肺。能治水湿停滞不化而发生浮肿、水肿、腹满的药则可以入脾。能治血中毒热而生疮疡的药,则多能入心。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可见古人在临床用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具体表现在药物与脏腑经络间有比较明显的密切关系上,以这种关系来阐明某药主要与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或某几脏腑、某几经络发生明显的治疗作用,这种论述药物与机体具体脏腑经络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则称之曰“药物归经”理论。这一理论是按药物作用于身体某部位(定位)来分类的一种方法,用以补充四气五味(定性)和升降浮沉(定向)理论的不足,使对药物作用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确定出药物作用的定位性概念。

归经理论的产生,是对药物作用研究的发展,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对药性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药性理论逐步阐发、补充的结果,从而使药性理论,越来越完善,渐渐掌握药物作用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规律性。对不同脏腑经络的疾病,采用不同归经的药物,则可产生显著的疗效。这对辨证论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看出药物归经学说是来源于多年的临床实践,也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今后,我们还要对药物归经学说继续进行研究,使药性理论更进一步向前发展,渐臻于完善。

  (二)药物归经理论的主要内容

药物归经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灵枢·五味篇》说:“五味入于胃也,各有所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谷味苦,先走心; 谷味甘,先走脾; 谷味辛,先走肺; 谷味咸,先走肾”等等,经过历代医家运用,到宋元时代的张洁古在《珍珠囊》中把《内经》的理论具体运用到药性理论中而明确地提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又经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的阐发而形成了药物归经理论。这一理论不但使《内经》的理论得到了有力的验证和发展,而且给后世医家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中药以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他们认为药物有五味,五脏有苦欲,各随脏气喜恶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例如具有酸味的五味子,既可用于收心(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又能用于补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具有酸味的芍药,既能用于敛肺,又能用于泻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另如同是辛味药,既有细辛的辛散,又有知母的辛润; 同是苦味药,既有白术的苦燥,又有黄连的苦泻等等。由此可见,要使药物发挥优良的洽疗作用,必须密切结合脏气喜恶苦欲、病变性质、药物气味,使之互相适合,才能正确地掌握与灵活运用,而提高医疗效果。深刻地了解药物性味而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疗效显著。如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即难获良效。在此基础上,并且又提出在处方时还要注意采用“引经报使”药,则能收到更好的疗效,今将药物归经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五入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人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

(2)五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间·藏气法时论》)

(3)五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澡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

(4)五禁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篇》)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五味篇》)

(5)五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服胎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藏生成篇》)

(6)五胜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脾,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五运行大论篇》)

 (7)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漫谈药物归经 2

(续)

 (8)五脏苦欲补泻药

(未完待续)

资料来自 《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一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中草药归经入味心法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 ...

  • 乌头:风寒痹证(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

    乌头 乌头分两种,四川省栽培的称"川乌"(其侧根即附子).野生的和全国其他地区产的均称"草乌". 川乌味辛,性大热,有大毒,其功能主治与附子基本相同,禁忌亦相同 ...

  • 中医名家焦树德用药心得详解

    至道汇推荐搜索 尿血 结石 小蓟饮子 小蓟15克.生地24克.滑石12克.木通6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6克.藕节9克.酒当归6克.炒栀子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本方治疗下焦湿热郁结而引起的尿血(排 ...

  • 焦树德:儿科常用药小儿至宝锭的方解【转载】

    焦树德:儿科常用药小儿至宝锭的方解 发表者:赵东奇 115人已读 陈皮150克.焦山楂150克.焦麦芽150克.全蝎150克.蝉蜕150克.白附子(矾制)150克.天麻150克.羌活150克.钩藤15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10)

    2007-12-10 22:09:45534中药 第十讲谈谈组织药方 医生组织药方,俗称"开药方儿"或"开方儿".药方又名"处方"或&quo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9-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9-2) 2007-12-10 21:51:50480中药 第九讲 其他药物(2) ◎大蓟 大蓟味甘.酸,性凉.主要功能是凉血.止血,兼能散瘀消肿.常用于以下情况: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9-1)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9-1) 2007-12-10 21:45:12808中药 第九讲 其他药物(1) 在前面八讲中已介绍了二百多种药物,按照前面几讲的分类法,还有一部分药物没有归纳进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8)

    2007-12-10 19:59:14818中药 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 一般说来,活血化瘀药能治疗由于瘀血停滞或血行失畅所导致的各种证侯和疾病.但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必须考虑到产生瘀血的原因和各个方面的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7)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7) 2007-12-10 19:34:13553中药 第七讲温热药 本讲介绍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前人有"寒者温之"的治疗经验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6-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6-2) 2007-12-10 19:23:58499中药 第六讲 寒凉药(2) ◎地骨皮 地骨皮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泻肺火,清虚热的作用.常用于以下情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