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祠社祷祝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木简6枚(编号EPF22:830-832、544、835+836、866),均有残断。文意不连贯,当还有缺简。这六枚汉简均出土于甲渠候官编号第二十二号房址内(EPF22),书体相同,内容相近,推测此6简当属同一简册。简文内容为甲渠候官社祭时的祝祷辞。“社祭祝祷辞”简文为深入探究居延边塞社的形式、性质及社祭的祭品、程序、祝辞和参与人员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对研究汉代边塞的社会风俗也具有较高价值。原简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社祭祝祷辞
+
阅“牍”延伸
一、居延清酒
古代的清酒是用曲(麴)进行发酵酿制而成的糯米酒。汉时制曲(麴)的原料有“小麦”和“粟”,酿制清酒的原材料主要是糯性黍。黍即糜子,碾去皮后称黍米,今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粳性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广泛用于酿酒。
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中记载的酒属于粮食发酵酒,它是以糖化发酵剂——曲(麴)、糵来酿成的。糵,即发芽的谷物,古人把以糵为发酵剂酿成的酒称之为“醴”;曲(麴),为谷物霉变而制成,古人把以曲(麴)酿成的酒才称之为“酒”。如《尚书·商书·说命》:“若作酒醴,尔惟曲(麴)糵。”正是从酿造所用糖化发酵剂曲(麴)、糵的不同而分言酒、醴。
先秦时期,醴和酒均用于祭祀,其主要区别在于醴是专供神灵享用,而清酒则是祭祀仪式完成后供参与者饮用。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源于网络)
现代酒曲(图片源于网络)
二、方相氏
方相氏是周代的官职,由武夫担任,职掌驱逐鬼疫和川泽精怪。《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狂夫四人。”“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据此记载可知,方相氏具有十分独特的外形:“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蒙以熊皮,金色四眼和着红黑衣裳。方相氏的职能是“索室驱疫”和“大丧驱方良”,即以逐疫驱鬼为目的。“时难”即“时傩”,按时节举行傩仪。按《礼记·月令》载,每年在季春、仲秋和季冬之月举行傩仪,方相氏仅在季冬傩仪中出现。由居延新简记载可知,两汉时方相亦出现在社祭仪式上。
(图源于网络)
方相氏(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