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那时候有句流行的口号叫“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苦的,但没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苦;我们现在干农活、挖地球是累的,但没有革命老前辈的工作累。我们的红军和那些革命老前辈,就是因为穷,因为苦,才去革命。

在麻城唯一照相馆留影

可解放一、二十年了,农民的生活还是苦,劳动还是一样的累,那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去解放他们,要去支援他们,“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都解放了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解放的过程中,我们就苦一点、累一点吧。就是不晓得这个过程有几长,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

今年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是肉价上涨,那时肉价到是不涨,很稳定。就是涨我们也不操那个心,虽然父母亲给了几块钱让我们带着,可我们没有喂猪,意味着没有肉票,有钱也买不到肉。湾里的农民看我们蛮长时间冒得肉吃(农民也一样,家里一点肉要用盐腌着,主要用着招待客人),有的人家杀了猪(拖到公社去杀,杀后有肉票),就给几斤肉票我们,这样才能开开荤。每月的1号15号是我们知青进城度假的日子。知青们在县城聚会,顺便解解谗:3角钱一碗肉片汤加1毛钱半斤粮票一碗饭,毕竟14天没有吃肉,这一天才能吃上几片。去得最多的是县长途汽车站对面那家旅店一楼的餐厅,进餐时常常可以碰到下放到其他知青点的同学。

照相馆原在新华书店旁

吃不到肉,难不到知青:捉克蟆 (青蛙)。那时候,麻城人是不吃克蟆的,集市上是冇得卖克蟆的。特别是开春后冬眠的克蟆,他们认为有毒不能吃,还劝我们不吃。我们才不信这一套,吃给他们看。

一次,几个女同学到我们队里来玩,其中有一位那时正跟我们点的同伴谈恋爱。白天要出工,克蟆也不好捉。晚上,我们全体出动,到田里克捉克蟆。这克蟆真是有点苕,别看它白天活蹦乱跳;晚上,你用手电筒一照,它不晓得跑,一捉一个。那时候都兴穿长筒线袜子,左手拿袜子,右手捉克蟆。田埂子上的人就负责照克蟆,“快快快,这里有一个”。湾里的年轻伢也跑来凑热闹,帮到我们捉。

第二天,我们烧了一大锅白烧克蟆,因为没有酱油不能红烧。湾里的农民看到我们吃着香喷喷的克蟆,还问我们“冒得毒?”,“来,尝一个吃不死的,好吃得很”。时过境迁,现在,麻城人也吃克蟆了。城里人、乡里人,都吃克蟆,这克蟆还不遭了殃。还有的人,靠它奔小康。好在,人们认识到了克蟆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有别的东西可吃,又何必伤害自己的朋友呢。

拐角处曾是麻城最大的副食店,那年店中茅台卖4元多一瓶,无人问津

一些没有下过放的人总爱问,知识青年在农村是不是爱偷鸡摸狗。我说,有,但不是普遍现象。三届生受传统教育影响深,一般都不做这些事。在我的下放生涯中有过唯一的一次,但不是偷而是捉,当然这个“捉”与“偷”的区别不大,因为这捉的鸡不是自己养的鸡。

一次,我们到同学七弟队里玩。天黑了,有一只鸡还在他住的屋里啄食。七弟说,“隔壁的才犯闲(讨厌),总把他屋里的鸡放到我屋里来,鸡㞎㞎(鸡屎)龌倒到处是的,又不好说”。同去的一个同学说“个板马,把它捉到杀到吃它”。几个人一围,一哈子就把鸡子“惩”(捉)到了。鸡子捉到了,又不敢在他屋里弄,怕煮得肉香,隔壁的闻到了。我们把鸡往军书包里一放,连夜赶往另一个同学队里,杀鸡、拔毛、煨汤,一顿美餐。到底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鸡,第二天清早,我就上厕所拉稀。原来是油水太厚了,肠胃受不了。后来我们问七弟,隔壁的发现冇,他说隔壁的冇发现,鸡养多了,少了只吧未在意。

说起狗,我到是有屠狗的经历。有年秋天,我们正在地里拔棉花杆,邻村的一位农民,提着一条小狗从我们旁边经过。队里的农民问他把狗子捉到哪里克,他说,“过河克,把狗子甩它,屋里还有一条狗,两条狗哪来那些东西把它们吃”。那时,农民一般都不吃狗,特别是自己家养的狗,吃不进去。湾里的农民说,那还不如把他们知识青年吃它。那位农民把狗拎过来,我用手中的拔棉花杆的工具只一下,敲在那狗的头上,那狗变不动了(作孽,作孽)。麻城农民烧狗还有一个习俗,狗不能在自家灶台煮,因为狗肉上不了正席,要在外面搭一个土灶煮。我们是冇得这些禁忌的,只要有肉吃。

俗话说狗通人性,的确如此。那时我们也曾养过一条狗,我们进城,它跟着我们到城里克,城里的餐馆还找得到骨头啃。我们在城里逛,逛着逛着,不知什么时候,狗不晓得跑到那里克了。当我们返回队里的时候,不管我们是从大路还是从小路回,尽管方向路线不一样,它都能跑蛮远的地方去接我们。

最有意思的是,这条狗能分辨出城里人乡里人,我们队里的小青年爱到我们屋里来玩,它叫,“汪,汪,汪”。农民说它怎么一个湾里的人还叫。可武汉的知青,第一次来,它跑出老远去接,人前人后跳,还会跑回来报讯,复又跑去接。据说,狗怕过河,过了河它就不晓得回来的路。我们的一个同学也喜欢这条狗,他把它带过了河到我们对面的闵集公社,我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这条狗。

长途汽车站在步行街的尽头

知青生活是艰苦的,可人总要适应生存的环境,“适者生存”;苦中取乐,有苦有乐。我想起了普希金的那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

不要愤概!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

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相关推荐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串场人家(三十一)

    串场人家(三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孙队长送走唐军后,着人将冯三叫来.已是下午时分,天气阴沉沉的,天上乌云翻滚,北风越刮越烈.似乎老天欲将这天下最冷的冰雪,倾洒到这块土 ...

  • 金秋(五):粒粒皆辛苦

    本文作者:徐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在民间广为流传,长期被选入小学课本,几乎妇孺皆知. 诗题为<悯农>.&qu ...

  • 山月:​百鸡宴,8人殒命

    百鸡宴,8人殒命 文/山月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快到了,武陵深处的落户知青,个个背起装着年货的背篼,走上几十里山路,到乌江码头坐船回重庆.途中,我们要转一次船,从乌江到长江.深夜,客轮抵达涪陵后,我们转 ...

  • 我在狗爬界插队的故事

    狗爬界村.人的故事 狗爬界 当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我们五名知青从省城被分到桂北一个名叫"狗爬界"的山村插队。 狗爬界村四面环山,与当 ...

  • 黄炳贵: 那些年,俺庄的下乡知青们 0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 ...

  • 义犬花儿,一回头你我生死相依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亦峥,1950年代初期生于北京.1960年代后期赴山西.黑龙江插队.1970年代末期开始小说写作,两三年止.1980年代初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参与两本省刊和两本国家期刊的创刊.策 ...

  •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雪岸 在公社化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除了公社的司务长.炊事员和留守办公室人员之外,无论你具体从事什么业务工作,一般情况下都要配合抓好中心工作 ...

  • 【知青岁月-专栏】熊口脱险:回忆森林女子调查队的生活 / 文:刘晓娟

    熊口脱险:回忆森林女子调查队的生活 作者:刘晓娟 一九七九年一月,结束了我三年动荡的知青生涯,接了大伯的班,被分配到根河林业局森林女子调查四小队工作.二十岁单纯的我,怀着对正式工作的那份憧憬,那份向往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 刘禹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每一个有才有貌的人 顾秋水的NO.465篇原创 By :顾秋水 ▲ 每天一篇原创,顾秋水在他乡与您相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直以来就是很多诗人的基本理想. 在唐朝, ...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

  • 知青岁月 ▏日行百里运木材

    我们下放麻城的第二年,省里给知青下拨了建房费,还按每个知青0.2立方米拨了计划木料,靠这点木料建房当然不够.于是队里决定到福田河山区去买. 秋高气爽.那天下午,我们一行5人:民兵排长,赤脚医生,地主, ...

  • 知青岁月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 忆苦思甜和《卖花姑娘》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全民戴口罩,武汉是全国疫情控制最好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喔,半个世纪前,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作报告的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们公社王主任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