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49)
https://m.toutiao.com/is/Jphc3rJ/
远和近——一个地儿住久了,就会觉着其他地方都是远的。远和近是相对的。
1、练功意象——尾骶骨尾骨尖与两侧胯骨上缘成M意象。
尾骨尖(长强穴至腰腧穴)练成“活扣”状,如扳机。它与骶骨既能分开又能合住。尾骨尖活了,敷着在周围(竖脊肌、臀肌)的肌筋就被激活了,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把腹底裆内意劲调到腰上去(就好比是“鲤鱼跳龙门”,跳上去了就是另一番景象)。
前下兜、后上调,这才是“吊裆”的基础。(这个劲儿有点像什么呢?在高压线上的施工人员穿的吊带,腿下就轻便灵动了。)
拳经曰: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相济无滞病。又曰须轻沉兼备。
当心意控制骶骨内壁筋肉通过骶骨孔隙(八髎穴处)从里往外挤出来的时候,骶骨就能用上劲了。
骶骨能用上劲,敷着在它上面的肌筋(主要是背阔肌肌腱、竖脊肌)就能在心意的调控下,开始发挥作用。
(后骶骨上的肌筋不是向下拉,而是以挤压的方式向上牵拉的)
用功纯熟,还可以习练两肩胛骨与胸脊骨的对拉(又有点儿像是W或V字形了),一直拉到与胯骨相合之意。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两骨盆就好比是载重的船,盆腔虽是沉甸甸的,但盆骨上缘则好像是船舷,意劲是向外向上的,否则船会沉没。
用功时久,会觉着骶骨与两肩胛骨的劲是对向的,上下拉到极致,则如拉满弦的弓箭。这才基本上符合拳经里说的“蓄劲如张弓,发力如放箭”。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
2、为何要说是“中气贯足”或是“中气贯注”?
这里是在说脊柱。中气由下而上(尾椎到颈椎)顺着脊骨骨髓腔节节贯注(到了颈椎上端又返回而下),有点儿像是给一软管充液态气似的。
中气贯足以后,感觉上整条脊柱好像是拔直了,其实,整个脊柱的原有形态并没有多大改变(只是臀腰背肌筋膜在后脊骨上腾起来了)。
(假如整个脊柱真被拉直了,那整个腰背就僵了,脖子也会僵了。这就是病态了。)
再打个比方(有点啰嗦):我们把每节脊椎骨想象成一节节老式小火车车厢,火车机头(尾骨尖)挂在小火车的最后面一节,由后向前推动车厢前进。
假设,是行驶在一条~~形弯弯曲曲的小铁轨上,那小火车随着铁轨也是~~形的。
火车机头在启动的一瞬间,其强大的推动力由后向前节节传导至前面第一节车厢。(这个节节传导的过程就像我们脊椎骨骨节的节节贯串。贯串的过程中,其脊柱体形是不能改变的,更不会被拉直,否则,节节贯串的意境就不成立。)
说到这儿,我们就该想到我们之所以全力以赴抻拉拧拔脊骨周围(一节一节的以旋转压缩牵拉的方式)及以外的肢体骨节肌筋,目的就是为了辅佐脊骨,确保它在运动当中不受外力牵扯,从而保持常态,发挥中轴作用。
3、如何感知脊椎骨节的“节节贯串”?
找一根粗细适当的空心小铜管,用钳子把铜管捏成脊柱正常弯曲的形状,然后再找一节比铜管稍长一点点的弹簧,穿进铜管,而后用手两头挤压,感受弹簧在铜管里的劲力传导过程。
整体上看,弹簧的劲力是直的,但它的劲路是顺着弹簧螺旋而行的,是两头的挤压从而形成上下的张力。【张力则显示在弹簧圈的每一个圈的转弯处。当你通过感受想象把这个转弯处的张力融合在自己身体骨节的各个关节部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应】
当你先用左手掌按压弹簧,劲力就向右手掌传导过去,而后反弹回左手掌;反之,亦然。
弹簧的劲路不变,但劲力方向会改变。
拿到我们的脊骨上来说。
当我们的手肘肩配合胯尾骨脊作正向转圈的时候(顺时针),劲力传导是由尾骨开始的,一节一节走向(转圈)颈椎骨节上端(但就目前体验来说,颈椎骨不好一节一节的练,而是整个儿的以伸缩的方式小心呵护着习练)。
当我们的手肘肩配合着胯尾骨作反向转圈的时候(逆时针),劲力传导依然可以从尾骨尖开始,一节一节向上转圈。
正反圈都练熟了,再走复杂的,即先走半个正圈跟着反过来走半个反圈(或先走半个反圈再走半个正圈)。这是在练习每一节脊椎骨,从骨缝里练(这就是折叠)。
这是一个复合圈,也可以说是一种曲轴状运动,文字说不太明白了,只在个人多多用功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