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学】金华四先生

金华四先生

何基(1188—1269),字子恭,金华人,学者称北山先生。少习举子业,但他不善程课而好义理。稍后随父亲伯慧居江西临川。时伯慧任临川县丞,恰好遇到朱熹的女婿、被奉为朱学道统正宗传人的朱门高弟黄干为临川县令。何基遵父命求学于黄干门下,从此接受了理学思想和方法。何基终生布衣,是一个“苦行僧”式的理学家,平时不著述,惟研究考亭之遗书,兀兀穷年而不知老之已至,借以“承继道统,弘扬理学”。

王柏(1197—1274),字会元,号鲁斋,金华人。父王翰,问学于朱熹和吕祖谦。王柏受杨与立推荐,从学何基。他与何基一样,毕生了无功名官职,全力研究性命之学。但他比较注重社会现实,并不一味咀嚼理学教条,敢于大胆“疑经”,在南宋末年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他年青时“欲以天下用其身”的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壮志终不泯灭。他关心国家安危,痛陈时弊,指斥腐败,呼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有一段肯定的评论:“其于《诗》、《书》,莫不有所更定,岂有心与紫阳异哉?……后世之宗紫阳者,不能入其郛廓,宁守注而背经,而昧其所以为说,苟有一言之异,则以为攻紫阳矣,然则鲁斋亦攻紫阳者乎?甚矣今人之不学也”(《黄宗羲全集》第六册第222—223页)。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兰溪人。因家居兰溪仁山之下,学者称为仁山先生。18岁考中待补太学生,其后转向理学。23岁受业于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宋末,诏授迪功郎,史馆编校,坚辞不就。入元不仕。曾执教严陵钓台书院,兰溪齐芳书院,重乐书院,并创办仁山书院,以讲学著述终其生。金履祥同王柏一样怀有强烈爱国思想。《元史》金履祥传有多处记载。元军攻襄樊,宋最高统治集团束手无策。金履祥目睹国难将至,于咸淳七年(1271)亲赴临安,以布衣向朝廷进“牵制捣虚”之策,请求派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以解襄樊之危。“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远洋别隖,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据《元史》本传)。后人为海运之利,曾照此路线图复核,与实际情形咫尺不误,无不折服。金履祥治学,由博返约,不为性理之空谈,于经史皆有撰述。金深受何、王影响,但更接近王柏。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继承了王柏注重现实的精神,不采何基与世隔绝的态度;在学术上,他继承王柏的疑经精神,然而治学较为笃实。对此,《宋元学案·卷八十二》也有一段肯定的评论:“仁山有《论孟考证》,发朱子之所未发,多所牴牾。其所以牴牾朱子者,非立异以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朱子岂好同而恶异者哉?世为科举之学者,于朱子之言未尝不锱铢以求合也,乃学术之传,在此而不在彼,可以憬然悟矣”(《黄宗羲全集》第六册227—228页)。在“金华四先生”中。他对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绩最著。

许谦(1270—1337),字益之,金华人,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31岁就学于金履祥。时履祥年已七十,门下弟子数十人,谦独得器重。履祥病危,嘱《通鉴前编》次录定本。履祥殁,专事讲学,“为学者师,垂四十年,著录迨千余人”(《许白云先生文集》卷首)。许谦在学术上受金履祥影响很大,而政治上不完全接受金的民族思想影响。其志在成就学业,克绍道统。他“身在草莱而心存当世”,甚至对元统治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额手称庆。许谦博极群书,而对理学承传,则拘守家法,重习经史,尤重“四书”。他长期从教,弟子千人,把“金华朱学”推向鼎盛。

何王金许为代表的所谓“金华朱学”,号称朱学“嫡脉”。历来受到高度评价。“百家谨案: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是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黄宗羲全集》第六册,216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