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录三则
钦此
“钦此”二字,似乎人人耳熟能详,看书、看电影电视常见;但细究一下,确实还有探讨的余地。我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电影电视里听到的都是宣旨(谕)人的声音;就是说,“钦此”终究是原件里的(皇帝的话)还是转达人的话?如《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中有“嘉庆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将此通谕知之,钦此”语,因标点是后加的,故“钦此”很可能同“奉上谕”一样,是转达人说的话。在述说皇帝的旨、谕、朱批之后,尾加“钦此”二字以示恭敬,是有道理的。(参见《文献》第二十辑《“钦此”小议》)
我觉得这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就是找一些“圣旨”原件(要真的)看看就可以了:如果原件里没有,那就是宣旨的“钦差”加上去的;如果原件里就有,那就是皇帝说的了。(我从“圣旨博物馆”里看了几件,没有“钦此”二字;但我看的有限,数量太少,不能作证)
弱冠
“弱冠”二字出自《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现代汉语词典》有“弱冠”条: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称做弱冠。有人指出,这是误读,讹以传讹,习非成是;《礼记》此语正确标点应为: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这里,“幼”和“弱”是就“年”而说的,而“学”和“冠”是就“礼”而言的。意思是:人生十岁称“幼”,要举行“学”礼;二十岁称作“弱”,要举行“冠”礼。(参见《文献》第二十辑《如何句读标点古书》)
钱基博辞职
看来,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也是个“书独头”。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校长张乃燕招钱基博去当国文系主任,他呆了半个月就走了。他去时,张校长不在,只见了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得知国文系须重组,而各方面推荐教授、副教授的信已很多。梅院长叫钱基博从中挑选,提请校长聘任。钱说:“我不能以意去取。教授、副教授,有相当之资格,聘任有聘任之规则,不能随便听人推荐。我们须得……起草国文系聘任条件,呈校长提教授会通过;然后拆推荐信,按照条例提名呈校长聘任,乃无流弊。”一天,梅光迪领一人见钱基博,说:“这是支伟成先生,蒋总司令介绍给张校长。”支伟成拿着蒋中正的信给钱基博看,钱说:“总司令给校长的信,我不敢看。不过我觉得总司令可以委任一军长、师长,而没有资格聘用一小学教员,因为不在他职权以内;并且小学教员,需要哪一种人和哪一种知识,做总司令的人,他不会了解。”支伟成又拿出段祺瑞、孙传芳的两封信(这是段、孙收到他寄赠所著《清代朴学大师传》后,复他的信),钱基博说:“大著读过,极佩宏通;不过因着段祺瑞、孙传芳的话,价值却减低了。从前孔子作《春秋》,没有听到送给季孙、陈恒(即田恒)看,得到恭维。”支伟成问国文系能不能聘他做教授,钱答:“一定奉屈!不过我现在正和梅先生商订本系教授、副教授、讲师聘任条例,提出教授会通过;如果先生资历相符,即无总司令的信,亦不敢不奉屈。”支伟成大怒,不辞而出。不久钱基博又收到一条子,用红墨水写着“某某、某某、某某三人可国文系教授”,下署“蔡元培”。钱基博觉得职权无从行使,就留一信给梅光迪(托致意张校长)告辞,跑回无锡了。(参见《温故》之三《钱基博致张乃燕、梅光迪的三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