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余粮山的“忧乐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十)余粮山的“忧乐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余粮山的“忧乐文化”的挖掘
“忧乐文化”源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兰溪范姓,总人口约8000人。分为两支:一支叫“香溪范氏”,另一支叫“龙门范氏”。 “龙门范氏”祠厅的对联更为显赫:“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说的是北宋大学士范仲淹和南宋理宗朝宰相范钟的故事。“龙门范氏”说的就是现余粮山行政村坞口的龙门自然村。
范仲淹登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其孙讳正路者于熙宁十年(1077)由苏州分迁浙江兰溪,缘配于上竺坞(今黄店镇与建德交界的塔塔岭下)之鲍氏,发祥范族。南宋理宗赐号“龙门”,冠于姓首,于是称“龙门范氏”。正路是兰溪“龙门范氏”的始迁祖。这一支后来分迁至本市朱家的蟠山、范山头及建德的西坞;另一支分迁至本市的清口(今里范村)、芷芳岗、尖山、厚仁、梅林、洞源、里仁范、社溪、唐安头、竹溪、莲畈、畈田、范宅、骅骝黄及汤溪兰背、瑞安的雅儒、桐庐瑶琳的范家、龙游的上范、江西鄱阳的车门等大小村落。
龙门范氏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期间,真正称得上“科第蝉联,簪缨奕世”,“文风极盛,才俊如云”。
“龙门范氏”在南宋一朝,共出进士5名,他们是:
范嗣蠡,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二甲第一,官知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迁朝议大夫。南宋建炎四年(1130),因江苏高邮重要战略地位,升高邮军为承州,辖高邮、兴化二县。著名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张浚先后率军在高邮抗金。韩世忠曾命提举董呅在邮筹粮,并对高邮城池加腿营缮。淳熙十二年(1185),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东门目武宁门,楼曰捍海楼;南门曰望云门,楼曰藩江楼;西门日建义门,楼日通泗楼;北门日制胜门,楼日屏淮楼。并开挖壕堑,架设吊桥。南北开二水门引运河水通市河,形成较为合理、配套的水系。
范处义,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官太府少卿,知建宁府,右文殿修撰,提举成都玉局观,中奉大夫,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善诗文。时论南宋之初,攻序者莫如郑樵(福建莆田人),最尊序者莫如处义。著有《诗传》、《诗补传》、《解颐新语》若干卷。
范镕,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进士,官大理寺少卿,直龙图阁兼集英殿修撰。
范钟,镕弟,与兄镕同榜进士,官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兼枢密使,赠少师,谥文肃。范锺是兰溪历史上第二位宰相。
范士表,字叔端,里范村人,芷芳岗村始迁祖,丞相钟从子。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官处州府倅,权知衢州,积阶朝议大夫。当时,衢州有人聚众为乱,知府惧怕,委印离去。一时人心大为震惊,老幼星散。士表代理府衙事,集合僚佐共同筹划,为守御计,登城抚劳,益兵诛讨,旬日元恶就戮,衢州赖以保全。祀乡贤。
另有举人19人。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为官人流者共59人。其中三品以上高官3人。
龙门范氏之所以成为望族,还因为出了一位“无地起楼台丞相”范钟。
范钟(1171-1248),字仲和,兰溪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举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判,知徽州。召赴朝廷,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一次朝见时,理宗皇帝说:“仁宗时甚多事。”对此,范钟回答说:“仁宗始虽多事,乃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宋徽宗赵佶在位19年,是一位书画高手,政治庸才,北宋亡国之君。是他的昏庸无能,直接导致金兵第二次大举南下,洗劫开封,北宋灭亡。宋理宗听了范钟的回答,心中大悦,于嘉熙四年(1240)授他为参知政事,职同副宰相。范钟向皇帝进《时政十疏》,提出10件兴国大事:“正君心,定国本,别人才,谨王言,节邦用,计军实,敦士习,清仕涂,结人心,应天命”,博得理宗采纳。淳祐五年(1245),任左丞相兼枢密院使(最高军事机关首领),正式拜相。
南宗理宗时期,是一个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期。金、夏继续侵扰于西北,蒙古族又迅速崛起,直接威胁华中和西南。而朝中一些权臣专事揣摩理宗心理,恶意迎逢,以至于造成皇帝嬖艳妃,昵腐竖,宠贵戚,引奸邪的侈靡局面。特别是奸臣贾似道的受宠、拔扈,更使为相的范钟日夜不安。于是一再请辞,直到第四次,淳祐六年(1246)才以临安洞霄宫提举这一闲职准辞。之后,理宗忆及任内数十位宰相,独赠诗范钟:“隔水闻香远更幽,冰姿消瘦为谁愁。天教独向春前发,不与凡花混一流。"对他的品格操行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范钟为相多年,位列三公,官居一品,退休后,竟没有钱在故里置地营造府宅,故史称“无地起楼台丞相”。清正廉洁,实为后世楷模。因病回归,只得住在金华驿馆(似今天的接待站),直到淳祐八年(1248)病故,享年78岁。范钟去世,飞马快报朝廷,理宗皇帝赠他为少师,谥文肃,并“辍朝”二日,以悼念这位“无地起楼台”的左丞相。《宋史·本传》称:“钟为相清直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赢得后人景仰。